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报价¥13.50|图书,哲学与宗教,宗教,伊斯兰教,马通

王朝图书·作者佚名  2008-05-21
  字体: |||超大  

点此购买报价¥13.50
目录:图书,哲学与宗教,宗教,伊斯兰教,

品牌:马通

基本信息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页码:227 页码

·出版日:2000年

·ISBN:7227021157

·条码:9787227021155

·版次:2000年5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丝绸之路,一条举世闻名的世界贸易的古道,留下了往来的商旅的足迹,更记录了中西方的历史、文化交流。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倾力的推出的《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一书,详细介绍了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对于古道上的建筑、文化、教育等产生的深远影响,内容全面,分析透彻,极具参考价值。

丝绸之路,是连接东亚、西亚和地中海的一条贸易古道,在世界贸易史上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一书,详细介绍了这条商路上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伊斯兰教的传播对其的影响。全书共分为十三章,对于丝绸之路的两条主干道路,海路和陆路上的商旅往来,文化交流都有所记录;对于穆斯林文化的各方面都有所涉及,如穆斯林商贸与钱币,穆斯林教派与苏非主义学派等;本书的另一特色是详细记录了穆斯林文化对于沿途的少数民族的广泛影响,包括文化礼俗、建筑风格等方面,作者通过大量资料考证,内容详实具体,极具参考价值。本书作者从事伊斯兰教及其相关历史研究多年,经验丰富,见解独到,通过本书,读者一定会对这条充满了极具历史意义和文化底蕴的商旅之路有个全面的了解。

作者简介

阿布·尤素甫·马通,回族,1929年出生于甘肃张家川。1949年西北大学法律系毕业。长期在西北民族、宗教、统战系统工作并倾心伊斯兰教、回教史研究。历任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甘肃文史馆官员兼任西北民院特邀教授暨博导等。撰写主编《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伊斯兰教在中国》、《中国伊斯兰教百科全书》等十余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曾应邀赴哈佛、加州大学、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进行学术交流。

媒体推荐

引言

(一)

丝绸之路是连接东亚、西亚和地中海的一条世界贸易的古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和芬首命其名。这条路分陆路和海路两条道,前者惯称丝绸之路或草原之路或沙漠之路;后者多称香料之道或陶瓷之道。

从考古资料看,中国丝织业至少有5000多年的历史。丝绸的西传,最早有可能是通过北方的猃狁或月氏这些游牧部落转手传到欧亚大陆腹地,再通过斯基台人而转到欧洲的。丝绸之路是汉武帝为了联合中亚地区的大月氏人共同抵抗匈奴而派张骞开拓的。此后,汉朝大规模经营西域。进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北两边开辟正规的驿道,并向西延伸到帕米尔高原以外,与中亚、西亚、南亚原有的道路衔接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于丝绸西传的丝绸之路也形成了:陆路以长安为起点,分北、中、南三路西行,北路经富县、原州、定边、凉州、甘州、肃州,到玉门关;中路经陇州、泾州、兰州、凉州、甘州、肃州到玉门关;南道经陇州、秦州、河州到西宁,之后,有的经河西到玉门关,有的经河源、玉树、那曲到拉萨或去印度。

丝路开通初期,这种贸易是由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外交使节进行的,不久被粟特、贵霜和安息的商人所垄断,中国史书上把这种商人称为“胡商”。胡商蕃客大多到玉门后又分南、北两路:北路经哈密、吐鲁番、库车、阿克苏、喀什、撒马尔罕、布哈拉到马雷;南路经米兰、安迪尔、尼亚、和田、莎车、巴尔赫,也到马雷。南北两路多在马雷汇合后,经哈马丹、帕尔米拉,到安蒂奥克或到蒂雷等地。

这些胡商蕃客,满载着宝石、玻璃等货物,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塔里木盆地,通过河西走廊,翻过陇山,来到长安或洛阳。他们把所带的货物销售后,又满载着丝绸等货物回去。这样往返一次需要一二年的时间,沿途经历无数次的天然险阻,多次冒生命危险,但是可以获得巨额的利润。

海路开拓的历史也很悠久,据古籍记载,早在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前256年),齐国就拥有许多可在黄海航行的船只。西汉时期,海上贸易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活动,广州成为主要港口,中国船只经常由此驶往东南亚、印度以至中东进行贸易。欧美一些学者研究了中国的《山海经》一书后,认为最早到达美洲的不是意大利人哥伦布,而是中国上古时期的殷人。中国的航海技术,在两宋时期就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主要表现为:在海岸气象规律和天文、航海技术的掌握及指南针的应用上有突出成就,因而航海比较安全可靠。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有两条主要航线,一条往东,即从山东半岛的登州启航,跨黄海、抵朝鲜,再东渡日本;一条往西,即从广州或泉州出发,经南海,到马来群岛和苏门答腊岛。然后继续航行,越过盂加拉湾,驶往印度,最后抵达波斯湾,同阿拉伯人进行贸易。中国船只在返回途中,多在各停靠港捎带乘客和货物。西亚和东南亚人,沿着同一航线,把芳香剂、药材、纺织品和金属制品以及丁香、肉豆蔻、胡椒、肉桂等调料品运到中国,又把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货物运回去。往返一次,也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海上风险也很大,特别是风暴、海盗威胁更大,但运载货物多、获利也很可观。

