现场直播:"设计中国"论坛——设计与陈设艺术(3)

《当代设计》总编辑兼发行人黄小石
【黄小石】:各位朋友,上海证大的黄总经理,主持人程院长,我发现设计师无所不能,因为今天的主持人是设计学院的院长,我们的黄总,他过去的身份是主持人,而且他也是设计师。所以的确反应了一个设计师的角色,基本上设计师是社会上一个通才,但他也必须是一个专才。这个PPT是我昨天下午赶出来的,我要讲的题目是“设计与收藏”,这个收藏是人类的本能,但是要把收藏跟设计结合起来,是人类必须去面对的问题。实际上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的方法去收藏认为重要的物件或者是收藏品,我们还是回归到一个本题,尽量站在设计的立场来面对这样一个问题。
首先要讲的是,今天有设计师这个名词,其实是19世纪中叶的时候才会有这样一个职业,因为这个时候工业化已经大行其道,在全欧洲都展开了。所有的产品都要通过机器去生产,就要有造型的设计,所以这个时候设计变成了一个专业。但如果更早来讲,西洋人认为第一个设计师就是达芬奇,这是文艺复兴时代达芬奇画的草图,大家知道他的“蒙娜丽莎”非常的好,西洋人的祖师爷就是达芬奇。
这两张图是从达芬奇的草图到史塔克,会越来越觉得分不清。设计师必须变成明星,如果你没有把自己明星化,那注定你在这个行业不会出众的。有设计师这个行业的19世纪中叶开始一直到20世纪初的100多年时间,设计师和艺术家的身份出现了非常大的认同的危机,因为很多人不愿意被人家称呼是设计师,他说我是艺术家。但是当时所有的趋势都是分工越来越细,设计师极力要把艺术推开出去,同时把手工推开出去,所以这两个角色一直在自由工业化开始之后,就变成了角色上的区别。
设计的角色在过去将近200年来,一直到现在,意大利很多设计,比如说家具就是要把它设计成艺术品,要空间变成配角,做成白色的或者是非常简约的东西,一直到现在,设计师跟艺术家常常还会根据每个人对自己认同有不同的解说。当然像台湾不一样,台湾比较现实一点,如果说一个做空间设计的人,在国外,人家会说你是什么工作?台湾人会说我是建筑师,如果他在台湾的时候,别人问他你是什么工作的?他会说我是设计师,因为在台湾设计师的地位低于建筑师,这里有角色和身份认同的问题。到现在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看法,设计这个行为从理性出发,从感性来收尾,你制造的任何工业设计产品也好,建筑设计也好,必须达到功能和美感兼具的效果,这也可以讲这200年来设计界和艺术界两个行业互相讨论的,后来得到了一个比较算妥协的结论。
下面我想讲一下跟设计的关系,这个就是这200年来,西洋设计的椅子,大家会发现这个设计是服务于生活的,整个人类活动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设计史。我们现在更应该精确来解释,设计是人类一种态度,整个生活当中会面对很多的问题,设计就是解决的方法,但它也是一个活动,因为它必须去作业,当然它作业之后,一定会有一个成果,所以设计其实就是一个方法,一个活动,还有一个结果,当然最重要的是方法,因为整个活动是靠方法推动的,所有的结果都是运用了哪种方法你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
收藏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也是一种行为。现在从20世纪以来,每个国家发展得最庞大的行业之一就是博物馆,当然博物馆是一个统称,实际上美术馆、博物馆都有的。博物馆是收藏世界各个历史的文化,还有他们的梦想甚至是他们的希望。我们去巴黎,我们去罗马,每年都有好几千万的人去旅游,其实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在走进他们的美术馆、博物馆去参观。
