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路仁科:几经挣扎未脱甲骨文掌心(3)
一条狗引发的口角
“康可为错以为我要射杀他的狗。我爱动物,如果他和狗并排站在一起,而我只有一颗子弹,相信我不会射击那条狗。”埃里森曾于2003年7月10日这样说。
埃里森何出此言呢?
原来在提出收购仁科的要约后,埃里森直言不讳地表示,如果甲骨文这次收购获得成功,甲骨文将无意保留仁科的品牌,不会积极销售仁科的产品给新客户。
康可为对埃里森咄咄逼人的说法回击道,甲骨文收购仁科但抛弃其产品的建议,就像有人先要买你的狗,然后再将其拖出去并射杀一样。康可为自己有一条拉布拉多猎狗。
业界人士认为,埃里森此番表态可能会冻结仁科的市场,消费者在选择仁科软件时会很犹豫。康可为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他表示,仁科消费者一直是支持仁科,对甲骨文的收购持反对态度,“消费者给我们的电话和电子邮件回话是一致的,他们询问‘我们能够帮助做点什么?’”
总得做点什么,这就是仁科此时的想法。仁科加快了对JDE的并购进程。为尽快完成购并交易,仁科将收购价格提高至17.5亿美元,并将交易方式由全额股票交易改为股票与现金结合的方式,这样就无需召开股东大会进行表决。而且,仁科准备为购并JDE再发行将近5300多万新股。这就意味着甲骨文收购仁科的总成本将由原来的63亿美元提高到73亿美元。这些举措将使甲骨文为并购仁科付出更高的代价。仁科力图打消甲骨文的吞并念头。
但埃里森的倔脾气上来了,执意要买。
企业应用软件咨询专家约书亚·格林贝姆说:“埃里森是一个非常难缠的竞争对手。我认为他的收购计划充满敌意,没有其他目的。”
仁科为了摆脱甲骨文的纠缠,继续出招,向加州法庭提交起诉书,指控甲骨文从事不公平商业行为,非法影响仁科的现有客户以及潜在客户,毁坏仁科产品的声誉。与此同时,JDE也分别向加州法庭和科罗拉多州法庭起诉甲骨文,指控甲骨文干预JDE与仁科的合并,要求甲骨文赔偿17亿美元的损失费。
局外人此时也纷纷加入战团。作为甲骨文最大的竞争对手,起初被认为会参与竞购的SAP并没有参与其中。不过SAP共同创办人Hasso Plattner表示,他不相信仁科客户会轻易转投到甲骨文的怀抱:“他们一定会强硬地向甲骨文表示,你不可如此屠杀这家公司,这行不通的。甲骨文提供的产品比仁科的差多了。”他还戏称,甲骨文若把自己的产品换成仁科产品还差不多。SAP的发言人马尔库斯·伯纳说:“如果这两家公司的合二为一,可以让我们比较容易看清楚谁是第二名,这样我们就将有机会把拳头更集中到这位对手身上。”
当时,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财大气粗的微软会挖甲骨文的墙角,抢在其前面将仁科收入囊中。但由于当时微软面临着欧洲反垄断机构的调查,比尔·盖茨对收购一事保持着沉默。
仁科公司曾希望IBM能成为白马骑士救其于水深火热中。但IBM经过一番考虑后,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介入,因为IBM的应用软件领域的合作伙伴包括SAP、Siebel、仁科等公司,选择余地大,仁科并不是首选伙伴。AMR Research分析师布鲁斯·理查德森当时就称:“我不认为IBM会蹚这趟浑水。”
噩梦完结
“你们可曾有过没有止境的噩梦?我们有——我们的噩梦已经持续了15个月。”2004年9月21日,康可为在仁科用户大会这样说。
这一年的2月26日,美国司法部反垄断部起诉了甲骨文,以阻止甲骨文单方面收购仁科。康可为当时舒了一口气:“这一天终于如期而至,是甲骨文放弃收购的时候了。两个公司应该把精力放在市场竞争中。”
可是埃里森不依不饶。从2003年6月开始,甲骨文数次提高对仁科的收购价格。不仅如此,甲骨文还计划在仁科的股东大会上,将5位自己提名的董事加入到仁科的董事会中,从而掌握对仁科的控制权。有鉴于此,仁科董事会致信股东:“您投资的公司的未来以及您的投资回报正在面临危险,我们敦促您现在采取行动保护自己的投资,就是选举公司现任董事会提名成员,而不是选择甲骨文提名的成员。”
起初仁科公司董事会坚定地站在公司CEO康可为的身后,屡屡拒绝了甲骨文的收购价格。2004年5月25日,面对甲骨文进一步提高了的收购价,仁科董事会认为,这个价格仍不能反映仁科的实际价值。与此同时,董事会还收集到花旗环球金融和高盛两家咨询机构的意见,它们均认为从财务角度看,甲骨文的报价仍不到位。
6月底,仁科使出了透着玉石俱焚决心的一招,声称:“如果任何收购行动导致仁科生产线停产,或在软件到期前终止技术支持,仁科将向客户支付2~5倍于授权使用费的赔偿。”此项承诺在刺激销售的同时,为阻止甲骨文的购并设置了新壁垒:任何退款责任都将落在收购者身上,而非仁科。
然而甲骨文不为所动,埃里森坏笑着说,他不在乎再等上几年,一定要把仁科拿到手。随着甲骨文报价的不断提升,仁科股东的态度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甲骨文首席财务官杰夫·亨利在谈判期间曾说:“我们从很多仁科股东那里得到了暗示,只要我们提高收购价,他们就会考虑出售手中的股份……”
当年9月9日,美国司法部控诉甲骨文恶意收购仁科一案以败诉收场。甲骨文赢得了因涉嫌恶意收购仁科而遭遇的系列官司的首场胜利。
仁科公司内部也开始出现令人不安的苗头,有人指责康可为疏远其他管理者,搞个人主义。有三位管理人员因不满康可为的领导风格而辞职。
9月底,仁科董事会决定免去康可为总裁兼CEO职务,而且不留情面地称,这一决定是因为对康可为继续领导公司的能力失去信心。康可为黯然离职。离职前,他说:“一年来,我们的价值观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我们在整合公司的各种资源。我们没有也永远不会退缩。”
与此同时,仁科公司宣布,董事会通过表决,决定任命仁科公司创始人和董事长杜菲尔德担任公司CEO。杜菲尔德的回归又燃起抵抗甲骨文并购阵营的信心,他们认为:“杜菲尔德回来,可不是为了把公司出售给甲骨文的。”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业界对已62岁的杜菲尔德的质疑。虽然他看上去很想维持仁科的独立性,而且他在客户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比康可为更受员工欢迎,但是他似乎无力在甲骨文带来的巨大压力下引导仁科复苏,股东们只是希望能在埃里森失去兴趣前卖个好价钱。
杜菲尔德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被多种力量牵引到谈判桌前。作为对自己创办的企业有着强烈感情的公司创始人,作为最大的股东,他来进行谈判比聘请的CEO更具说服力。此时,他要做的只是争取一个好价钱。有知情人士称,面对杜菲尔德,在谈判中,“埃里森最后做了一次伟大的退让”。
2004年12月中旬,历时18个月的甲骨文收购仁科大战终于落幕,甲骨文公司最终以103亿美元抱得仁科归。
并购后,埃里森得意地说:“刚提出要收购仁科的时候,很多人将我们比作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但我们最终拥有了仁科。这种感觉太棒了。”
当时,埃里森的对手们对这项收购并不看好。SAP一位高管曾说:“收购就像跳飞机,跳出去比较容易,但最终还是要回到地面上。着陆才是最难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