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老爷兵—轰六战略轰炸机

鹤发童颜的老爷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轰—六”战略轰炸机
编者按:
中国人民海军的“鞍山号”驱逐舰拥有一项世界纪录:服役时间最长,航行距离最远。
这是真的。并且可能在不远地将来,这项荣誉会轮到我们的轰六战略轰炸机:服役时间最……,飞行距离最……?
这,很难说是件好事。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特别在空军这个高技术领域,些许的差距就可能决定终局。因此,关键性的战略武器应该立足于:在不付出太大代价的情况下,能够战胜或防御住敌人。若我们继续陶醉于“位列全世界几个拥有战略轰炸机的国家之一”之类的虚名中,为这个虚名付出的利息恐怕会无比沉重
另外,也期盼中国的大型飞机和中国的航空发动机能够早日奋起,好卸去“轰六”肩负的重任。
【正文】
轰-6轰炸机,原型为苏联中型喷气轰炸机图-16。该机采用两台图曼采夫涡轮喷气发动机,翼型后掠,1948年开始研制,1954年服役。
研发之路
1957年,我国前往苏联谈判引进武器装备,其中包括图-16。当时有苏联专家表示这种飞机生存能力低,已不能满足未来作战需要。1959年,我方提出希望苏联能提供更新型轰炸机和空空导弹,但最终无果。
同年,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开始仿制。聂荣臻与空军和三机部谈话时着重提到:虽然图-16比较落后,不太能作为作战飞机使用,但目前的试制可以当作练兵,即使将来空军不用,还可以交给民航使用。
1966年10月,第一架轰-6原型机于完成,用于静力试验。1968年12月24日,采用国产涡喷-8发动机的轰-6首飞成功,次年批量投产。由于一直未能获得更好的替代机型,轰-6在空军服役至今,并仍在继续改进生产之中。
性能结构
轰-6采用悬臂式中单翼,双梁盒式结构。焦点线后掠角35°,翼弦平面下反角3°,安装角1°。整个机翼由中央翼、左右中外翼和左右外翼组成。机翼后缘全展长装有内、外襟翼和副翼。襟翼为后退开缝式,最大偏转角35°,副翼上装有内气动轴向补偿和调整片。全金属半硬壳机身结构,蜂腰流线形机身。机头有玻璃镶嵌的领航员及轰炸手座舱,驾驶舱下机腹部的凸起内装导航雷达。
发动机舱位于机身两侧。发动机采用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仿制的涡喷-8发动机,单台海平面推力7650千克,最大推力9310千克,瞬间最大推力10300千克。巡航速度786千米/时,航程4300米,作战半径1800千米,续航时间5小时41分,实用升限12000米,爬升率19米/秒,全载起飞速度302公里/时,起飞滑跑距离2100米,正常着陆速度233公里/时,着陆滑跑距离1540米。
国产涡喷-8发动机比原型的图曼采夫发动机推力小3000多千克。涡喷-8的原型为苏联РД-3М发动机。1967年3月29日交付部队使用,称Ⅰ批发动机。1973年底在Ⅰ批结构的发动机上混装了可靠性较高的800小时结构涡轮转子,首次大修寿命延长为400小时,称为Ⅱ批发动机。1975年开始,全部生产800小时结构的整机,称为Ⅲ批发动机。到1983年,根据延寿试车的情况和外场使用实际情况,Ⅲ批发动机首翻期寿命达到了800小时。

轰六内部弹舱
战术性能
轰-6的舱内正常载重量3000千克,最大载弹量9000千克。
其携带的武器包括核弹和早期采用过的250-1、500-1型普通炸弹,以及250/500/1500/3000-2型高阻爆破炸弹等。高阻航空炸弹虽不适合高速低空投掷,但外型短粗,能充分利用轰-6炸弹舱的容积。且只需加装适当的减速装置及开伞控制和安全保护装置,即可构成适用于高速低空/超低空轰炸的减速炸弹,从而扩大高阻航空炸弹的使用范围。
250/500/1500/3000-2系列炸弹是在苏联фAB-M54系列爆破炸弹基础上改进研制的,60年代中期服役,弹道环焊在弹头外部,专门用来改善炸弹下落进入跨音速飞行时的稳定性。该系列的四型炸弹的技术指标如下:
250-2型:全长1.5米,弹体直径0.325米,尾翼翼展0.41米,弹重236千克,装97千克TNT
500-2型:全长1.5米,弹体直径0.45米,尾翼翼展0.57米,弹重473千克,装200千克TNT
1500-2型:全长2.77米,弹体直径0.63米,尾翼翼展0.79米,弹重1448千克,装658千克TNT
3000-2型:全长3.3米,弹体直径0.82米,尾翼翼展0.41米,弹重2840千克,装1350千克TNT
轰-6的火控系统主要由第二代自动领航轰炸系统组成,包括多普勒雷达、轰炸雷达、光学轰炸瞄准仪、计算机、航向姿态系统、自动领航仪、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自动驾驶仪和速度传感器组成。
机上装有共7门23毫米自卫机炮,机头一门,机身上、下、尾部炮塔各两门,由射击瞄准雷达或光学瞄准具控制。
枝繁叶茂
轰-6原型机研制成功后,西飞进一步丰富了轰-6家族。
轰-6乙1963年,西飞将一架轰-6改装为核航弹运载试验机,代号21-511任务。这架飞机上,改装增装了投放挂弹系统、加温保温系统、防护系统和临时性试验设备。1965年5月14日,这架轰-6进行了我国第一次空投核试验。1988年10月15日,轰-6甲通过生产定型,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投产。
随后在1979年,装有航丁-42型红外相机的轰-6乙型中程侦察机定型。
轰-6丙1980年,加装电子干扰、电子侦察、电子警戒及可投放金属丝或金属箔条的电子型轰-6丙型首飞成功,1983年5月完成鉴定,同年底交付空军。。之后又发展轰电-6Ⅰ/Ⅱ/Ⅲ电子干扰机、轰电侦—6Ⅰ/Ⅱ电子侦察机等。有意思的是电子型轰-6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从未有过公开报道。
轰-6靶机运载机1969年,我军又装备了少量轰-6靶机运载母机,用于携带靶-6型高空超音速无人驾驶靶机。该型号1969年3月开始研制,1970年首飞,1971年投入试用。主要改进为加装一对翼下挂架,用于挂载2架靶-6。