甚至现在的建筑本身变成了大型的雕塑,人类有了收藏以后,很自然就会去研究它,要去展示或者欣赏它,如果要去传承它,基本上博物馆的四个功能,就像车子的四个轮子一样,不能缺少的,就是研究、展示、教育、收藏,当然收藏是最根本的一个东西。
大家有没有去参观过全世界最大的设计博物馆,这个设计博物馆在纽约,它就是威特,目前它收藏了将近25万件的收藏品,包括绘画、照片、印刷品、书籍、壁纸、纺织品、银品等等,这些都是设计的成品。人类设计的东西,本身可以变成收藏品,但如何让这些收藏品得到非常好的保存和维护,方便欣赏和研究,其实也都是设计活动本身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工业产品越来越像艺术品,左边是一个艺术品,是一个斜躺的女人,右边的这个椅子,实际上它跟意向的艺术品很接近,200年造就的结果艺术品越来越像工业产品,工业产品越来越像艺术品,这里面已经没有太大的界限了。
接下来我们要谈一下,有了收藏,你当然要有收藏的空间,有哪些设计的要点呢?一般来讲,现在这个社会,都把艺术带进了家庭,当然还有专业的博物馆。这当中要注意的是环境的设计,我这里所讲的是比较专业一点,可能是美术馆和博物馆特别要关心的问题,它更需要专业。第一个你要制定计划,最先考虑的是你收藏的东西的性质是什么,如果说你收藏的东西是单一的东西,比如说我就是喜欢版画,这个设计非常的单纯,哪怕量多都可以用抽屉收藏,这个就很好处理,但是很多人的兴趣爱好常常是很杂的,他看到雕塑也喜欢,看到玉器也喜欢,看到瓷器也喜欢,这个时候要设计的时候,就要先做一个计划,你要跟博物馆人员一样,先做出一张清单,先做一个分类,那才有可能做好,这是一个基本的动作。
这个是最近意大利做的桌子,它的形状很美,很像一个艺术品。还有收藏中间位置的选择很重要,收藏空间一点要选择建筑物的中央。一般的别墅,特别是喜欢放在阁楼,要不然放在地下室,觉得这就是藏东西最好的地方,其实这两个地方是最不好的,地下室可能很容易受潮,阁楼可能受到阳光影响,可能会过热。今天我们帮人家设计一个收藏的空间,他一定要放在地下室,我们第一步就要去改善它的环境。改善环境非常重要的一个控制,就是温度和湿度,一般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全球都一样,可以接受的温度都是摄氏18度到21度,相对湿度是在47%到55%,如果超过了这个范围就要小心了,你的收藏品很容易受到损坏,我们做室内设计的话,多少知道,要通过这几个方式。第一个你要用中央空调系统,因为这个系统的好处是可以过滤所有进入这个空间的空气,因为它经过了加热或者加冷,调整到特定的标准后,才送到收藏空间。第二个用冷气机,冷气机只能局部的控制,把这个空间里面的空气冷却,当然冷气机可以过滤空气中的杂质,一部分的湿气可以排出掉,但是基本上它不能改善空气的本质,它是其次的。第三种比较特殊的,像地下室之内的,很可能要用活性炭来过滤空气,并且控制它的湿度。其他的,如果你家里收藏了很多好东西,特别是像纺织品,纺织品很容易因为温度和湿度的改变,就会坏掉。我有一个朋友收藏了很多龙袍,那个是非常容易损坏的,你就要想办法,用一些除湿机或者是加湿器甚至电风扇,才能把这个藏品做比较好的维护。当然还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做法,就是封闭所有的门窗,那它也可以控制气候,有些房间比如说铺的是木地板,你出国旅行了一个月,就把它关起来了,可是一你回来以后,忽然间所有的窗户全部打开,很容易你的木地板就起翘,就是因为温度突然间有很大差距的时候,会造成这样一种变化。
