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造于贝尔法斯特》(Titanic Born In Belfast)[DVDRip]
中文名: 泰坦尼克号:造于贝尔法斯特
英文名: Titanic Born In Belfast
别名: 铁达尼号:造于贝尔法斯特
资源格式: DVDRip
发行日期: 2001年
导演: John Jacob Astor
演员: Isidor Strauss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简介:


(本照片摄于贝尔法斯特,1912年4月2日)
◎译名泰坦尼克号:造于贝尔法斯特
◎片名Titanic Born In Belfast
◎年代2001
◎国家美国
◎类别纪录片
◎语言英语
◎字幕N/A
◎IMDB评分 NA
◎IMDB链接 N/A
◎文件格式XviD + MP3
◎视频尺寸640 x 480
◎文件大小1CD 50 x 15MB
◎片长1:01:24
◎导演John Jacob Astor
◎主演Isidor Strauss
◎简介
本记录片深入探究历史上最著名的船只之一——泰坦尼克号——的建造过程,让你了解泰坦尼克号的先进结构,以及发生灾难的原委,这艘巨型豪华游轮就诞生在本片的拍摄地贝尔法斯特。本片中包含了大量罕见的历史照片,以及独一无二的对泰坦尼克号建造、下水和起航的相关目击者的详尽采访。(文: life_is_good@YDY)
A revealing look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itanic, one of the most famous ships in history. This unique program was filmed at the Belfast shipyard, the birthplace of the great luxury liner. Includes many historic photographs of the Titanic, as well as rare interviews of eyewitnesse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launch of the ill-fated liner.
The sinking of the Titanic was one of the worst maritime disasters in history. The liner was on its maiden voyage from Southampton to New York City when it struck an iceberg about 95 miles south of the Grand Banks of Newfoundland just before midnight on April 14, 1912. Of the more than 2,220 persons aboard, about 1,513 died, including the American millionaires John Jacob Astor, Benjamin Guggenheim, and Isidor Straus.
The ship had been proclaimed unsinkable because of its 16 watertight compartments, but the iceberg punctured five of them, one more than had been considered possible in any accident, and the Titanic sank in less than three hours. Subsequent investigations found that the ship had been steaming too fast in dangerous waters, that lifeboat space had been provided for only about half of the passengers and crew, and that the Californian, close to the scene, had not come to the rescue because its radio operator was off duty and asleep.
This informative program provides unique insight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itanic, as well as many other facts of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背景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引用
铁达尼号(英语:Titanic),是一艘奥林匹克级邮轮,于1912年4月处女航时撞上冰山后沉没。铁达尼号是同级的三艘超级邮轮中的第二艘,与姐妹船奥林匹克号(RMS Olympic)和不列颠号(HMHS Britannic)一道为白星航运公司(White Star Line)的乘客们提供快速且舒适的跨大西洋旅行。
