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员工不再纠结:每周休息一天-业内资讯(2)

王朝数码·作者佚名  2010-06-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在我国,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80后”员工成为主体,“90后”员工大规模涌入。新生代农民工构成了富士康财富创造的主体,令人痛心的是,“富士康事件”中的自杀者,全部是这一群体中的成员。

两代人对比

第一代 第二代

精神特点

为了养家糊口,吃苦耐劳,逆来顺受。

为了寻求发展的机会,追求平等,崇尚个性。

产业分布

主要集中在建筑业、纺织业等劳动强度较高的产业。

分布在制造业、电子业等技术性行业。

就业结构

突出特点是亦工亦农,进城能打工,回乡能种地。

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城市。

新生代者自白

“从到这里的第一天开始,我就下定决心要把根留在城市。”在深圳富士康,来自江苏宿迁的农民工李光斌的表白,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心声。

然而,他们发现,除了每天在机器旁边劳动外,城市其实并没有给他们留下更多的位置。随着原有人际关系被割裂,孤独、无助和焦虑成为生存常态。低微的工资只能维持简单的物质生活,与城市人相比,自己的精神生活十分贫乏。

为脱离“农门”跳入“城门”,他们几乎什么都付出了,但面前仍然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户口、教育、社保、医疗、住房……看似距我们一步之遥,但不知被什么力量操控着,我们怎么努力也难以达到。”遇到合同、扣薪、伤残等问题,公平维权难之又难。

■富士康漂亮的数字

企业快速扩张员工工资低飞

在中国大陆的年销售额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在深圳地区的年出口额占深圳出口总额的20%,中国大陆员工总人数80多万……

这是一家快速扩张的企业:

1988年进入中国大陆,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

——“它总是能以最快的速度赢得客户。”

——“它总是能在不可能完成的时间内完成客户的要求。”

在苹果、诺基亚、戴尔等世界知名厂商眼里,富士康是高效率的合作伙伴。

——“细节管理,信息化管理,半军事化管理……”

——“优美的环境,漂亮的泳池,标准化的运动场……”

富士康无疑是一家现代化的企业。然而值得反思的是,这一切为何没能给员工带来他们所期盼的幸福和快乐。

富士康的飞速发展始于1996年。

——8亿元,40亿元,400亿元,4000亿元……他们创造的销售纪录不断刷新;

富士康员工的工资水平却一直“低飞”在当地最低工资线的边缘。

——310元!600元!900元!他们的工资增长“步履艰难”。

■代工企业的普遍问题

工资调一次任务却增加更多

我国代工企业普遍执行基本工资+“自愿”加班的工资模式:基本工资高,加班就少,基本工资低,加班就多。

“不到1000元的底薪想维持生活都难,我必须加班!”在苏州华硕电子厂工作了一年的朱洪英说,“持续加班,我有时嘴里含着饭就睡着了。”

以富士康集团旗下的富士康国际为例,2009年公司财报显示,当年员工数量11.87万名,相比2008年增加了9.7%,但员工成本总额却从上年的6.72亿美元减少至4.85亿美元,同比减少28%。

为了以低附加值劳动换取市场竞争优势,企业一再压缩生产成本,压缩工资成本,进而压缩着员工业余空间。

“以前8小时加工6000个零件就可以拿基本工资,现在要做到9000个才行。”在深圳一家日资电子企业打工的李燕说,厂里跟着“最低标准”调工资,调一次,我们的任务量就增加更多。

拼命加班直接造成员工的高流动性。深圳市工会副主席王同信介绍说,深圳富士康45万员工中,工作5年的员工只有2万人左右,而工作不到半年的员工高达22万人,每年员工流失率达35%以上,这意味着富士康几乎每3年就要完全换一批人。

富士康宣布,6月1日起,员工的薪资水平整体提升30%。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代工者只能赚取人力成本差

纵然竭力缩减员工成本,代工者的利润仍呈下降趋势。财报显示,富士康国际的整体产品毛利率2007年为9.2%,2008年为6.9%,2009年仅为5.9%,一路下滑。

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说:“如果企业的业绩始终建立在员工超负荷且丧失尊严的劳动上,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将贬损殆尽,发展将不可持续。”

“中国早晚要走出廉价劳动力时代,但由于人口众多等因素,劳动密集型时代还将长期存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传媒学教授鲍威尔认为,这里存在一个两难的选择——工资过高会削弱企业的成本优势,工资太低则与体面劳动尊严生活的方向相悖,而找到两者平衡点,堪称一个“可比肩诺贝尔奖水平的难题”。

让劳动者体面劳动与尊严生活

改革开放之初,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前来投资办厂,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当时的社会提供不了这些劳动力的公共服务,渐渐形成了包吃包住的“企业小社会”模式。加之保税区等政策背景,政府基本不插手企业围墙内的事情,很多问题因此得不到及时解决,遇到矛盾难以有效处置。

“在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我们确实存在跟不上、不适应和需要改进的薄弱环节。”深圳市政府这样反思。

“富士康事件”发生后,深圳市政府派出1000多名社会工作者进驻企业与员工交流,疏导员工情绪。投诉渠道不畅、情感问题、家庭问题……一些员工感慨:“终于有人来听听我们的心声了。”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国仁提出:“富士康事件是一个标本,表明政府和企业在职能上还没有完全厘清。围墙之内,企业的员工实际上成了企业中的社会人,8小时内外的事企业都要管,但又管不好。”

“富士康事件”后,深圳市公安、劳动、文化、卫生等多个部门进入厂区,有针对性地提出强化、改进和弥补措施。

但在很大程度上,这还是临时性的治标之举。要使社会建设不留盲区和死角,还需要在治本上下大力气,花大工夫。

“富士康事件”的一个重要警示作用在于,转变发展方式不仅是经济层面,也同样包括社会层面、人文层面。只有通过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和尊严生活,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第一页    上一页    第2页/共2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