照明设计也很重要,其实光是非常容易伤害收藏品的因素,光线里面对藏品影响最严重的就是紫外线,光线很重要,所以我们如果去国外看一些油画的收藏室或者是看一些纺织品的收藏室,我们进入博物馆的时候,那个光线是控制得很暗的。这边有一些基本的数据,比如说对光的敏感度比较高的纺织品,还有水彩画,建议照度是烛光,油画还稍微好一点,窗帘布可以做成黑色的,可以挡掉所有可能照进收藏内的日光。一般人如果放在家里的时候,不会考虑得这么专业。为什么我们流传的东西,会越来越差,因为你不是放在专业处理的环境当中,其实它受到伤害的程度是很大的。一张纸如果你不去管它,那一张纸很快就不能用了。
收藏室的光源很重要,千万不要用日光灯,因为它会过热,跟藏品的距离都要保持,如果我们用的是普通灯泡的话,最好它的外面也要罩上一种能够吸收紫外线的材料。
最后,就是典藏的设备,好的收藏室应该要有很好的动线,是很方便出入的,而且它要易于移动和取用藏品,有些人收藏字画,就要用抽屉式的水平来收藏它,所有的柜面上面都要铺一个垫子,这对藏品的保护也是很重要的。
下面稍微提一下,一般家庭里面如果有收藏品,艺术品要陈列的几种方式。第一种是墙面的布置,可以挂在墙面上的纪念品、嗜好品以及各种优美的器物等,都可以用来做墙面的装饰。
另外一种是桌面的,像这个是放在茶几上,把一些雕塑品放在茶几上,不管是咖啡桌,灯桌,边框,书桌上,其实它都可以摆一些艺术品。
橱架的展示,它做了一个斜度,方便找书。另外一种是空中的悬挂,现在有很多的大厅比较高,有时候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些艺术品存在里面的话,看起来很空洞,也可以用空中悬挂的方式。
我们今天看的上海证大的超超市,再加上一个“小”字就软化了。超市的目的主要是能够让大众接受的方式,要让艺术品能够走入家庭。在过去海峡两岸交往的时候,最初的一个阶段,大陆靠的是汪道海,台湾主要是辜政甫,在20多年前我去访问他的时候,我非常惊讶,因为他的办公室墙上、桌上都摆满了青铜器,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不放在一个专门的地方,我就去请教他,他说青铜器是我们中国两三千年的东西,历史是最大的力量,坐在办公室里的时候,老美一定会很好奇的说这个茶几上是什么东西,我可以跟他说,这是我们中国的青铜器,有2500年的历史,通常外国人一听,马上就会严肃的来看它,因为美国的历史只有200年,他说在商业谈判的时候,对方的气势就被压下去了,所以青铜器有这样一个妙用,有时候艺术品也要生活化,他是运用到了极致的境界了。
我们来看一下普通住家的案例欣赏,比如说墙上挂画。这个把一个雕塑品放在一个柱子跟柱子的中间,窗外再摆一个绿化,这个效果就非常好,几乎每一个欣赏的人都会在这里驻足,会停留很久。其实这样的处理,就是一个框景,本身变成了一幅特殊的画面。这个是我们台湾的处理方式,尽量把它处理成艺术空间,因为艺术给人感觉是无价的,如果这个房地产价值比较高的话,用这种方法是比较有效的,让消费者感觉他购买的楼房跟艺术品有联想的作用。这里有一些水景,在水上用了一些雕塑。这个是一般的住家摆着艺术品的情形,像这个空间的特色就是天地墙,一个空间的六面体,尽量要它单纯,颜色很干净,然后靠艺术品来画龙点睛,只要艺术品一挂,左右再有一些东西对称一下,整个感觉就上来了。这张是西方人非常喜欢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我是非常反对的,一个头下面用钢管插入。中国从150年来,西方人到了中国以后,他非常欣赏中国到处都有的石刻的佛像,这些东西这么大,他是无法带走的,所以通常是买通我们这边的人,把它的头砍下来,然后放在行李厢带走了,所以我们能看到很多没有头的石像,所以这种方法我是非常反对的。有很多的设计师把他的作品拿到我这边,我说你这个画面干脆拿掉,我的杂志不登这样的画面。