被寄予厚望 并高度保密 网络图片难得见一张完整清晰的 海军轰-6丁(轰-6D)轰-6丁(轰-6D)根据海军航空兵60年代的作战需求而研制的反舰改型“轰-6丁”(轰-6D),经多次导弹试射后,于1984年12月24日通过技术鉴定,批准生产交付。轰-6D主要作为反舰导弹载机,装备C-601、C-801等多种反舰导弹。
轰-6D取消轰-6机头固定机炮,装备245型雷达和自动领航火控装置。该雷达在9000米高度对RCS(雷达反射面积)为7500平方米的海上目标发现距离不小于150千米。其自动领航火控系统具有自动领导航、导弹自动攻击和半自动常规轰炸三大功能。早期的军舰的RCS值普遍很高,比如苏联“克列斯塔II”级RCS高达10万平方米;我国051旅大级的RCS为35840平方米。
D型由惯导、指挥仪、自动驾驶仪、多普勒雷达、航向姿态系统交联构成三种自动导航功能的导航系统。新增的全天候自主式惯性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适用,并以较高精度输出飞机的即时位置、姿态。
轰-6D装备了自检测甚/超高频电台,具有多频段多功能的优点,并可预选20个波道。在主波道通信同时,能预设救生频率进行信号接收联络,也可自动应急发射呼救信号。通信系统中配备的短波电台、救生电台(每个乘员配备)和机内通话器等设备,可以保证在飞行中飞机与飞机、飞机与地面之间中、近距离的指挥联络和远距离通信联络,机组能用机内通话器进行封闭式通话。目前轰-6D已经出口。
D型装备了弹舱投放/导弹外挂发射系统互联的联合火控系统,能自动搜索跟踪选择的攻击目标,测量、实时计算目标相对运动参数,以令指挥仪发出准确指令,实施对目标的自动攻击或轰炸任务。使用的主要武器为“鹰击6号”空舰导弹,出口称C-601。轰-6丁可在1000到9000米高度之间投放该弹。投放后导弹自由下落至850米高度,发动机点火,于500米高度改平;至预订射程时弹载多普勒导航雷达关机,末制导雷达开机捕获目标;随后导弹开始俯冲,命中后三个触发引信起爆战斗部,摧毁敌舰艇目标。两发齐射间隔5~15秒,对于当时的舰艇来说,这一时间间隔足以导致舰空武器系统缺乏足够的反应时间拦截第二枚导弹,可惜现在已经远远的落后了。
C-601反舰导弹飞行速度约M0.9,采用中段自控加末段雷达主动制导,射程约150千米,飞行速度M0.9,平飞高度50、70、100米;弹重2440千克,长7.36米,弹径0.76米,翼展2.4米,战斗部380千克,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弹体内有推进剂箱和氧化剂箱。
轰-6D全机共27个油箱,油箱舱和发动机短舱内,装有高灵敏度的感温报警灭火系统,油箱内充入惰性气体。

