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军两栖劲旅第一推动力
两栖机械化部队,指在陆上和水上均能作战的部队,主要遂行陆上攻击和登陆作战任务。全部队均是机械化装备。
编者按:被誉为“岭南雄师”的广州军区某师3年前奉命由摩托化步兵师改制换装为两栖机械化步兵师。7名研究生、3名军事留学生组成的师党委班子走马上任,创造了“换装当年,单车单炮全部形成战斗力;第二年,营连全面形成战斗力;第三年,整师成建制成系统形成战斗力”的奇迹。在总部进行的“实战”验收考核中,该师取得50多个课目平均93.54分的全军最好成绩!
奇迹的背后是对军队谋求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人才的高度重视。
随着机械化、信息化的进程加快,也必将催生一门全新的军队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干部工作将不再是单纯地“练好耳朵管好嘴,填好表格多跑腿”。一流的人才管理出一流的人才效益,一流的人才效益才能出一流的战斗力。该师着眼改建换装的新形势、新使命,积极更新人才管理理念,在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机制、使用机制、考评机制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从摩托化步兵师变成两栖机械化步兵师,装备全换了。一支军队,新装备越多,技术含量越高,对人才的要求就越苛刻,如何在“动”中保持部队战斗力,人力资源管理成为该师保持“战斗力可持续发展”的第一道难题。
改建之初,该师装甲兵专业指挥、技术干部以及修理工缺编分别高达64%、73%和82%。如何在短时间内造就部队紧缺的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2002年,一纸命令,将该师推到了改建换装的波峰浪尖。
新装备在源源不断地运抵,而人才库却频频告急:全师装甲专业出身的干部不足两成;指挥军官没有组织过装甲兵训练的占一半以上;士官中拿到驾驶、通信、射击三大专业等级证书的不到20%。
彻夜灯火通明的师党委会议室里,师政委白念法眉头紧锁:“当务之急,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还是人才!”
从有关院校和友邻部队引进的400多名装甲专业干部骨干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但对于全师成百上千个专业和岗位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怎么办?
“武器装备可以等着上级配发,但人才必须立足自我培养。”师党委迅速确立了“数量规模配置、结构优化调整、能力素质强化”三步走的战略,按照“超前储备、梯次配备、多渠道培训”的总体思路,把培养基础性应用人才作为重中之重。
师长谭本宏对记者说:“当时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搞培训。全师差不多一半以上的官兵在各条线上,热火朝天地忙充电。”依托所属装甲团人才技术扎堆儿的优势,该师把这里建成了人才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从该团选拔20余名专业和指挥干部到两个机步团任职。并集中力量组织编写《两栖装甲分队海上训练组织规则》、《两栖装甲步兵分队战术训练组织与实施》等9类60余本教材,为两栖训练、作战和保障提供规范和依据。
针对两栖大纲和机械化部队的训练特点,他们探索了“基础合训、专业分流”的新组训模式,短短的3年间,就组织转行培训、装甲专业技术干部骨干短期集训等100多期,培训指挥、修理骨干1万余人次。
该师充分依托工厂、科研院所抓帮训、代训,以接装和执行重大任务为契机抓好突击培训,先后与6所军队院校和11家工厂建立了帮学关系。某新型高炮列装。该师一路接装,一路演练战法,3个月内新装备就完全形成了战斗力。这让众多行家惊讶不已。
应用培训制的推行使全师人才队伍素质和结构迅速焕然一新。目前,全师乘(载)员等级率达86%,种类专业修理技术人员对口率、称职率超过90%,100%的登车指挥员和参谋人员,能熟练操作两种以上通信装备。
一边是超编400多名干部,许多人有劲使不上;一边是缺编300多个技术岗位,不少单位求贤若渴。如何利用有限的人才资源获取最大的效益?