我做一下结论,现在要做的是要把艺术品普及化,要把艺术品作为投资的行为,但是我觉得艺术最大的投资是最大的回报是审美的快乐。美国诗人济慈有一句名言:“美永远是一种快乐”,艺术品就是永恒保存在这个世间。我想艺术品能够带给人的精神快乐是一种持久的快乐,人的快乐一般来自于两种,一种是精神的快乐,一种是感官的快乐,甚至是肉体的快乐,这种东西很容易腻的,有时候会厌烦的,只有像精神的快乐是一种持久的快乐,它是属于一种心灵层面的快乐。所以我觉得收藏艺术品最大的快乐是说,你可以零距离、近距离的去欣赏接触收藏品。我们古人特别是一些好的东西,像玉石,要放在手心里头慢慢的把玩,这是零距离的接触,这是一种快乐。我们会发现,国内艺术的市场成长很快,呈现一种所谓井喷式的现象,其实很多人买了东西以后,很少转让,我说投资收藏者真正靠藏品转让套现的其实不多,让他们着迷的是收藏的审美,让自己对艺术品的鉴赏眼光能够得到现实社会的肯定,自己的收藏品能够成为精神滋养和快乐源泉。欣赏艺术的快乐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我今天的演讲就到这边,谢谢大家。
【程建新】:刚才小石兄说了很多收藏,我个人有一个感触,我到某一个非常了得的市里面去,结果在新的市政府办公大楼的四楼,它的领导人物跟我说,程教师我这里风水多好,前面一个大广场,而且这个广场里面晚上有一个亚洲最大的户外LED屏,然后这个广场叫做青铜广场,整个广场都是布满青铜。我讲风水也非常棒,你们怎么会做这个青铜广场?他说这很好啊,祖先很伟大,是不是应该出现在这里。青铜广场里面的雕塑,90%是墓葬出土的东西,你觉得放在明堂当中合适吗?所以我觉得在家里,包括我们的卧室,包括我们的客厅,收藏也要看什么东西放在什么位置,相当重要。可能这个是我们很多设计师关注的,有机会的话,叫小石兄继续谈这个问题。
接下来有请黄经理继续刚才的话题。
【黄晖】:还是先谢谢黄老师,一谢解围,二谢讲了我们博物馆设计的理念,包括在五维空间,我们还在做艺术品收藏的藏馆。黄老师讲到设计收藏,我们从实践里面来讲,是三个层次,一个是美化环境,第二个是在跟企业合作的时候,提升了品牌,第三个是其实是在为企业做资产的累计,就是收藏的快乐。
这个是我们“更新中国”的展览开幕式,可以看到沈馆长,可以看到德国的相关人士。这是我们当初为什么做机场,是因为世博会的需要,当时它承担着国家窗口,国家门户形象的要求。我说要做成机场美术馆,实际上两个五维空间,一个是机场,一个是美术馆。我们现在在提倡的一个理念,本来想安排看看喜玛拉雅中心,但喜玛拉雅中心还在建设当中,原来的美术馆是一个白盒子,现在我们希望把这个盒子的四壁打开,融入到空间里面去,艺术不再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这个也是我们的展览,是一个艺术家的展品,这是浦东机场的物理空间的一些图片。黄老师跟大家讲的是理论系统的东西,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最主要是一个案例。中间最主要的是有一个设计理念,有一个实践理念,我们怎么来做这个项目,这个项目跟大家分享的最大意义是我们设计师会面临很多类似的项目,或者是一些项目在完成了空间的建筑也好,室内也好,配色跟艺术品怎么来结合的过程。
我们作了以后,一共有48位艺术家参加设置雕塑88处,绘画200幅。我们在开始之前,特别是对文化设施比较有建树的机场做一些研究。这个应该是一个方法论,就是原有基地,地域文化、符号元素,文化艺术。当时我们承接浦东机场这个项目设计的时候,还是觉得非常难,当时上海说海纳百川,但是里面很难找到它自己的特质,所以当时花了很多心思定它的意义。一个是空间要素的整体性,然后是文化艺术植入公共空间。当时跟机场讲,我们要完成四个目标,一个是塑造空间文化个性,第二个美化室内空间环境,第三改善环境的亲和力,第四是提高感受舒适度。浦东机场运送的能力在全世界是排在前五位的,但当时国际上有一个组织叫做国际航空组织,他们做机场排名,当时浦东机场其实是排在了63位,与机场的容量严重不符。最主要的排名的基础是旅客在这个空间里面的感受度。其实大家有一个印象,到浦东机场一定要提前去,走到长廊会特别长,回来的时候,通道很蒙,不停的走,要走很长的路。所以我们当时既要改善感受度,又要塑造文化形象,这是一个工作的框架。
