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乱阵脚的可视:微软视窗刀锋在此磨砺(5)
失败作品与成功战略
“别看咱俩是哥儿们,我警告你,年底前再不能交货,你们统统给我卷铺盖走人!”据当年的公开出版物透露,1985年初,比尔·盖茨因Windows 1.0研发小组进展不顺,而对时为总裁特别助理的史蒂夫·鲍尔默发脾气。
几经拖延,比尔·盖茨决定将Windows 1.0面世的时间定为1985年6月,这是个不能更改的日期。微软上下都被调动起来,每个工程师都开足马力,几乎没有白天与晚上的区分。一位担任测试的工程师将睡袋带进实验室,整整一个月没出公司。
1985年5月,比尔·盖茨终于带着Windows 1.0演示版,出现在COMDEX展上。
效果如何?
数年后,被比尔·盖茨誉为微软DOS之父的蒂姆·帕特森曾提到微软有过三个失败的作品,其中包括Windows 1.0。
可从战略上来看,Windows 1.0推出后,彻底封住了VisiOn发展空间,并让许多觊觎这一市场的竞争对手望而却步,微软由此进入了Windows时代。
市场分析师托马斯·博诺玛说:“总的来说,VisiOn系统是个人电脑软件的一个里程碑。像其他许多里程碑一样,它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迅速地被淘汰。”(姜洪军)
《i殇·外企志》记者手记
技术之花败于商业劣模式
“伟大的技术迟早要被拷贝,销售和营销使得大多数最终取得成功的公司与众不同。”这是商业作家杰弗里·杨的一句话。
可是对于可视公司、软件艺术公司联盟体来说,领先的技术加上成功的营销,也没让VisiCalc繁荣多久。
在他们创业初期,确实没有关于应用软件销售的先例可以参考。因此费尔斯塔拉从哈佛商业案例中,找到了图书出版业的经营模式。可是软件业发展的历史演变证明,它与出版业只是形似,而非神似。图书出版后,除非有修订版,否则作者写完书后,基本上后续工作都交给了出版公司,责权比较清晰。而软件开发后,会不断地有新版本升级及相应的售后服务,将研发与营销割裂开的软件艺术公司、可视公司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了胶着状态。软件艺术公司无法容忍可视公司无休止的开发完善需求,可视公司则认为自己在营销上居功甚伟,付出太大。
作为两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它们的诉求都有自身清晰的逻辑,要了解对方的苦衷那是需要很高境界的。
其实,布莱克林与费尔斯塔拉在开创电子表格处理工具市场时,用不着揣摩什么新的商业模式,就用古老的股份制模式就可以了。当时布莱克林的软件艺术公司创立不久,几近空壳;费尔斯塔拉的可视公司前身个人软件公司也惨淡经营,没啥好留恋的。双方约定一个股权比例,共同创办一家新公司就可以了。如果同在一个屋檐下,他们会对研发、营销有着共同的感受,其经营决策和利益分配将很容易清晰界定。当时他们面临的是一个自己具有独创优势的蓝海,一帆风顺的历程可以很久。当然新公司也可能会经历一系列风雨,但不会仅仅两年就分崩离析。
他们开创的这个产品为当时商业效率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布莱克林曾不无揶揄地说:“如果我为国家的生产率(提高)带来的每个美元,能给我换一枚五角硬币就好了。”可是他没有拿到他应得的那一部分。
费尔斯塔拉的可视公司也有望在软件史占有微软那样的地位,这不是空想,1982年,可视公司的营业收入远远超过微软,有种说法是两倍。但缺少了技术研发灵魂的可视公司在拥有两项关键性领先产品后,终于后劲不足,淡出了大众的视线。
两位哈佛高才生,技术天才加上商业高手的完美组合,完败于一种错误的商业模式。(姜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