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老糊涂了,故作惊人之语 - 一虫
大学本科时,有一段时间喜欢文论,文学理论或文学评论的理论。当时西方文论的影响很大,听了不少西方研究者的名字,如夏志清。现在回想起来,精华与糟粕都有,有些名词、话语就是唬人的。其实意义不大,骗骗小文青而已。
本期的南方周末采访了夏志清。见以下链接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70111/wh/whxw/200701110039.asp
我是周五中午在单位看的。当晚左猴、我、马挂、老唐吃饭。左买了一张这份报纸。我向他狂推荐此文。我说,夏疯了。
从文章的开头来看,夏脱离时代很久了,对中国现状也基本上一无所知。他说的话中,有一些让我很不赞成,摘录如下:
“张爱玲到了后期,身体不好,不行了。鲁迅还是很低。鲁迅学问并不好,兄弟两个人,他弟弟的学问比他好。说起来最可怜,他是洋文没有学好。鲁迅开头懂点德文,因为念医学。后面忘记了,英文也没有学好。周作人日文好,两个人日文都好,周作人比他更好,能够翻译古日文。周作人、郁达夫人日文好,英文也好,还懂一点德文。郭沫若也懂一点德文,郭沫若就是英文不够好。”--------我差点没晕过去,外文不好,就是学问不好?而且还最可怜???
“他(鲁迅)作为一个小说家的虚构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没有的。”----其实这话也过了,可以说他不太牛,不能说没有吧?我都认为我自己也有一些虚构能力与创造能力。
“英国作品比美国作品、中国作品要好。中国作品大都千篇一律,其实唐诗也不好的,诗太短了。你讲散文,英国、美国都有好的,美国好的不知有多少。”---------其实,这个观点我也不同意。我学英文也有些日子,不少英文作品我很喜欢,语言非常好。但不能认为中文作品就不如。唐诗、宋词有很多不好,但各有一两百首非常好吧?唐宋前后的古文(散文)很多极棒,我现在重读都极为折服。比如,岳阳楼记。
“我觉得中国文学本身不够好。”“中国古代就不如人家,中国人太乖,唐朝、汉朝都是听上面的话。中国的文学好的太少。中国文人应酬太多。”
“中国文学弄不大,弄了很多年弄不起来,要起来早就起来了。法国的《包法利夫人》大家都在看,中国的《红楼梦》你不看也没有关系,中国没有一本书大家必须看。”
我总的观点是:夏深受西方的影响,研究的眼光完全是附合西方,类似于不认为中文是母语了,其实,他是中国人,不是西方出生的汉学家,不应该放弃对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审美,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审美,对中国传统士子文人意识形态的审美。即,历史背景、语言文化背景在他那儿是缺失的,一如正宗的美国人看不懂中文翻译过去的英文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