最后,我们做了两个事情,一个是室内空间要素设计里面给了一个主题叫归一的江南都市,一个是艺术主题,文化怀乡,归去来兮。当时我们对浦东机场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梳理出了九种空间形态。从机场的工作角度来说,有办理大厅,有安检,其实我们做设计的时候,重新定义它,从设计师的角度和空间的属性角度来说,我们重新定义了。定义完了以后,我们在空间里面做不同的安排。另外我们做了一个事情,把每个空间里面出现的一些跟视觉相关的东西梳理出来,一共梳理了八个要素。实际上我们作为一个设计师,把艺术要植入,但也要掌握分寸感,在八个要素九个定义的空间里面做了梳理,在哪个空间里面哪个视觉的东西应该是被强化的,哪个视觉的东西应该是被弱化的,所以我们的艺术品就出现在它应该出现的地方。这个是在座的设计师都会做的事情。
这是我们在“归一的江南都市”里面,用什么样的符号,最后还原到空间里面去。然后后面有一个比较大的篇幅,可能大家看看标题,因为内容比较多,我就不一一展开了。在刚才我们说的九个空间里面有八个视觉元素,我们做了一一的梳理,现在是功能空间,打个比方,机场特别长,通道特别远,你走的过程中,人的心理感受会特别疲劳,那么怎么样来缓解这种物理空间,增加兴趣点,通过一些设施,然后在时间分段里面给旅客不同的心理感受,对已经存在的不能改变的物理空间发挥变化的作用。
另外,是指示系统,空间的照明,然后到交通中心,在这一块出现艺术品了。大家可以看到,下面是布置区域,主题内容,位置,体量与尺度等等。它应该怎么样出现,跟这些艺术家气质特别吻合的,做了艺术家的推荐。
我刚才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个是案例分析,第二个空间分析,第三个是空间里面的一些视觉符号的分析,要整理出跟这个主题相关的,怎么样来完成目标,一个是设计的主题,还有一个是活动的主题,最后就把这些要做的主题内容用什么方式表现,这些方式这一点大家跟我们合作,会变得非常有帮助,这是我们手里通过这么多年美术馆的经历,跟艺术家资源整合里面,可能是国内艺术机构里面独一无二的,这样我们就会很快速的浏览到,我们要完成这样一个目标,什么样的艺术家最适合来完成。
下面是设计实践篇。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空间创作,原来首都机场一幅壁画,当时有一个报道,那时候大家已经开始关注了,但它当时是空间尺度里面刚好呈现非常完整的墙壁来做的。现在大家可能看到机场都在做这样的事情,我们现在做的是重要的空间作为一个机场来定性定位的。这个是要在办票大厅国内出发的下降自动扶梯,这是必经之路,原来没有改造之前,是拿来做广告的。这里面我们推荐了一个艺术家叫朱乐耕,这是他过去的两个作品,一个是在韩国首尔大剧院的作品,它里面用陶瓷做的大型的公共装置,这里面既是一个装置,又承担着声学的改造,到现场看起来非常的震撼。我们认为这样一个体量推荐这样的一位艺术家非常有价值。这是我们最后完成的效果,这个是白釉面,反卷的是彩釉,感觉跟机场非常吻合,翻转着,跟风有关系,这个作品一共有360平方,这个作品对空间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大家可以看到每个翻转面都不一样,非常漂亮。这是举了一个例子,实际上在这个空间还有几个非常著名的艺术家。