铁达尼号由位于爱尔兰岛贝尔法斯特(Belfast)的哈兰德与沃尔夫(Harland and Wolff)造船厂兴建,是当时最大的客运轮船。在她的处女航中,铁达尼号从英国南安普敦(Southampton)出发,途经法国瑟堡-奥克特维尔(Cherbourg-Octeville)以及爱尔兰昆士敦(Queenstown),计划中的目的地为美国纽约(New York)。1912年4月14日,船上时间晚11点40分,铁达尼号撞上冰山;2小时40分鐘后,即4月15日凌晨2点20分,船裂成两半后沉入大西洋。铁达尼号海难为和平时期死伤人数最惨重的海难之一,同时也是最为人所知的海上事故之一。
介绍
为了与竞争对手丘纳德航运(Cunard Line)旗下的豪华客轮路西塔尼亚号(RMS Lusitania)以及毛里塔尼亚号(RMS Mauretania)竞争,白星航运公司于北爱尔兰最大城市贝尔法斯特的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兴建铁达尼号以及她的两艘姐妹船。铁达尼号和同级的奥林匹克号以及建设中的济简廸号[2],历史上最大也最豪华的客轮。(计划中的名称“济简廸号”,意思为巨大的(Gigantic)在铁达尼号沉没后改为不列颠号。)泰坦尼克号由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厂长威廉·皮列里(William Pirrie)、总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斯(Thomas Andrews)以及总经理亚历山大·卡利斯勒(Alexander Carlisle)设计。白星航运公司常务董事布鲁斯·伊斯梅(Bruce Ismay)在设计过程中提供了很多意见。泰坦尼克号的建设资金来自J·P·摩根(J. P. Morgan)和他的国际商业海运公司(International Mercantile Marine Co.),于1909年3月31日开工。铁达尼号于1911年5月31日下水,它也是白星航运公司在同一造船厂建造的奥林匹克级汽船的第2艘船。全部工程于次年的3月31日完成。
铁达尼号全长269.06米(882.75英呎),宽28.19米(92.5英呎),标准排水量为46,328吨,吃水线到甲板的高度为18.3米(60英呎),动力50000匹马力(37MW),航速每小时23~24浬。动力装置包括两台往复式四缸三胀倒缸蒸汽机以及一台低压蒸汽轮机,驱动三个螺旋桨。
船上的25五台双端以及四台单端锅炉的动力来自159台煤炭熔炉,强大的动力使铁达尼号的最大速度达到23节(43千米/小时)。四个19米(63英尺)高的烟囱中只有前3个用来排烟,剩下的一个属於陪衬,唯一的实际用途是作为主厨房的烟囱。铁达尼号总共可搭载3,547名乘客和船员,由于它也运送邮件,船名加上了“皇家邮轮”(Royal Mail Steamer,RMS)的前缀。
铁达尼号被认为是航海技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造船专家》(The Shipbuilder)杂誌认为其“根本不可能沉没("The ship is unsinkable.")”。全船分为16个水密舱,连接各舱的水密门可通过电开关统一关闭。防水壁并没有穿过整个甲板,仅仅达到了E层甲板。铁达尼号良好的防水措施,使得它在任何4个水密舱进水的情况下都不会沉没。
建造过程
在当时,铁达尼号的奢华和精致堪称空前。船上配有室内游泳池、健身房、土耳其浴室、图书馆、升降机和一个壁球室。头等舱的公共休息室由精细的木质镶板装饰,配有高级家具以及其他各种高级装饰,并竭尽全力提供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服务水平。阳光充裕的巴黎咖啡馆为头等舱乘客提供各种高级点心。铁达尼号的二等舱甚至是三等舱的居住环境和休息室都同样高档,甚至可以和当时许多客轮的头等舱相比。三台电梯专门为头等舱乘客服务;作为革新,二等舱乘客也有一台电梯使用。詹姆士·卡梅伦在他的电影中忠实的再现了这个电梯。
船上最为奢华之处是头等舱的大楼梯,位于第一和第二烟囱之间。配有橡木镶板以及镀金栏杆的大楼梯一直延伸到E层甲板,顶部是由熟铁支架支撑的玻璃穹顶,使自然光洒满大楼梯。楼梯顶部的墙上镶有一盏鐘,鐘两侧雕刻着象征高贵和荣誉的寓言人物。在第三和第四烟囱之间还有一个相对朴素的类似楼梯。
铁达尼号被认为是一个技术成就的定点作品。16个水密(防水的)舱防止它沉没。一个船员在航行中对一个2等舱女乘客西尔维亚·考德威尔说:「就是上帝亲自来,他也弄不沉这艘船。」
处女航
铁达尼号於1912年4月10日从英国英格兰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顿出发,开往美国纽约。船长叫爱德华·史密斯,於日正午离开了南安普顿(Southampton)港,预定渡过北大西洋,直达美国纽约。当它即将起航时,另一艘定期航船纽约号因为水中移动的体积庞大,造成水流大量回填的吸引力几乎撞上了她的船体,导致了一小时的误点。啟程后,铁达尼号先穿过英吉利海峡停泊在法国瑟堡,接纳了更多旅客,之后又停泊在了爱尔兰的昆士敦(Queenstown,皇后城),最终它载着1324乘客和892名甲板工作人员驶向纽约。铁达尼号将乘客分为三个等级。三等舱位在船身较下层也最便宜,这一类的乘客身分多为计画在大西洋对岸营造新生活的移民;二等舱与一般客房的装潢摆设,其实具备与当时其他一般船隻的头等舱一样的等级,许多二等舱乘客原先是在其他船隻上订位头等舱,却因为了铁达尼号的航行,将煤炭能源转移给铁达尼号而作罢;一等舱是整艘船隻最为昂贵奢华的部分,当时世界最富有的几位名人就在这趟旅程上。较为有名的是当时的百万富翁(理论上是以英镑或是以美金计算)约翰·雅各布和他的妻子。美国丹佛女富翁马格列·布朗,1906年奥林匹克击剑奖牌得主Sir Cosmo Duff-Gordon与妻子,企业家Benjamin Guggenheim 。而白星邮轮的主管级人物 J. Bruce Ismay 以及总设计师汤玛士·安德鲁(Thomas Andrews)也在这艘船的头等舱旅行。
