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使国产棉大量积压(一)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棉花供需“缺口论”已成市场主流,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产棉花存在大量的积压现象。我国棉花市场存在的“内忧外患”导致三大棉区国产棉大量积压。建议尽快完善我国棉花进口管理、加强统计数据准确性及提高国产棉竞争力。
国产棉大量积压
随着国内纺织工业的稳步快速发展,我国棉花需求量的增长速度大于产量的增长速度,这使国内棉花市场供需将存在较大缺口成为公认的事实。国内外各权威机构均预计,2005/06年度(2005年9月1日至2006年8月31日)我国棉花市场产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400万吨左右。
美国农业部(USDA)5月份全球农产品供需报告预计,2005/06年度中国棉花消费量将高于产量442万吨,远高于2004/05年度的206.8万吨。中国棉花协会预计,本年度国内棉花产需缺口将在395万吨。
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国内棉区普遍存在着大量积压,国内棉花市场截至目前仍是“有价无市”。以新疆为例,截至3月31日,这个我国最大的棉区至少有60多万吨的棉花积压,其中国产棉品质最高的生产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目前所收棉花也仅有七成签订了供货合同。
“内忧外患”导致棉花紧缺背景下的国产棉滞销
(一)“外患”:外棉大量进口
春节后纽约期货交易所(NYBOT)棉花期货价格总体呈振荡下行走势,同时,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5月15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首次突破1:8的心理关口,达1美元对人民币7.9982元,创去年7月21日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的新高。这使得进口棉对于国产棉的价差逐渐拉大,其在价格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显现(见下页图1),从而刺激国内需棉企业纷纷加大对外棉的使用量而减少国产棉的购买量。
(图1)

资料来源:中国棉花信息网
注:美棉CA M 1 3/32相当于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328级棉花。
海关总署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我国共进口棉花49.05万吨,同比增长1.91倍。
今年前四个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161万吨,同比增长256%; 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我国棉花进口量累计达269万吨,同比增长333%。
(图2)近三年我国棉花进口量比较图

资料来源: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
此外,为了赶上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今年8月1日取消棉花出口补贴政策之前 的“最后一班车”,国际棉花出口商通过直接发货到国内保税区仓库等办法加紧对我国的棉花出口,这部分棉花虽然还没有通关,但实际上也对国内棉价形成打压。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我国进口棉花中,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方式达7万多吨。
今年一季度,从境外进入张家港保税区仓储的棉花有2.94万吨,已超过去年2.89万吨的全年进区仓储量。
在这种情况下,产品以出口为主的棉花加工企业并不急于订货。山东德州市银龙棉业集团副总经理焦念德的说法很有代表性:“就算出现原料紧缺,只要手里有进口配额的许可证,在青岛港保税区仓库随时都可以买到国外棉。”
(二)“内忧”之一:统计数据失实
记者调查后发现,棉花紧缺背景下,国产棉仍大量积压,统计数字不实的误导作用不容低估。近年国家对棉花市场的调控出现迟滞和一些失误,很大程度上与各级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不准确有关,据此作出的判断自然不可能准确。
国内权威机构预计,2003/04年度我国棉花市场供需缺口将在230万吨,当年为此安排棉花进口配额240万吨,但实际仅进口了198万吨;2004/05年度我国棉花市场供需缺口将在190万吨,当年为此安排进口配额194万吨,但实际仅进口165万吨,缺口泡沫为25万吨。
这表明,对于我国棉花市场供需缺口的判断确实存在不实成分,这就导致市场对实际供需情况存在出入。
焦念德认为,本年度我国棉花缺口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否有400万吨还值得商榷。他说,目前一些职能部门宣称的缺口是专家和官员们在办公室根据纺织企业的产能和其他各种数据推算出来的,这样算出的结果不可能让人放心。
而一些棉区的官员和棉花经营企业更是对这一数据心存疑虑,他们认为去年国内三大棉区的棉花经营企业敢不计成本收购,就是因为过分相信权威机构放出的巨额产需”缺口”信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供销社副主任吕永民说,根据他做调查,今年原国有棉麻系统的收购企业几乎没有不亏损的,一些失实数据不仅使得棉商错判形势,还影响到国家近年对棉花市场的调控政策。
吕永民说:“过去是三分统计七分估计,现在估计的比例更大了,国家要对棉花市场调控,要先搞清供求状况,可实际上要搞清楚,谈何容易!”特别是近两年民营棉花经营企业异军突起,为了逃税,少报收购量已是公开的秘密,直接影响到统计工作。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统计,截至今年3月31日,除供销社系统外,其他渠道(民营轧花企业)只收购到24万吨。
一位在阿克苏从事棉花加工的温州棉商告诉记者,去年仅阿克苏市的十几家温州民营轧花企业所收的棉花就不下15万吨。李长亮说:“除兵团以外,供销社系统企业的所谓棉花收购主渠道的地位在新疆早就不存在了,而各级政府却一再强调主渠道的作用,这种心态让人难以琢磨。”
记者了解到,各产棉区普遍存在的“帮忙田”加大了统计数据不实的可能。所谓“帮忙田”,就是未上报、却实实在在种了棉花的耕地。产棉大县玛纳斯每年上报的棉花种植面积为40多万亩,而实际上高达50多万亩。玛纳斯县农业局局长邵玉说,他去年曾经与不少县市的农业局长私下交流,目前这种少报种植面积的现象在新疆各产棉县都不同程度存在。邵玉分析,为防止单产过高被怀疑,“帮忙田”的产量不可能全部计入当地总产,隐瞒部分产量现象是存在的。据此看来,新疆棉花产量可能不止目前的190万吨。原国有棉麻系统企业同样存在收购数据不实的问题。新疆棉花产业集团的一位管理人员透露,这家新疆最大的棉花经营企业称去年购棉26万吨,其实有五六万吨是在企业内部的调销中被重复计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告诉记者,兵团往年棉花收购量只占新疆棉花收购总量的40%左右,而去年的数字却占到一半以上。看到兵团数字大涨,供销社一位主要领导硬是把地方收购量抬高到超过兵团。
吕永民说:“不管是国有企业虚报,还是民营企业少报,各级统计部门和国有企业的数据不实可见一斑,决策部门据此作出判断难免失准,由此造成的混乱自然难以避免。”他建议,针对棉花领域虚报瞒报现象较为突出,在外棉与国产棉博弈的关键时期,政府应建立客观、准确的数据统计系统、预警系统,确保信息发布及时、系统、准确,保障我国棉花产业稳定、持续发展,降低棉花生产、经营和决策风险。(未完待续)
中国纺织网专稿,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