5月中旬,一场带实战背景的联合战役演练搅热了岭南某腹地。
演练中,各参演单位施展浑身解数,展开了激烈地拉锯厮杀。最终,该师以无可争辩的优势获得了建制师总分第一名。总结表彰会上,当兄弟单位得知,由于该师各级军事主官恰好外出集训,这次演练全程由政治干部“导演”,而且缺编的数百个专业技术岗位全部由“富余”干部代替时,无不惊讶地竖起了大拇指。师政治部主任曾惠平告诉记者:成功还得益于实行的“弹性调配制”。
改建换装的进程中,该师也曾一度被人才的“超”、“缺”矛盾所困扰。由于全军编制体制的调整,一部分岗位改由士官担任,加上应急作战部队本身有一定的干部储备,因此全师一下子多出400多名干部。
与此相反,由于院校培养的干部骨干与一线部队的实际需求不一致,有的大学毕业生分不到一线来,或者来了也留不住。并且由于装备的更新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因此全师又有300多个专业技术岗位得不到及时补充。
人才资源的闲置是最奢侈的浪费。为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该师采用弹性调配制,在动中实现人力资源的集约配置,让干部科变为真正的人力资源科。
为解决“超”、“缺”矛盾,他们打破观念上的壁垒,把超出来的人才,大胆放到专业技术岗位上去。对“富余”人员实施集中管理、集中培训、集中攻关。
2001年,为满足该师对各级各类人才的急需,广州军区一口气分给他们300多名大学生干部,他们来自全国60多所院校,共130多个专业。搞了十几年干部工作的该师干部科欧科长感慨地说:“人才多起来后,最要害的就是如何用的问题。步兵时代,就那么几个专业,随便往哪扔都行。现在全师有数百个专业,如果给人才配错了地方,贻误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
为改变人才定岗上的“一槌定音”,该师在充分遵循个人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岗位需求,对每个人的能力素质定期作出评估,进行两次、三次,甚至多次定岗,并相继出台了《关于全师干部交叉任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决定》等10余项人才规划,使岗位互换交流成为制度。2002年以来,该师在内部就调配交流了953名技术骨干。
“战斗力公式”的实行,让10位昔日的“功臣”和“明星”纷纷“落马”。阵痛过后的反思:如何让人才考评走向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结合?
三年前,一场看似平常的军事考核,却弥漫着浓浓的炮火硝烟味。随着该师新装备专业技术等级制的实行,数百名师、团、营、连指挥员被“逼”上拿“证”的考场。
几天下来,盘点“战绩”,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拿到等级证的“披红戴绿”,没有拿到等级证的10名“老功臣”则“脸上无光”,直接面临“下课”的危险。某团装备处处长被降职调整岗位;某团后勤部处长再“熬”半年就到退休的年龄了,被安排转业;某团团长本是拟提升的对象,也被“红牌”罚下。
新装备专业等级制的实行,带给该师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推动了干部考评机制的变革。副师长吉荣华告诉记者,所谓等级制就是一个公式:等级率+完好率=战斗力。等级率既有量的区别,又有质的规定,主要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完好率主要侧重于新装备的科技保养。就指挥员个人和单位而言,谁拿的等级证数量越多,质量越高,装备完好率越高,谁的名次就越靠前。
为促进人才考评走向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合,该师积极拓展和延伸专业技术等级制。他们专门制定了《军事训练奖惩实施办法》、《干部军事训练达标规定》、《士兵军事训练等级评定实施细则》等一系列量化考评的法规,对各类岗位要求、工作标准及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进行细化,定期组织称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个人和单位的奖惩挂钩。
“战斗力公式”让官兵的头顶上悬着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今年4月初,该师举行百连千官大比武,一个连队由于总成绩排名倒数第二,连长和指导员分别被团党委给予记过和严重警告处分。
“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唱主角,挑大梁的也不再是“老黄牛”式的典型。改装后全师转业的人数虽然比从前多了一倍多,但是更多年轻化、专家型的指挥员却脱颖而出。三年来共有40多人次被军区评为“优秀指挥员”、70多人次在集团军以上组织的各类专业比武中夺得名次,24人进入军区以上人才库。
机关办公桌上一台台崭新的液晶电脑,多数充当了打字的工具,网络训练中心成了“可视会议中心”,有人依然习惯于传统的手工作业和沙盘推演;营连的电脑室多数时间“铁将军”把门……这能向信息化迈进吗?