轰六空中加油机
轰-6F 据称由轰-6甲或丙型进行改造,通过升级主仪表板和辅助仪表板,增加了惯性导航系统、GPS定位导航、导航信息处理机,换装领航仪和航向联系盒。从而组成由惯性导航、GPS导航和多普勒导航三种导航分系统,互相交联配合,可与轰炸瞄准系统交联,实施自动瞄准轰炸。该系统采用了卫星导航技术、卡尔曼滤波技术、多余度组合导航技术,导航精度高、可靠性好,可以实施远距离自动导航、机动瞄准和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实施低空机动突防,解决了轰-6飞机难以遂行远海作战的问题。该型取消了背部和机头航炮,采用了蓝灰色低可视性涂装,甚至有一架轰-6被用于提高隐身性的研究试验,进行了一定的改装。
轰-6I 为改善轰-6的航程、发动机寿命等性能,西飞于1970年提出了深入改进的轰-6I方案。计划采用四台英国“斯贝”512-5W涡扇发动机,其中两台在原位置,另两台在机翼下吊挂,航程从原型的5760千米猛增至8060千米,海平面爬升率从原型的18.6米/秒提高到29.7米/秒,效果显著。但由于大量改进现有的轰-6成本太高,而且“斯贝”发动机的数量和后勤维护很成问题,轰-6I方案被放弃。
轰-6的086号是发动机试验高空平台,1969年改装完成,炸弹舱内加装一个可升降发动机平台,前端有一圆环作为进气调节。086号完成了我国大量发动机的试验工作。
轰油-6空中加油机 轰-6最新改型是轰油-6空中加油机,该机在翼下加装两个软式加油吊舱,能为歼-8ⅡD空中加油型战斗机进行加油(下图)。该型号取消了机头玻璃镶嵌结构的观察轰炸舱、尾炮等,尾部观察窗略有增大。该改型全机可载油37吨,输油18.5吨,约够6架歼-8D型机使用。对接操作通过仪表指引和目视控制。机头装有气象雷达。通信系统增加了两套超短波单边带电台、两部保密电台和救生电台。电子对抗设备中增装了雷达告警设备和箔条/红外诱饵投放器。为了实施夜间加油,在左右挂架两侧、左右起落架短舱内侧的尾锥内、后机务舱两侧各装了一个白光灯。加油吊舱也装有指示灯。

轰-6空地导弹试验机
轰-6空地导弹试验机神秘地轰-6空地导弹试验机装有两台WP-8型发动机,导弹对称悬挂于机身两侧的机翼下,可携带两枚中程空地飞航导弹。为早日设计定型,共研制了两架轰-6导弹试验机。该改型及其携带的空地63型空地导弹,是我军首个公开的现役空地导弹发射平台及导弹武器,而以往公布的类似产品均系反舰或者外贸用途。
试验机于1995年1月正式开始研制,1998年4月第一架试验机完成飞机总装,7月第二架试验机完成飞机总装,12月2日第一架试验机首飞成功,12月9日第二架试验机首飞成功。机尾炮塔已经取消。
相互借鉴实事求是
导弹试验机在研制过程中,军方代表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先后向研制方提出50多项合理化建议,对提高导弹作战效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初,该型导弹设计的挂位左右不能互换。军代表发现后,重新进行设计,经研制方专家研究论证,最终采纳了军代表提出的设计方案。
最初的弹衣包装简单,需要专用的公路或铁路运输车。军代表提出了改进包装储运的构思,专家经过论证,认为军代表所提的方案设计新颖,切实可行,改进后用普通车辆就能运输导弹。
在对该型导弹做电磁兼容试验时,施加的干扰还没达到规定强度,导引头画面便出现“黑条”滚动,为此被军方代表否决,整个系统重新设计,并增加了滤波功能。由此推断,空地63导弹使用的应是电视制导方式。
在某试验靶场组织试验时,导弹在地面试车工作正常,可飞机挂弹升空后发动机点火失败,飞机只好带弹返回。相关人员兵分两路,一路对导弹点火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另一路对执行任务的飞行员进行详细询问。最后把故障点锁定在直径2毫米的补氧管上。后经检查发现,用于密封的橡胶圈由于插拔次数过多、磨损掉下的橡胶颗粒堵住了补氧管路。他们举一反三,发现同一批次的其他导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此类问题。后经设计人员改进设计,增强材料的强度,避免了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该导弹在进行制导系统半实物仿真试验时一直偏左,且散布规律不符合正态分布。研制方技术人员始终没有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刘治德总代表组织军代表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发现导弹末制导设计上的不完善是导致问题的根源。军代室和有关专家一起对末制导规律、参数、模型、控制环节进行了3次修改,彻底解决了末制导精度不高的问题。
该型导弹发射控制台原设计采用的是人工判断、手动控制,开关指示灯达40多个。张殿坤副总代表经过攻关,将原设计中控制发射点上的18个开关按钮、指示灯全部取消,实行计算机自动控制,信息资源实现了由综合显示器显示。改进后,只需一人便可完成发射程序。
1999年11月两架轰-6空地导弹试验机完成调整试飞和测试改装工作。2000年4月25日完成飞机性能、操稳定型试飞和自控弹飞行试验。2002年11月双发连射靶试圆满成功。
轰-6导弹试验机的研制成功,为中程空地导弹武器系统以及相应的机载设备提供了理想的试验平台,也为轰-6导弹机的全武器系统定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可否认,中国军事科研工作者为轰六性能的提升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但总的来说,轰六确实是比较落后的兵器,突防能力差、载弹量小,缺乏隐身能力。轰六的最大载弹量仅为9吨,而苏-30MKK战斗轰炸机的载弹量就达到了8吨。据说中国和俄罗斯曾经秘密进行过一次联合军事演习,期间同样不甚先进的歼七多次“爆冷”击败对手,而轰六几乎成了靶子!这是因为轰六既没有隐身能力,目标大,又缺乏超低空突防能力,造成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面对实战的考验,中国战略空军需要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