……

编辑推荐

丝绸之路,一条举世闻名的世界贸易的古道,留下了往来的商旅的足迹,更记录了中西方的历史、文化交流。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倾力的推出的《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一书,详细介绍了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对于古道上的建筑、文化、教育等产生的深远影响,内容全面,分析透彻,极具参考价值。

丝绸之路,是连接东亚、西亚和地中海的一条贸易古道,在世界贸易史上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一书,详细介绍了这条商路上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伊斯兰教的传播对其的影响。全书共分为十三章,对于丝绸之路的两条主干道路,海路和陆路上的商旅往来,文化交流都有所记录;对于穆斯林文化的各方面都有所涉及,如穆斯林商贸与钱币,穆斯林教派与苏非主义学派等;本书的另一特色是详细记录了穆斯林文化对于沿途的少数民族的广泛影响,包括文化礼俗、建筑风格等方面,作者通过大量资料考证,内容详实具体,极具参考价值。本书作者从事伊斯兰教及其相关历史研究多年,经验丰富,见解独到,通过本书,读者一定会对这条充满了极具历史意义和文化底蕴的商旅之路有个全面的了解。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及其文化

第二章 香料之道上的穆斯林文化

第三章 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商贸与钱币

第四章 丝绸之路上的伊斯兰教派与苏非主义学派

第五章 秦陇道上的穆斯林社会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位于广州光塔路的怀圣光塔寺和位于桂花岗的先贤古墓,相传是早期伊斯兰教著名传教士艾布·宛葛思的墓,也就是何乔元在《闽书》中所记述的广州“一贤”是也。他的陵墓附近为历代知名穆斯林人士之墓,其中明末抗清死难的羽凤祺、撒之浮、马成祖也合葬在这里。有关一贤的活动,还有一些记载,《广州府志》渭:“西域回教默德那,国王默罕蓦德,遣其母舅苏哈白赛,来中土。建光塔及怀圣寺,寺塔告成。寻殁,遂葬于此。”又说:“回回坟,在广州城北门外,建于贞观三年。其坟筑拱顶,形如悬钟。人人内,语声相应,移时方止,故俗呼为响坟。自唐迄今千余年,乡人敬畏,不敢近坟樵采。迨元至正(惠宗)间,留萨都刺十七家,居粤看寺及坟。明季命回教世袭指挥驻广州,因是兵民日盛。各姓每年必诣响坟瞻拜诵经,至今相延不替。而西域诸国服其化,每航海万里来粤,以得诣坟拜为荣。虽极遵贵者至此,亦匍匐膜拜于户外,极致其诚敬焉。”

类似的记载,还可以找出一些,但缺乏可靠性和合理性。这里提到的“苏哈白赛”、“撒哈巴”、“撒霞叭”并非人名,它是圣门弟子“算豪班”称谓一词的不同音译。“算豪班”是阿拉伯语,其意系指与穆罕默德同时期的追随者。《广州府志》、《广东通志》只记载了有关怀圣寺之事,而没有提及与怀圣寺有关的宛葛思(或干葛思)之名。可以看出,《府志》所述怀圣寺是与穆罕默德同时期的一些人来中国广州修建的,并不是传说中的宛葛思一人建造的,宛葛思是这伙人中的一个,或者根本未参与建寺。至于宛葛思在广州的传教活动,南北穆斯林的传说是一致的,都认为是唐初来华传教的伊玛目。但“一贤”之称,在西北从未闻及。

泉州灵山“圣墓”就是何乔远《闽书》中所说的三贤、四贤墓,两墓并列,左三贤、右四贤。墓盖是用花岗石雕刻的。墓有石亭、石廊。陵园内有历代石碑五块,其中一块是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的阿拉伯文青石碑,是记述先贤事略的。右侧一块是明郑和所立石碑。从遗迹看,下右侧有阁,为礼拜堂,左有疏轩可息。墓主是谁呢?是什么时候来到中国的呢?公元1322年重修灵山圣墓的阿拉伯文石刻是这样记述的:“一批穆斯林——愿真主护佑他们——修缮了这座被祝福的坟墓,此举为求得尊贵庄严真主的喜悦和丰厚的回报……真主的……祝福。二人在法厄福尔时代来到这个国度,据传为有善行者,后卒,乃由朽世转入永世。人们因其福祥而信之。一旦遭遇艰难,彷徨无策,即前来瞻礼,祈求默示光明,并有奉献,均获益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3.5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