“岭南雄师”要脱胎换骨,变成“两栖劲旅”,目标是“瞄着信息化起步,高标准建设两栖机械化师”。为此,该师投入上亿元,率先在广州军区实现了“会议可视到团、网络终端到连、数字电视到排、相关信息到兵”。
信息化的硬件“硬”了,官兵的信息化思维是否跟上了呢?现实让人忧虑。
一边是越来越完备的硬件设施,一边是大量闲置的信息资源;一边是越来越先进的指挥自动化手段,一边是离开电脑就不知所措的指挥员;一边是库房、机房里的好戏连连,一边是实战演练中的“洋相”不断。机关办公桌上一台台崭新的液晶电脑,多数充当了打字的工具,有的干部连简单的收发电子邮件都不会;网络训练中心成了“可视会议中心”,有人依然习惯于传统的手工作业和沙盘推演;营连的电脑室多数时间“铁将军”把门,有的电脑旁甚至贴上了“非经批准,严禁乱动”的字条。
电脑配置再高,网络速度再快,人的信息化跟不上,就只能是“摆设”,信息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在专题研究信息化建设的师党委扩大会上,给师长、政委呈过“万言书”的计算机“科班生”许春聪被特批应邀出席,与师领导一起探讨解决之道。
确立信息化的思维,要靠思想灌输,更要靠制度约束。将信息化的学习纳入日常管理、纳入训练体系、纳入奖惩激励的“三纳入”制度诞生了。师团机关每天必须抽出半个小时专门进行信息化学习,营连则必须进入训练周表。个人和单位的实际表现,要定期进行考核,并实施奖惩。
每天半个小时,作用可不小。师政委白念法告诉记者:这一制度好比一根线,将游离在信息化网络之外的个人和单位这些散落的珍珠一下子串了起来,官兵学用信息化逐渐成为一种习惯。现在,他自己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网络,打开邮箱,进行相关的文电处理。
某炮兵团自动化指挥站站长覃刚也高兴地描述了基层学用信息化的变化:以前,营连的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网络对抗室等信息化场所,多半是一种摆设,门可罗雀。现在则真正派上了用场,“要是去得稍微晚一点就抢不到座位”。
进行海上训练时,相隔不远的指挥员,彼此能看得见,但电台就是沟通不了,无奈中只好靠口语进行指挥。新装备不能接受硝烟的考验,何谈形成战斗力?
2004年是新装备三年基本形成作战能力的关键之年,可从一开年起演练场就不断传来坏消息。
在营区进行训练时,各种信息的传送十分通畅,作战会议、文电传送都实现了网上作业,可“这套一搬到野外就闹水土不服”。
进行海上训练时,相隔不远的指挥员,彼此能看得见,但电台就是沟通不了,无奈中只好靠口语进行指挥。
一次演练中,该部的电台突然出现了干扰音,一查原因是某部正在附近开展电子对抗训练所致。
……
新装备不能接受硝烟的考验,就谈不上形成战斗力。要让新装备走向战场,就要让人才发挥作用。
该师引进的人才们动起来了,他们了解部队的需求,与科研单位联合攻关“更有针对性”。影响装备野战化的问题被一一排除,一批适应野战条件的成果闪亮登场———
在演习现场,指挥所再也看不到无处不在的数据线、网络线,无线网桥技术让信息网络系统摆脱了线的束缚,变得“野味”十足。
演习场上的各战斗群不论在陆地还是海洋,利用改造的无线电台、接力、卫星、集群等野战通信装备,采取综合平台、综合组网、综合运用等多种方法,利用明话加密等一系列攻关成果,让野战中的各种信息得到不间断地传递,确保了海上通、动中通、干扰中通。
装甲、火炮、通讯等各类装备遇到的问题,一一收集起来了,一线技术人员很快拿出了28个《新装备重难点问题需求报告》;
装甲装备从登陆舰上下海时,只要有一辆出故障就会发生“塞车”,让后面的装备无法下海,他们研制出装甲车简易顶托装置克服了这一难题;
负重轮损毁是机械化部队在战场上最常见的战伤,以前用人手更换负重轮,既费时费力效率也很低。他们革新出负重轮自动拆装机,使效率提高了6倍,而工作强度不到原来的一半。
仅仅一年,该师还建成了通信仿真训练室、驾驶和射击模拟训练室,取得装甲装备防腐治腐、卫生防护盒、应急输液设备等47项成果。在攻关行动中,800多名地方大学生脱颖而出,530多名成为营连主官,涌现出了一批“技术攻关能手”和“优秀大学生干部”。
“没有人才,这一切都无从谈起。”谭师长说。
原本以为旗鼓相当的“厮杀”,却以“红军”惨败而告终。人才如何打造制胜的“撒手锏”?
