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1 V1 及 J1 评测(2)

王朝手机·作者佚名  2012-03-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外形

厂方为了制造独特创新的 EVIL 相机,并没有使用自家原有的 APS-C 感光组件,而是研发相对焦距对换率为 2.7 倍的 CX 格式,希望减少机身体积的同时,带来较佳的相片质素。V1 的大小跟 Panasonic GF1 相近,只是阔度较后者窄一点;J1 的大小较 Panasonic GF3 略为大,较后者阔一点。

外形上,V1 配备的电子观景器使其感觉较为专业一点,手把位置有一条微微突出的直线,机顶左面的盖子下,设置了一个只有 V1 才有的闪灯插糟,可外接闪灯、GPS 装置及麦克风等,机顶右面则设有开关、快门及影片摄录按钮。机背有一个 3 吋 92.1 万像素屏幕、 F 功能键、放大缩小杆、模式转盘及箭头键、显示键、播放模式键、拍摄选单及删除键,并提供黑色及白选择。至于 J1 与 V1 的分别其实不大,充满简约感,机顶缺少了一个观景器,却多了内置闪光灯。机背左上方放置了开启闪灯的按钮,由于 J1 较 V1 低端,所以用上一个 46 万像素的 3 吋屏幕。V1 的左侧有麦克风、HDMI、AV Out 及 USB 传输接口;J1 的右侧有 C 型 HDMI 及 mini-USB 传输接口。

机身的颜色方面, V1 备有钢琴面的白色及较有质感的黑色,个人比较喜欢白色机身的触感。玩味较重的 J1 现有黑、白、银、红及粉红五色选择,属于限量版的粉红色还随盒附设相机裹布及专属相机带,不过厂方并没告诉我们到底有多限量啊!

J1 的闪灯位置比较高,避免镜头遮盖部分闪灯的光线。

V1 这个独特的闪灯插糟,没有平常的热靴接点。

两部相机的机背同样使用 3 吋屏幕,而且按钮几乎没分别(只多了一个闪灯键而已)。

手感

两部相机都采用金属外壳设计(从商场走到户外,机身都冷冷的),重量分别为 V1 的 383 克及 J1 的 277 克,金属外壳配合一定的重量,手感很扎实。不过看着这两部相机的正面,光滑的 J1 主要还是靠着后面的防滑塑料及相机带来防止相机滑掉,黑色的 V1 手感好一点点,除了机背的防滑塑料较大之外,机身正面近手握位置还有一条微微凸出的直线。在平滑的机面设计添上这条线,手握相机时会多丁点儿稳固的感觉。虽然这两部相机都颇细小,但男生们拿着 V1 ,手感仍可接受,而 J1 却较矮,男生们的尾指恐怕都要悬浮空中了。另外,J1 使用这支标准镜时,即使收好镜头,镜头仍会向前倾,未能稳站于桌面上,可见细小的 EVIL 相机难以解决此平衡的问题。

V1 这条轻微凸出的线条有助增加手握时(一点)的稳固。

操作

Nikon 的卡片机大多以轻松拍摄的卖点推出市场,还记得小妹第一次使用 Nikon 的卡片机时,想利用快门先决进行拍摄,却找了一会儿都找不到如何改变拍摄模式,向其他师兄请教后才知道选单的哪个功能是调校模式。那次不太轻松的拍摄经验,使我对 Nikon 的卡片机留下不好的印象。这次的 V1 及 J1 竟然用上了那些卡片机的「轻松拍摄」接口,让小妹拿到相机后便回想起那次并不轻松的拍摄的经历。虽知道轻松拍摄的意思就是「几乎不用理会甚么拍摄设定就可按下快门并得出影像」的意思,不过对我们而言,轻松拍摄还得要配合方便易用才算是真正的「轻松」吧!

第一页    上一页    第2页/共5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第04页 第05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