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和计算机在中国

王朝英语沙龙·作者佚名  2007-01-1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任何领域都不可避免视野不够开阔,死守旧理的悲哀。许多人已经意识到国内教育存在的问题之太,难以通过几个人,几个新观念去改变。走出国门的人可以体会到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环境,相互比较一下就知道其中的差距太大。特别是在英语教育方面,国内所受的英语教育,无法在国外应付基本的语言考试,有人更夸张到无法听懂日常生活的简单话题。一些名牌大学的高才生也好不到哪儿去,所以自称一流外语短期培训班不过是市场经济下的商业机器,大量吸收以教育为由的资本入帐机构。

“语言,计算机就是工具。”在高新科技领域,通过计算机这个为人服务的工具,人可以轻松的通过电脑操作最先进的仪器,亲自去体会尖端技术的力量,“工具”为科学研究带来了方便,但方便之余使人产生了依赖性,离开工具,没有了它们,研究工作做不好,甚至做不出研究来。技术便利也会利弊均占,人对此过分依赖就是固守陈规。

地球上玩高科技的不仅中国一家,玩高新科技就是拿钞票在后面供着。只要有人说:不会说英语,不会操作计算机是文盲!就有一群人跟着跳出来叫嚷:不会说英语怎么是文盲了?语言只是一个工具!没有环境作依托,怎么能讲好这个语言呢?……更有人说:“如果我是教育部长,我要改革二件事:第一,取消六级考试,你一个研究生连中文一级都不及格,你英文考六级干什么呢?看看研究生写得论文,自己的民族文化都没有学好,天天考英语──打勾:托福打勾,GRE打勾,英文考出很高的分,可哪个写的英文论文在我面前过得了关呢?过不了关!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能干什么?自己搞的专业一点都没学好!......说不会计算机就是文盲,这又是一个误区!我现在是教授,我顾不上搞计算机!……”看到此处,我笑了。道理不会写在人的脸上!这位大学教授之所以发怒是因为觉得学生为了出国而考研,他们连中文一级都不及格,把心思放在考英文六级上了。自己的民族文化都没有学好,托福成绩无非是针对出国前的签证评估;即使他们的英文考出了高分,英文口语还是三流水准,更别说能写出好的论文,其中专业术语也是对语言上的考验。这位教授说自己是大学教授,顾不上搞计算机。也可能是一时的愤怒之言,但立场不同,直接影响到对待问题不同。国外最老的教授都精通电脑,这和国外的社会风气,教育体制,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学英语和计算机早就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所谓一流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保持了空前无知,喜欢呐喊抵制日货!愤怒的热血小青年想把绝对共产理想发扬光大。至于忏悔和埋怨不是人应付的责任,而是在内心挣扎后的醒目和动力,到底是谁先倡导了这个趋势?!国内先富起来了一部分人,和另外一部分人的日子过得不错吗?内心对他人的不满和质疑,常年压抑之下,那些大学教授天天写报告,而不是在实验室静下心来搞研究。指责一个观念,殊不知一个观念是众多问题带动和演变的,内幕真相往往暗藏着杀机。外语和计算机在中国引发的社会现象绝非偶然性,国人年复一年为此疯狂,这种现象已经脱离了学好外语和计算机的初衷,成为一种必然的病态情节。

流行这个概念把人性推到一种极度膨胀之中,但没几个人能做到嘴上不说,心里也不想的。流行成了商业招牌,富裕起来的不是消费者。至于永不妥协的理想,我想每个人还没弄清流行的真正含义,也没有资格声称自己是流行代言人。如此说来,对问题心平气和是不可能的事,个人对他人的不满和质疑,不是为了表明自身的高尚,对某种现有秩序的反抗,以及对某些事物充满迷信化的变态崇拜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