第二个例子,这是原来的图片,这是国际到达,很矮,空气也不好,然后很长,走在里面感觉怎么还不到。这是完成后的,因为我们现在选择的一个是国际出发,一个是国际到达。可能我们去超市的时候,可以看到有一些石头件,在中国传统建筑里面,也有很多石头的装饰,做得也是非常的精美。这里面的物件我们都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这是非常长的通道,它跟自然的景观搭配,跟文化普及组合在一起做的。走了一段路可以在这边坐着,你可以看看,看的过程里面,可能还能增长知识。
这是一个上海著名艺术家的作品,这个作品体量是非常大的,这个作品的尺寸是2.8米×4米,原来在这个空间里面是国际到达要做边检的,原来这边墙壁上最早机场挂的是五星红旗,告诉人家是走进中国了,但这个是比较国家的,不是非常有亲和力的,在这里,我们选了两个艺术家的作品,在国门的时候,用这种反应,给人家的感受是我们变得更加从容,更加自信,我们不再是打着符号来欢迎客人,而是非常坦荡的用文化来告诉客人,你走近了中国。
这个是比较符合美术馆了,在浦东机场里面我们做了三个美术馆展览的空间。这里面总共展现了500多米,相当于一个比较大型的美术馆,如果是做展览的话,可以做三个中小型的展览。这个是做了一些小的艺术装饰,因为通道非常长。这个是艺术家的雕塑,也是跟飞翔有关系的。这个是在通道里面缓解空间压力的方法。这个也是国际出发,更多的是在普及收藏知识,根据中国传统的工艺品里面做的类别。这在系统里面的祥云,这是一个雕塑家的作品,做的是“在机场的一天”。我们在公共空间里面做雕塑,但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还是有所提升的,更具有艺术家的做法,在公共雕塑里面,更符合艺术家作品的,但还是可以找到跟生活相关联的东西。大家可以看到候机厅里面占了两个位置,机场当时对我们提了一个要求,让人留得住印象的,原来是快速通过,现在要停下来拍照。
另外艺术跟环境融合的空间增值。这个是因为世博会安保的要求,我们没有在世博会之前做,在世博会结束之后,陆陆续续要完成的。每一个主题里面都有一个艺术品。这个是完成的了,我们在第一航站楼走到第二航站楼的,机场非常大,到了机场如果两个人走散了,讲自己的标识的时候,很难讲得清楚,而且它有三条纵向的通道,我们最后做了一个祥云纹,用了三种颜色实施完成的,这个是蓝色的,大家在走道里面走散了以后,很容易说我在哪个走道里面,既用非常艺术化的手法做的,又解决了空间的问题。
因为当时有世博的主题,迎来送往世界各地的游客,我们在里面做了多国人,每个人到了这边可以找到他自己的标识。机场有一个会合点,就是三纵三横,我们用青花瓷做了艺术品,它是铺在地上的,选择的是人类非常美好的情感就是“爱”字。
我跟设计师们讲的是更多是一个设计师来看待做项目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分享,希望以后在共同完成项目的时候,能够创造一些机会,这些机会对大家都是非常价值的。我这边有几点思考:公共艺术参与的立场,和解融入,从学术的角度来说,愿意去做探索性的尝试,但是在公共空间里面,用大众审美趣味的认知,所以我们用这么一个词和解融入。第二个是环境艺术中艺术介入的方法,它是一种系统的思考过程。第三个是艺术公共参与的价值评估和财务可行,因为我们说艺术品无价,实际上在大型的项目里面,比如说一些股份公司牵涉到整个的财务评估系统,这个也是我们在这个项目里面得到的启示,最后出来的评估,把一个无价的艺术品,最后还是变成在实施过程中可量化的事情。最后一个是公共艺术在公共空间的维护安全,我们怎么来维护,什么样类别的艺术家适合在这样的空间。
我是用案例跟大家分享,希望通过案例,在座的设计师在以后的从业实践里面,更多的关注,在完成物理空间的技术层面的时候,怎么样让艺术品能够更多的介入,给自己的设计增值,而且也在推动我们整个发展进程中。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