在4月14日晚上,船以21.5节的速度行驶,而当晚因天气寒冷,瞭望台人员的脸暴露在寒风中,导致视线不佳,导致过晚报知前方有冰山,铁达尼号因而撞上了冰山。在与冰山碰撞的过程中,由於判断失误在高速航行下进行紧急转弯,结果变成转弯加上前进的同时,冰山撞击了船体,导致船底的铆钉承受不了撞击因而毁坏,当初制造时也有考虑铆钉的材质使用较脆弱,而在铆钉制造过程中加入了矿渣,但矿渣分布过密,因而使铆钉变得脆弱无法承受撞击(当时铆钉撞击时承受压力为约1万磅),铆钉断裂后,海水涌进水密舱,当时铁达尼号水密舱最大承受极限为4个,而当时5个进水超过承受极限。最后由於进水量太多,造成船身倾斜达到接近船身铅垂(垂直於水平面)的惊人状况,又因为倾斜使得水可以继续灌入。最后船身支撑不住重量,当时在水面上的一半船身便折断并且落下,随后伴随著1522人沉入海底。
在船的左舷,救生船只载妇女和儿童。在右舷,则是妇女优先逃生之后允许男性登艇。所以,在右舷获救的人数比在左舷获救的多。
许多乘客虽然逃离了船身,但因为未能搭上救生船,而在沉船时一起被吸进海内,或者是泡在冰冷的海水中失温而死。不少乘客的尸体未能寻回,他们很有可能被困在船舱内活活淹死。
事故的后果和影响
和大眾的想法不一致的是:铁达尼号沉没时的确使用了国际通用的摩斯密码中的遇难信号SOS,但这不是SOS最早使用的例子。在1906年的柏林外的大海上,国际无线电通讯会议第一次提议了SOS信号。1908年国际社会认可了这个提议并慢慢开始广泛使用,这已经是铁达尼号沉没的四年前了。然而,英国的无线电操作员很少使用SOS信号,他们更喜欢老式的CQD遇难信号。铁达尼号的无线电首席官员约翰·乔治·菲利普一直在发送CQD遇难信号,直到下级无线电操作员哈罗德·布莱德建议他:发送SOS吧,这是新的呼叫信号,这也可能是你最后的机会来发送它了!然后菲利普在传统的CQD求救信号中夹杂SOS信号。求救信号最终在第二天早上被加利福尼亚号收到,因为它并没有 24小时都监听无线电。
这场灾难震惊了国际社会。因为它向一些人证明了:人类和人们的技术成就无法与自然的力量相比。
在当时的炼钢技术并不十分成熟,炼出的钢铁在现代的标準根本不能造船。铁达尼号上所使用的钢板含有许多化学杂质硫化锌,加上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钢板更加脆弱。
就是过了1个世纪后的今天,几个关于铁达尼号和它的沉没的荒诞说法仍然存在。一个是:它的舵太小了,大一点的舵可以避免这场灾难。大点的舵的可能会拯救它,当时它的舵的尺寸按法律上说,就其船身尺寸而言不算小。事实上,按今天对轮船的规定看,铁达尼号的舵的尺寸仍然是合格的。另一种说法是:铁达尼号上的救生船不足。实际上,它的救生船数量是符合英国法律规定的,该项法律所定的数量并非基於乘客数量,而是基於船的吨位。当时所有船的救生船数量都远低於需要的数量,当时救生船的目的不是用来装下全体乘客的;它们只是用来从一艘下沉的船上转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铁达尼号的沉没永久性地改变了这种救生策略。事实上,即使它有可以装下更多的救生船来装载所有的乘客,仍然有可能无法确保会有更多的人获救,因为在它下沉时,船员们没有时间来放下所有的救生船!最新的调查认为:若铁达尼号不转向而是笔直前进的话,会破冰而过而不会沉没。或者是因为当时船上并没有望远镜。还有一种说法是:机械组的船员坚持他们的岗位到了最后。1988年出版的一本书也提到这个让它永垂不朽了。事实是,机械舱在1:15AM就被淹没了。在下沉的最后时刻,机械师们和烧炉工人们和其他成百的人一样站在尾部的甲板上,困在船上,没有获救的任何希望。据专家分析,困在船尾的人在船隻沉入海底后十分鐘左右因为水压导致船尾内爆,或立即被海水或船身压死,或窒息致死。
另一方面,铁达尼号的沉船形式亦有很多说法。包括全船沉没;船身近第2及第3支烟囱中间折开,然后各自以垂直沉没;船身近第3及第4支烟囱中间折开,然后前船身部分拖著船尾,船尾垂直下沉。直至1985年,当著名科学家巴拉德在纽芬兰东南约380英里海域找到铁达尼号残骸,分别是前2支烟囱的船头部分,以及第四支烟囱之后的船尾部分,就初步证明了第3个理论。而这个理论在其后由詹姆斯·卡梅伦执导电影「铁达尼号」体验出来。当时大家都认为,由於第3支烟囱的船身部分已经被炸燬成碎片,永远找不到这一部分。但是在2005年8月由History Channel赞助的考古队伍,在船尾残骸后500米找到这船身部分,残骸约12米乘27米,船底的红色油漆还清楚可见。这个发现更推翻了过去20年的「双截论」。科学家相信,铁达尼号是折开3截后沉没。
