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漫话|报价¥9.50|图书,文学,四大名著及研究,西游记,评论研究,林庚
品牌:林庚
基本信息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发行处
·页码:171 页码
·出版日:2004年
·ISBN:7200050520
·条码:9787200050523
·版次:2004年3月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作者简介
林庚,字静布,当代著名诗人、学者。原籍福建闽侯,1910年2月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市文联理事。出版有新诗集《夜》、《春野与窗》等,古典文学专著有《诗人李白》、《论笺》、《唐诗综论》、《中国文学简史》等。
媒体推荐
序
《西游记漫话》序
吴小如
我从林静希师(林庚先生字静希)受业,始于1948年我在北大中文系读四年级的时候。当时先生是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受北大之聘进城兼课,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我选了这门课,随班听讲。但我同先生的师生情谊并不限于课堂上旅进旅退听课的关系。远在1941年,我高中毕业后随即升入天津工商学院读商科会计财政系。经同班同学杨畏之君介绍,得以拜识静希师的尊人林宰平老先生。那正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沦陷的黑暗时期。宰老因避寇患,隐居天津英租界,寓所与我的住处一街相隔,趋谒甚便。在短短的几年中,我从宰老学作旧体诗、学写章草,并饫闻老一辈学人逸闻往事,获益极大。蒙宰老不弃,许我为忘年交,实际上老先生是我太老师一辈人。抗战胜利,宰老迁居北平。未几静希师北返,我第一次见到静希师,就是在宰老的府上相遇的。静希师和宰老一样,奖掖后进不遗余力,初相识便以他的巨著《中国文学史》 (厦门大学出版)惠赐。从彼时至今,我追随静希师已逾五十五年。他不但授业解惑,教给我学问知识,而且多次从工作上提携指导我,甚至在生活上也不时给以周济帮助。先生不但教书,而且育人,对我的为人处世也屡加训诲,医我褊躁习气。到目前为止,我已成为静希师门下年龄最老的学生了。
《西游记漫话》是静希师晚年的一部精心力作,早在十几年前即已问世,备受读者喜爱和关注。旧版并无序言,静希师本人也只写了一篇“后记”。这次北京出版社重印,为求体例统一,一定要增加一篇所谓的“序言”,而且对写序人提出要求:既要与作者本人情谊深厚密迩,又要对书的内容多少有点发言权。于是出版社和编委们乃想到了我。作为门人,为老师的著作写序,我开始是有些顾虑的。但一再婉谢,终于推脱不掉,实感进退维谷。最后还是硬着头
皮答应下来。原想面谒静希师请示此序如何写法,但先生已是九十有三高龄,不便为此琐事前往烦扰,只能勉为其难,请先生恕其僭越之罪了。
这部论《西游记》的专著篇幅并不大,但学术上多年来存在的棘手问题,在书中都顺理成章地势如破竹一般被静希师做出合情合理的阐释,从而得到圆满解决。人们大抵记得,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张天翼先生写过一篇有关《西游记》的论文,认为书中前七回描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是现实社会中若干次农民起义(即阶级斗争)在神魔小说中的折射反映。自此文一出,孙悟空便成为农民起义中的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但问题亦随之纷至沓来。第一,自孙
悟空由五行山下被放出来,并受到紧箍咒的箝制,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是否也像后半部《水浒》中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的“受招安”?第二,如果真的是“受招安”,那么孙悟空的性格和形象为什么一直备受作者的称誉和读者的青睐?其艺术效果与美学价值何以明显地不同于那位对朝廷俯首帖耳甘愿就死的宋江,甚至读者对这两个人物形象有着爱憎悬殊的印象?第三,“闹天宫”的故事与后面篇幅汗漫的取经历程竟被这样的阐述而分割开来,断成两截,如何使之在一部宏伟的古典名著中得到前后没有龃龉的统一?第四,西天的如来佛和南海的观世音菩萨,与“八十一难”中的妖魔群体究竟是什么关系?第五,如果“闹天宫”故事不是现实社会中农民起义阶级斗争的反映,那么孙悟空的形象在封建社会后期的现实社会中,究竟以何种事物为依据?第六,在上述几个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回答之前,最后必将导致人们提出这样的疑问:《西游记》作为一部古典小说巨著,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长河中,其思想水平和艺术成就究竟还有没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游记》参加“争鸣”、“齐放”者尽管大有人在,但把上述这一系列要害问题都做出无可置疑而滴水不漏的无遗憾的结论,却只有静希先生的这一家之言。我这样说,也许读者会认为这是弟子对老师“阿其所好”的谀词,那我就先请读者仔细绎读《漫话》全书而不要以我的浅见为准,我相信是非曲直是会自有公论的。
……
编辑推荐
"大家小书"是一套非常大气的"小书","大家"一指作者为大家手笔;一指为写给大家阅读。"小书"是指开本小巧,篇幅短小。本书是一本不足八万字的小书,其内涵之丰富,学问之广博,感情之充沛,均非一般的高头讲章之所能及。
目录
关于“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
《西游记》漫话
从菩提祖师谈起
天上人间
江湖风波
取经记与闹天宫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西游记》既是以西天取经为主要内容的,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本不过是全书的一个序幕和前奏曲,它被安排在前七回,乃是为孙悟空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出场和出色的亮相。这只要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相比一下就可以明白。显然,《西游记》的这种安排是为了将孙悟空推到一个突出的位置上而成为无可争辩的主角。在《取经诗话》中,唐僧还是一个传统的主角,至少是与猴行者不相上下的。因此,猴行者当年偷吃王母仙桃的旧事仅仅只是在两人的对话中插叙到:
登途行数百里,法师嗟叹。猴行者日:“我师且行,前去五十里地,乃是西王母池。”法师曰:“汝曾到否?”行者曰:“我八百岁时,到此中偷桃吃了。至今二万七千岁,不曾来也。”法师曰:“愿今日蟠桃结实,可偷三五个吃。”猴行者曰:“我因八百岁时,偷吃十颗,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定是不敢偷吃也。”
这偷吃西王母仙桃的情节其实正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搅乱西王母蟠桃会的原型。然而在这里却只是三言两语,一笔带过,并没有加以展开。到了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大闹天宫尽管得到了正面的表现,但是全剧共有二十四出,孙悟空却是到第九出方才出场,前面的篇幅都用来表述唐僧的身世和奉诏取经的前后过程,可见在取经故事的旧有结构中,唐僧原占有一个最突出的位置。在传说演变中,孙悟空虽然在实际上逐渐有了出色的表现,却仍然不免因为这既成的故事结构而受到相当的局限。直到《西游记》才真正彻底改变了这样一个传统的格局,扩展和丰富了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并且将它突出地摆在全书的开始部分,这样便在结构上颠倒了《取经诗话》及《西游记杂剧》中原来有关唐僧和孙悟空的两部分内容,而开门见山地写到了孙悟空奇异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壮举。这情形正如同《水浒传》的前半部中,闯荡江湖的英雄好汉依次出场,都分别有一个有声有色的亮相。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武松徒手打死景阳冈上的老虎,他们一出场便不同凡响,引人入胜,而他们此后在江湖上的生涯也因此受益无穷。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轰轰烈烈的出场也正是给了他全面表现和充分施展的机会,从一开始就为孙悟空树立起一个英雄好汉的形象。这便是《西游记》总体构思上的新的考虑与安排。
除去这一点相似之外,鲁智深与孙悟空都有着江湖好汉勇于战斗、善于战斗的无所畏惧的精神与施展本事以征服对手的强烈渴望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