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化|报价¥315.00|图书,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世界及各国文化,各国文化,罗宗真

王朝图书·作者佚名  2008-05-21
  字体: |||超大  

点此购买报价¥315.00
目录:图书,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世界及各国文化,各国文化,

品牌:罗宗真

基本信息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页码:356 页码

·出版日:2000年

·ISBN:7806680063

·条码:9787806680063

·版次:2000年12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8开 8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系列》之一,本套图书由全国第一流的专家编纂而成,力图体现最高的著述水平、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并以一流的彩色图片、新颖的板式设计、精美的印刷装订来制作,实现学术性、知识性、鉴赏性、实用性的统一。可以说,本书是我国目前最优价值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介绍图书之一。

魏晋南北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富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是介于汉唐之际最为活跃,最有生气,并具有鲜明的兼容性的多元文化,这种文化有三个显著的特征:思想解放,重现"百家争鸣";继往开来,革旧布新;民族融合,中外交流。本书共有12章,从规整定制的都城,等级森严的陵墓,到异彩纷呈的音乐舞蹈,逐渐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几乎囊括了魏晋南北朝文化的主要方面。全书装潢精美,配以大量的珍贵图片(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等)和客观准确的文字说明,体现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文化研究的最高水准。本书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系列》之一,丛书共有八册,其编者是具有文物、考古、历史等方面的深湛理论素质和实践经验的著名专家。"系列"的每一册所反映的,既是五千年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又是五千年历史中一个独立的存在,体现出该历史时期文化特有的风貌,在众多古文化整理研究读物中,以它鲜明的特色和永久价值而独树一帜。

作者简介

罗宗真,男,江西人。1928年生。长期从事考古和历史研究及考古教学工作。现任南京博物馆研究员,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文物考古专家组成员。主要著作有《六朝考古》等。

媒体推荐

出版前言

中国和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并列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在这四大发源地中,古代文化保存得最系统、最完整的,惟有我们中国。中华五千年文化不仅有大量的文字材料,而且有极为丰富的出土文物,其中包括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玉器、陶瓷器、雕塑、绘画和其他艺术品、工艺品等等。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继承和发扬光大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是走向新世纪的我们这一代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1994年,学林出版社在陕西省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出版了王仁波先生主编的大型高级图册《隋唐文化》,用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生动地反映和表现了隋唐两代的文化精华,受到了专家和一般读者的广泛好讦。各方面昔遍希望继续以同样精关的形式对中华五千午文化作系统的介绍,再现它的灿烂辉煌和发展轨迹,於是就有了这套“中华五千年文化系列”的总体构想。

“中华五千年文化系列”拟分八册出版,它们是:《原始文化》、《商周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宋元文化》、《明代文化》、《清代文化》。这套系列图册邀请全国第一流的专家编纂,他们具有文物、考古、历史等方面的深湛姻纶素和知啻阳经验。参与编篡的专家学者与出版社共同商定,这套图册要力求体现最高的著述水平、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并以一流的彩色图片、新颖的版式设计、精美的印刷装订来制作,实现学术性、知识性、鉴赏性、实用性的统一。“系列”的每一册所反映的,既是五千年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反映历史的连续性,又是五千年历史中的一个独特的存在,体现出该历史时期文化特有的风貌,在众多古文化整理研究读物中,以它的鲜明特色和永久价值而独树一帜。

“中华五千年文化系列”由学林出版社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共同编辑制作出版。这也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探索出版社之间合作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对於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热忱欢迎批评指正。

对於“中华五千年文化系列”编辑出版过程中给予我们各种支持帮助的专家学者、编校印制人员和有关领导、有关业务人员等,谨致以深深的谢意。 学 林 出 版 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年8月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系列》之一,本套图书由全国第一流的专家编纂而成,力图体现最高的著述水平、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并以一流的彩色图片、新颖的板式设计、精美的印刷装订来制作,实现学术性、知识性、鉴赏性、实用性的统一。可以说,本书是我国目前最优价值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介绍图书之一。

