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实现三型导弹保障 东海演习全部命中
封志远 徐纲要 本报记者 于莘明
这是一次突如其来的任务。
日前,东海舰队某军械技术保障大队紧急出动,长途奔袭400多公里,在某陌生地域为两艘舰艇实施了X枚导弹应急机动保障。据上级有关部门同志介绍,经过多年的努力,该大队已经实现了由岸基固定保障到跨区应急机动保障的跨越。
一次保障遇到一串尴尬
一天,这个大队突然接到任务:为“战斗”返航舰艇保障两型导弹各X枚。他们按部就班地展开某型导弹技术保障的流水线时,上级通报技术阵地遭受“敌人”袭击,测试设备部分受损,立即转移;当准备好的导弹还没有拉到码头时,前方又传来指令:码头被炸,改在20多公里外的某地方码头进行保障。结果一枚导弹在运输途中就出现了故障,被拖了回来……导弹保障比规定时间多了3个小时。
“战时延误3个小时,恐怕我们的导弹还没有装到舰上,战斗早就结束了。”大队长陈忠伟说。演练一结束,这个大队党委就集中中队领导以上的技术骨干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失败原因。这次虽然保障两种型号的导弹,任务量比过去增加了一倍,但两型导弹同属一个系列,如果对保障流程加以改进,就可以大大减少导弹技术保障展开、测试的时间。在导弹进行保障过程中,上级设置了地面阵地遭受袭击、码头被炸等情节后,一些官兵竟然不知所措,暴露出实战意识不强,心理素质不过硬,缺乏应急保障观念等一系列问题。
从“后方”走向“前线”
在分析近期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中,陈忠伟发现:在信息条件下,现代战争后勤、装备保障已经不再是按部就班地静态保障,以前后方的技术保障工作,已经被推到了战争的前沿,而大队目前还停留在岸基固定保障的模式上,不少官兵认为保障就是为舰艇提供服务,导弹只要性能良好,保障及时就算是保障有力。
“观念落后,远比技术落后更可怕。如果头脑被传统观念束缚,就算装备再先进,也会被信息化浪潮越抛越远!”为此,大队及时开展了一场“破除因循守旧思想,争做一线打赢先锋”的大讨论,清理官兵头脑中的陈旧观念,增强打信息化战争的紧迫感和自信心。
一套班子保障三型导弹
技术阵地上,雷达天线校准、驾驶仪检测、发动机装填……12名号手在三条不同的“流水线”上有条不紊地进行导弹技术保障。一套班子同时保障三型导弹,这种保障方法与原来相比,保障时间缩短了近三分之一。
首先提出这一课题的是副大队长张兴富。这个大队某中队由原来保障一型导弹一下增加到了三种不同型号的导弹,保障任务增加了2倍,但中队还是原班人马,没有多一个人。
平时可以按照各自技术流程按部就班地保障,战时如果需要同时保障多型、多批量导弹怎么办?张兴富在认真研究这三型导弹的特点后,提出了“一套班子同时保障三型导弹”的设想。
要提高保障能力,必须在传统的保障方法上求突破,但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困难却不少:大队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各型导弹保障模式不同,相互之间难以兼容;大队刚刚组建,大部分官兵能力素质偏弱,技术干部在业务上还挑不起大梁,没有专门的人才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论证……
人员不增,素质提高
为实现由保障一型导弹到三型导弹的跨越,这个大队首先从提高官兵的素质入手,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大队与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北京、南昌等厂家和科研院所建立教育协作关系,开设“继续教育培训班”,定期邀请专家教授来大队授课,并选送优秀技术骨干到院校学习深造。大队技术尖子、雷达工程师丁林阁曾经取得多项技术革新,享受军队专业技术三类津贴,大队今年又送他到清华大学读研究生。
开展技术革新,挖掘现有装备潜力某型导弹发动机水平装填车改装后,号手由X人减少为X人,时间缩短了15分钟;某型雷达天线设备校准支架革新后,保障时间缩短了近10分钟……3年来,大队先后取得14项科技革新成果,保障时间平均比过去缩短了近X个小时。
加强一专多能、多专全能训练大队每个专业技术干部在精通本专业的基础上,熟悉两个以上相关专业,士兵至少具备两个以上号手的上岗资格,大队定期开展岗位技能竞赛和导弹训练模拟训练现场观摩等活动,改变官兵的“能力短板”问题。目前,大队每个专业至少都有一名全能号手,掌握导弹全部专业的技能,成为装备保障的“行家里手”。
从单一走向多样
在此基础上,大队组织技术骨干成立科技攻关小组,认真研究三种不同型号导弹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测试方法和技术保障程序,在某型导弹技术保障流程的基础上,通过优先组合,形成了同时保障三型导弹的技术流程。经过反复演练,他们成功实现了由保障一型导弹到同时保障三型导弹的跨越,在多次实弹保障任务中都得到了检验。
去年以来,一些新型装备陆续在大队列装,大队党委以此为契机,掀起了学习信息化、掌握新装备的热潮,大力开展科技革新,大胆创新保障模式,先后形成了“某型导弹技术保障线隐蔽进洞”、“X型导弹同时展开保障”等7种新战法训法,使导弹保障了实现由单一向多样的跨越。
从阵地走向机动
那年8月中旬,东海某海域涛飞浪卷,硝烟弥漫。一场近似实战的演练打响了。随着几声巨响,数枚导弹拖着长长的烈焰直扑“敌舰”,顷刻间,海面上水柱冲天,导弹全部命中目标。
担负这次演练导弹保障任务的,就是东海舰队某军械技术保障大队。由他们保障的4枚导弹直接命中目标,首次自主改装的靶弹实现顺利发射,大队为此荣立集体三等功。
然而,时任大队长的赵楠却清醒地认识到,这次保障是在提前半个月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在技术阵地按部就班地保障,成绩在情理之中,如果在战时,我们能这样舒舒服服地进行导弹保障吗?
现代战争需要快速复杂的应急保障,岸基固定保障阵地在战时无疑是重点打击对象,这个大队在同类军械技术保障单位中率先提出机动化保障这个课题。
大队开辟了“保障论坛”,组织技术攻关小组20多名骨干成员深入分析梳理机动化保障中遇到的难题,并与院校、工厂的教授、专家一起对课题进行研究、论证,为发挥集体智慧,他们还发动官兵积极献言献策。
去年以来,这个大队经过反复实战演练,成功实现了由岸基固定保障到跨区应急机动保障的跨越。今年大队先后3次长途奔袭400多公里,在某陌生码头对舰艇进行应急导弹保障。
这个地处偏远山沟的大队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有一支过硬的技术保障“人才方阵”,他们盯紧未来战争需要,坚持在新军事变革的大背景下思考保障问题;瞄准打得赢,积极转变观念,改革方法突破旧的保障模式,在实战条件下磨砺应急机动保障硬功。
近年来,这个大队先后参加并圆满完成20多次重大战备演习任务,多次被基地、舰队、海军表彰为“抓基层先进团大队”、“精武成才建功”等先进单位,1次荣立集体三等功,40多人次荣立三等功,还为兄弟部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80多人次。综合保障能力实现了由单一弹种保障到多型导弹保障、从阵地固定保障到跨区应急机动保障的跨越。
新闻缘起
六月上旬,东海舰队某军械技术保障大队紧急出动,长途奔袭四百多公里,在某陌生地域紧急隐蔽,展开导弹技术保障线,陌生码头装填导弹……成功为两艘舰艇实施了X枚导弹应急机动保障,实现了由岸基固定保障到跨区应急机动保障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