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消费3G动力不足 破除三点瓶颈是发展关键
尽管运营商摇旗呐喊,终端制造商擂鼓助威,但是3G发展仍没有大家预想的那般火爆。调查显示有超七成网民表示不会使用3G上网,这对目前信心满满的3G“鼓动者”而言绝不是什么好事。目前上网资费过高、手机终端供货不足和网络服务水平跟进慢,成为了制约3G发展的三大瓶颈,如果这三个问题不解决,用户恐怕仍难有使用3G上网的动力。
上网费偏高使用户动力不足
资费仍是3G发展的第一个门槛。上网费偏高导致用户使用3G的动力不足,是3G不理想的关键。只要对目前三大运营商的资费做一个比较,就会发现三家尽管网络不同,但在资费标准上却异曲同工——都贵。
目前中国移动的TD-SCDMA基础套餐资费中有28元、58元和88元的语音套餐,其中的数据业务流量仅有10M,看一部高清视频都不够。要想看电影、听音乐和畅快畅游无线互联网,唯一的选择就是使用数据业务套餐。
中国移动的数据流套餐分为5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和300元六款,其中300元套餐包含10G数据流,看似相当不错的一款套餐,但是这款套餐只针对G3上网本用户推出。这又打消了很多用户的使用积极性,“难道我非得买一款我自己不喜欢的上网本?”有资深影迷表示,“平均一部电影至少在700M左右,这样的流量够下个4-5部算是不错的,要是遇到个高清版本的,一部片子就能把你一个月的数据量用光。”
中国联通定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其3G网络尚未全面商用,因此,套餐设定并未完全覆盖所有地区,但是基本计费标准已经出台。不过中国联通的3G上网资费也不便宜,其150元、200元和300元的3G上网套餐的数据流量分别为3G、5G和10G,超出部分为0.1元/M,到达30G封顶。
中国电信的计费方式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按流量计费不同,以北京地区为例,中国电信的天翼资费设定非常有代表性,像160元的套餐包月时长为300小时,相当于每天10个小时的上网时间,对于很多用户而言,10小时完全够用。超出部分的计费标准为3元/小时,这也和普通宽带收费标准接近。如果资费没有进一步下调空间,消费者是很难抛弃宽带改用3G无线网络的,虽然带宽速率差不多,但要比固定宽带贵50元左右。
目前,日本的3G普及率为90%,在世界属于前列,日本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关键在于价格低廉,无论是终端价格还是计费,尤其和人均收入相比,比中国要低很多。这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终端还是绊脚石
终端一直都是瓶颈,直到今天三大运营商的网络建设如火如荼,终端仍将是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困扰。
消费者希望的是用最少的钱享受最好的服务,但性价比高的终端在市场上总是少之又少,花小钱总是买不到满意的机器。难得像HTCMythos这样的超高性价比3G手机,功能强大又价格实惠,可惜品牌不够响,消费者还是不买帐。没有好的终端,消费者自然就不愿意使用3G上网,这使得3G发展长期受困于终端。
终端问题引起了运营商的高度重视,有消息称,各CDMA手机厂商高层近日均收到一封来自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的信。信中,这位中国电信的掌门人表示,“3G为手机企业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呼吁“各手机厂商与中国电信一起扩大3G终端销售,全面开创3G终端事业”。掌门人级别的高度关注,无疑将进一步推动终端上的发展。
酷派市场总监古勇指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电信CDMA的3G网络推出没几个月,许多厂商尚未反应过来,准备不足。3G终端完全成熟也需要时间。着急的也不仅仅是运营商,想挣钱的设备商也恨不得多出点货。无奈产品的研发、测试、认证、生产到上市重视需要一定的周期的。
同时,终端制造商还有自己的担忧,3G规模化效应还未出现,厂商会考虑,如果过分向3G倾斜,何时才能把投入的资金收回?多数厂商认为,3G真正形成气候还需2年时间,所以对3G的投入自然会相对谨慎。
网络服务是守门神
没有信号,再好的服务也出不来。如果网络不行,运营商就算是把3G的牛皮吹上天,消费者也不会用的,谁都不是傻子,真到关键时刻打不了电话上不了网,抓瞎的可是我们消费者自己。
根据工信部近日发布的情况通报,目前中国电信已在342个城市开通CDMAEVDO网络,中国联通已在100个城市开通WCDMA网络,中国移动TD二期工程基本完成,已经在38个城市开通业务;正在建设三期工程,预计年底TD覆盖238个城市。可以说,运营商的铺网速度已经相当的快速,但是还得更快,在没有实现全网覆盖的时候,谁有信心用你的网络。
但是光有网络仍不够,内容服务也是关键问题。3G发展难以解决的困局在于“内容和应用不理想”,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无论是经营内容还是开发应用,对于此前专注于网络运营的电信运营商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二是手机网民的需求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因此权衡共性与个性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内容和服务产品,这是运营商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的。
目前,国外运营商都已注意到这点,日本NTTDocomo、韩国SKT、美国Verizon等纷纷针对手机网民推出了丰富的实用性服务业务。现在到了中国运营商加快脚步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