铁达尼号的沉没极大地影响了船的制造和无线电电报通讯。1913年12月12日,英国伦敦因此召开了第一届海上生命安全国际大会。大会制定的条约导致了北大西洋国际冰山检测组织(International North Atlantic iceberg patrol)的形成和资金投入。该组织为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下属部门,直到今天它还在检测和报告北大西洋的可能威胁航船的冰山。条约也一致达成一个新规定:所有的载人船只应该有足够的救生船来装载所有的在船上的人,并且适当的相关训练也应该进行。还有就是无线电通讯应该24小时开通,加上一个2级备用电源,这样就不会漏掉呼救的信号。条约也同意:从船上发送任何火箭必须被解释为一种求救信号。
铁达尼号最后存活於世的3名生还者皆女性。2006年5月6日,最后一名见证事件的生还者逝世,终年99岁,事发当时5岁。2007年10月16日,另外一位生还者逝世,终年96岁,事发当时她不足一岁,因此对事件没有回忆。2009年5月31日,最后一名生还者密尔维娜·狄恩(Millvina Dean)逝世,享寿97岁。事故时她只有九週大,是铁达尼号船难中最年轻的生还者,她同样对事件没有记忆。最后一名生还者逝世后,亦代表铁达尼号的所有生还者都已逝世。
代码
Titanic.Born.In.Belfast.2001.DOCU.DVDRip.XviD-RiTALiN
Scene....: Feb 2010
Street...: May 27, 2008
Source...: R1 Retail DVD
Video....: XviD 1445kBps / 30fps
Audio....: VBR MP3 Stereo / 135kBps
Rez......: 640x480
Aspect...: 1.333
Duration.: 1:01:24
Subs.....: None
Size.....: 700mb / 50x15mb .rar
iMDB.....: http://www.amazon.com/Titanic-Bo ... rauss/dp/B0015NR2DY
Rating...: NA
Genre....: Documentary
Plot.....:
A revealing look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itanic, one of the most famous ships in history. This unique program was filmed at the Belfast shipyard, the birthplace of the great luxury liner. Includes many historic photographs of the Titanic, as well as rare interviews of eyewitnesse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launch of the ill-fated liner.
The sinking of the Titanic was one of the worst maritime disasters in history. The liner was on its maiden voyage from Southampton to New York City when it struck an iceberg about 95 miles south of the Grand Banks of Newfoundland just before midnight on April 14, 1912. Of the more than 2,220 persons aboard, about 1,513 died, including the American millionaires John Jacob Astor, Benjamin Guggenheim, and Isidor Straus.
The ship had been proclaimed unsinkable because of its 16 watertight compartments, but the iceberg punctured five of them, one more than had been considered possible in any accident, and the Titanic sank in less than three hours. Subsequent investigations found that the ship had been steaming too fast in dangerous waters, that lifeboat space had been provided for only about half of the passengers and crew, and that the Californian, close to the scene, had not come to the rescue because its radio operator was off duty and asleep.
This informative program provides unique insight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itanic, as well as many other facts of historical signific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