盛夏,南粤某地。一场“红”“蓝”实装实兵对抗演练拉开帷幕:扮演红蓝军的分别是两栖机械化师的两个机步团。演练中,“红军”出现了部队配置不合理、机动不灵活、信息处置不当,造成进攻迟滞的现象。原本以为旗鼓相当的“厮杀”,却以“红军”惨败而告终。
同样的装备,却出现了不一样的效果。师党委在总结教训时得出一条经验:好战法也是“撒手锏”。要打造“撒手锏”,还得靠人才。
由合成指挥专业硕士任征宇领衔的攻关小组成立了,查资料、翻战例、摆沙盘,战法研究红红火火。随着对现代两栖作战特点认识的加深,如何发挥该两栖装甲车作战功能的“窍门”也一个个浮出水面:
两栖登陆作战发起突然,装甲车必须具备快速的突击力,“如何对准方向快速入水”、“如何利用联合推进快速登陆”等作战运用,让官兵们领会了海上驾驶的特殊要求。
兵力投送方式多样,平面登陆与垂直登陆相结合的“立体多栖”成为必然,“如何利用GPS系统导航”、“在无矢量地图条件下,如何利用GPS系统保持航向”等问题,引发了官兵对航渡中实施通信网络的研究。
未来作战是在激烈的信息对抗中进行的,这又提醒官兵们不忘开发装甲车的信息防护、野战生存功能,思考“如何防敌电子干扰”。
……
就这样,一个着眼充分发挥两栖部队作战优势,“多潮位多方向连续快速突击投送,全纵深有重点立体机动扩大巩固”的“全纵深立体”基本战法,牵引着全师官兵对该型两栖装甲输送车就开发出83项功能训练要求。这些探索,后来被汇编成《两栖装甲分队海上训练200问》,获集团军新课目试验攻关一等奖。
导调组临时改变预案,突然宣布担负“红军”主攻任务的该师装甲团抢占登陆场后突然遭遇“强敌”逆袭,陷入“蓝军”重重包围。人才能经得起“实战”的检验吗?
在两栖机械化师,人才是永恒的话题,也是永远的“焦点”,得随时准备“过招”。
今年5月,集团军组织四级首长机关带分队演练。途中,导调组临时改变预案,突然宣布担负“红军”主攻任务的该师装甲团抢占登陆场后突然遭遇“强敌”逆袭,陷入“蓝军”重重包围之中。
“险情”面前,坐在指挥车里的团长杨晓波、参谋长王光没有慌神,也没有采取预料中的“疏散隐蔽、撕开突破口”突围战法,而是果断出手,采用“围三缺一”、“侧翼快速楔形嵌入”、“小口快吃”等反逆袭战法,反过来将“敌”优势兵力冲散,各个击破。
“水无常势,兵无常形”。这一反常表现让导调组眼前一亮,对敌我形势的判断准确,反应灵活。导调组给出了高分。
指挥员的这份从容淡定,源于深厚的理论学习,更源于不懈地训练实践。他们结合使命任务,对现代登陆作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对组织准备、火力打击、装载上船、海上航渡、泛水编波、突击上岸、巩固滩头、纵深进攻等各阶段的作战样式进行摸索实践,总结出一整套“联合作战”、“信息主导”、“先机制敌”的战法。同时,以战法研究为牵引,带动了装备保障法、后勤保障法等重难点问题研究的突破,取得有分量的研究成果11项,形成了系统的装备保障法理论。该师编写的16分册160万字的《两栖机械化部队渡海登岛作战手册》,全面回答了两栖部队作战的16类大小问题,被军区列为“十五”攻关重点课题。
人才,在这支“两栖劲旅”的建设中,真正成为了“第一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