魏晋南北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富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是介于汉唐之际最为活跃,最有生气,并具有鲜明的兼容性的多元文化,这种文化有三个显著的特征:思想解放,重现"百家争鸣";继往开来,革旧布新;民族融合,中外交流。本书共有12章,从规整定制的都城,等级森严的陵墓,到异彩纷呈的音乐舞蹈,逐渐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几乎囊括了魏晋南北朝文化的主要方面。全书装潢精美,配以大量的珍贵图片(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等)和客观准确的文字说明,体现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文化研究的最高水准。本书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系列》之一,丛书共有八册,其编者是具有文物、考古、历史等方面的深湛理论素质和实践经验的著名专家。"系列"的每一册所反映的,既是五千年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又是五千年历史中一个独立的存在,体现出该历史时期文化特有的风貌,在众多古文化整理研究读物中,以它鲜明的特色和永久价值而独树一帜。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规整定制的都城

第二章 等级森严的陵墓

第三章 蓬勃发展的石窟艺术

第四章 生活气息浓郁的墓室壁画、綫画及砖画

第五章 承前启後的绘画和雕塑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一)南京建业、建康城

南方的六朝都城从孙吴建业城开始。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始都武昌,吴黄龙元年(229年)迁都建业;束晋南迁,在吴旧城基础上改称建康,咸和间(326—334年),又在吴的太初宫和昭明宫的基础上,於城址中部正式建宫城,城凡二重;所以孙权的建业城为南京建都之始,奠定了後来城市发展的基础;而柬晋改建的建康都城和宫城,布局仿魏晋洛阳城,基础则仍为建业城,此後在整个南朝无大变动。据《建康实录》记载,都城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宫城“周约八里”,“初皆以土墙竹篱为之”,束晋末开始部分用砖,南齐建元二年(480年)正式建“都墙”(《南齐书·高帝纪》),悉用砖,梁天监十年(511年)又增建第三重宫城。像这样有三重城的宫城,在城市发展史上尚属罕见,应与当时政局动荡、皇室惶恐不安有关。

关於建业与建康都城的范围、城门名称等,《建康实录》和《舆地志》均有记载。朱懊在《金陵古迹图考》中也有详考,此处不赘述。需要提出的是:今日南京市内鶸鸣寺後一段古城,在明代城墙之下,长约200米左右,所用城砖每块长48厘米、宽23厘米、厚10厘米。砖的原料、颜色、大小均与上层明代城砖不同,而与六朝墓砖近似,可以证实这是六朝都城的遗址。《建康实录》、《金陵新志》、《宫苑记》均确认台城即建康宫城,而非建康都城。我们知道,南齐以前的建康城址,城墙和城门以土墙和竹篱为之,今天尚见的扬州南朝古城,除城门和一些主要部分用砖外,其余大部分均用土筑;故我们所见鸡鸣寺後砖砌古城残迹,年代当在南齐之後。《建康实录》卷十七:“大通元年(527年),(梁武)帝创同泰寺(今鸡鸣寺),寺在宫後。别开一门,名大通门,对寺之南门”。又《舆地志》:“同泰寺与台城隔路”,清楚说明建康宫城在今鸡鸣寺南,宫之北门与寺之南门遥遥相对,证明台城北界应在今鸡鸣寺之南,即现在东南大学之北墙一带。因此,我们所见鶸鸣寺北到北极阁一段城墙,即为当时都城之北界,而非台城。五代十国时吴顺义二年(922年),杨溥在同泰寺废基上立毫城千佛院,因不辨六朝时期宫城与都城之别,误将此地视作宫城,以致讹传下来。

关於建业和建康都城的四至,约在今南京中山路西侧、北极阁下、中山东路南侧、北太平路东侧这一带范围内;而当时的宫城,南面约在今珠江路中段,西抵进香河,东至珍珠河,北至北极阁下鸡鸣寺前一带。可惜的是,南京六朝占城,由於陈亡以後,隋文帝杨坚惧南人再起,悉夷为平地。年长日久,至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315.0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