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HMZ-T1 3D 头戴式显示器台湾动手玩(影片)(2)
外观 / 人机接口
这种充满未来感的外观设计,相信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想到 X-Men 里的人物。与主站于 CES 时所看到的款式相比,它总算可以直接戴在头上而不需要使用双手搀扶了 Orz(姑且不论这样戴会不会手酸,但大部份人应该都会以为你要发射雷射了吧 XD)。由于它拥有穿戴侦测的功能,所以放置一旁待机时,并不会有前端蓝色的灯光显示,而且待机时屏幕也会关闭。其实外观上个人觉得较为不能接受的是那个超级大的额头支撑块,虽然提供了足够的支撑性,但总觉得似乎也破坏外观的协调性,但坦白讲,这也许已经是外观与稳定性妥协的结果了。
背面采用的是两条卡损式的塑料材质头带,分别可以控制平行与垂直的松紧程度,需要微调的话,可以透过耳侧的调整机制进行调整。耳机的部份拥有具备段数的前后调整及可小幅度上下的调整能力(粗估约 20~30 度左右)。耳机的固定机构比想象中的要来的薄弱很多,透过有点韧性的曲线塑料片予以固定,不过也提供了相当程度的穿戴宽容度,相对也让小编在要穿戴时对于这些微调机制苦手了好一阵子。
穿戴感受
刚拿在手上时,真的会犹豫很久要怎样才可以顺利的「套上」这个装置(请见下图的第一视野感受 XD),研究了一阵子,松开所有的调整机制后,小编总算是顺利戴上了这款头戴式显示器。只能说小编头真的是很大,这真的是款「个人用」的产品。因为,除非是完全个人使用,不然这一大堆的调整机构,真的会让你在每次穿戴的时都会因为调整而需要耗费一些时间(以及耐心),但只要调整完成,之后每次的穿戴应该都能提供不错的固定感受。Sony 在现场还很贴心地提醒大家,可以用现场所提供的躺椅来体验时使用,也透露出此产品在没有固定得太牢靠时,会发生容易滑下的状况(虽然躺着用真的比较轻松啦)。
原本觉得正式戴上时会满闷热的,但其实除了额头会有比较大面积的接触外,头顶与耳侧固定机制都相当细小,不过细归细,其实固定的还算确实(虽然调整的卡笋设计并没有其它部份这么好调整)。加上可穿戴眼镜的使用特色所空出来的上下空隙空间,也让穿戴使用时并不会有什么太闷热的感受,这点令怕热的小编感到相当值得赞赏一番。不过应该也会有人质疑,如此一来是否会有杂光由空隙进入的干扰问题,其实小编也有这样的疑虑,但在国外的「开箱」数据显示,量产版的 HMZ-T1 其实有附上两片遮光片,供消费者选择安装使用,不过可惜的是这次的动手玩并没有机会体验到,所以安装后的穿戴感受可能就暂时无法提供了。而且它还必须搭配专用的转换盒来转换 HDMI 到它专属的双屏幕信号,所以也似乎也无法带着移动很远了。
不过穿戴时总是会觉得上图这条连接线真的是有点烦人,比较难想象的是 Sony 似乎并没有针对走线做什么规划,似乎就是打算由左眼下方伸出,就直接垂挂地面,但这样的垂挂方式,在观看时左手会一直不经意地碰触到线,总觉得应该要让它找到对的方向,而生命总是会找到出路的,所以小编在不断的尝试后发现了置放于耳机调整机构与外壳间缝隙的走线方式,不是很确定这是不是正确的做法,但至少这条线烦人的机率因此也降低了许多(显示为心情良好体验 GT5 中)。
画质 / 音质感受
Sony 的新一代小型 OLED 显示器,目前在旗下产品的应用似乎已经非常广泛(不过似乎都是新商品),唯一共通的是在所有的评测与动手玩中,几乎都拥有相当不错的感受。这次使用于「家庭娱乐」(其实应该算「个人」娱乐)上,对于影音的表现自然是更为要求。首先,Sony 表示他们所提供的双 OLED 屏幕可以提供更为舒适的高画质 3D 体验,此点的确让小编打下了相当不错的体验分数。不过另一方面,尽管该公司宣称可以提供「如同戏院一般」,提供 20 公尺远(约一般电影院中后排)45 度角的宽广视角体验,等同于 750 吋的电影院大屏幕观赏角度。这点在小编的实际体验下,发现那句 20 公尺真的是句伏笔,显然在选择电影院座位时小编的确会选易于观看影片的中后段座位,高过于容易太有临场感的前段座位,不过坦白说如果是要打造个人影院的话,个人还是偏好把这个「虚拟电影院」的位置往前多几排,感觉爽度应该可以更高些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