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论|报价¥12.90|图书,文学,文学理论,综合,王昆仑
品牌:王昆仑
基本信息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发行处
·页码:304 页码
·出版日:2004年
·ISBN:7200050776
·条码:9787200050776
·版次:2004年7月第3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王昆老的《人物论》,不仅对所论人物精到准确,而且是举一得三,往往在一个人物论里,就纵横排比,涉及到不少人物,这说明他是全局在胸,然后才下笔分别作特写的。王昆老是从总体透视了这部书才着手写“人物论”的,因此,他在“人物论”里,常常表现出对《红楼梦》的总体的认识。
作者简介
王昆仑,原名汝虞,笔名鲲、太愚。原籍江苏无锡,生于河北。192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6年起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秘书。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后,曾任国民党政府立法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苏文化协会常务理事等职。1948年赴美考察。1949年后,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北京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红楼梦人物论》,昆曲《晴雯》等。
媒体推荐
后记
我父亲写的《红楼梦人物论》终于再一次跟广大读者见面了。我忍不住心头的喜悦,借《后记》说几句话。
这本书是父亲在四十年代写的。父亲一生喜爱文学,但远在四十年代之前,早已舍弃个人喜好,从政多年。为什么此时此刻又突然搞起文学研究来呢?直接的原因是我母亲曹孟君主编的杂志《现代妇女》需要一些文艺性的文章。当时的重庆,大雾漫漫,荆棘遍地,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与工作都是非常艰辛的。如果能在艰辛之中研究一下《红楼梦》,也是另一种战斗,也算得上是一大快事。于是我父亲在“工余”之时,索性“躲进小楼”,著书于“坚庐”(在重庆时,我们住在七星岗中苏文化协会旁一座木结构的楼上,每逢有人缘梯而上,整幢楼房都像会摇摇晃晃。我父亲却把我家住的三间小屋称之为“坚庐”)。
那时,自然谈不上对曹雪芹的身世、思想等等做科学的研究,我父亲连《红楼梦》的各种版本也找不全,单凭手头的程甲本、程乙本。我至今还记得那些陈旧而发黄的书页中夹满了父亲放进去的小字条。当时我只有十五、六岁,在青木关的一个中学住读,遇到寒暑假才能回家。如果能为父亲笔录一两篇人物论,就会感到分外的高兴。
《红楼梦人物论》从重庆写到上海,前前后后一共十九篇,全用“太愚”的笔名在《现代妇女》杂志上发表。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回到上海,父亲的老友韩侍桁老伯喜欢这些文章,于是要了去,在他主持的国际文化服务社出版,仍用“太愚”的笔名,这时已是一九四八年一月的事了。
解放以后,也曾有出版社想再版——总算是我国《红楼梦》研究的沧海一粟吧,何况它还带着四十年代的时代气息。然而,我父亲坚持要修改,于是一直拖到一九六二年,筹备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之际。当时,除了对宝玉、黛玉、宝钗三位主要人物的论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修订之外,其他十四篇统统改好,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陆续发表。
可惜的是,建国后再版的《红楼梦人物论》未曾把原来的《贾宝玉的直感生活》和《宝玉的逃亡》以及《林黛玉的恋爱》和《黛玉之死》等章节全文刊出。日前,北京出版社决定按原貌再版,我十分赞同,能让读者看到六十年前《红楼梦人物论》的相貌,这对作者以及读者无论如何都是件好事。
王金陵
二○○三年九月
编辑推荐
王昆仓的《红楼梦人物论》,不仅对所论人物精到准确,而且是举一得三,往往在一个人物论里,就纵横排比,涉及到不少人物,这说明他是全局在胸,然后才下笔分别作特写的。王昆老是从总体透视了这部书才着手写"人物论"的,因此,他在"人物论"里,常常表现出对《红楼梦》的总体的认识。
目录
关于曹雪芹的创作思想(代序)
花袭人论
晴雯之死
李纨与秦可卿
大观园中的遁世者
政治风度的探春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晴雯之死是《红楼梦》全书中的一件大事。
晴雯之死和宝玉挨打是《红楼梦》故事发展过程中两个高峰,两个转折点。宝玉挨父亲贾政的毒打,是父亲贾政的统治思想和儿子宝玉的叛逆思想多年冲突的大爆发。可是这一场血战的结局怎么样?由贾政和儿子宝玉的冲突,一变而为贾政与他的母亲贾母、他的妻子王夫人的冲突。既引起了统治者内部矛盾的爆发,贾政想一顿大板把一个叛逆种子及早消灭的意图,就不能实现了。而且适得其反,宝玉在祖母的掩护下,不但保存了性命,还更得到发展他的性格——在大观园里女儿队中逍遥自在的空隙。
然而,敌对双方的矛盾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贾宝玉和那些女孩儿所获得的只是燕处危堂的安乐,寒云暗雾笼罩下小绿洲上的自由。要扑灭叛逆和要争取自由的对峙与矛盾问题并没有解决,因而无可幸免地会再发展出来另一个突然的事变,这就是作为母亲王夫人继父亲之后,又给了儿子宝玉以更残酷的打击——逼死晴雯和扫荡贾府青年乐园的大观园。晴雯是这一战役中最主要的牺牲者。晴雯之死就是预言了宝、黛恋爱之必归失败,宝玉之必出于逃亡。
晴雯在全书中占的篇幅不及袭人的二分之一。但《红楼梦》作者对于风姐、宝钗、探春、平儿、袭人是采取政治史的写法,而对于黛玉、晴雯、司棋、芳官、尤三姐,却是几首极哀艳的诗篇。一个作者对自己所偏爱的人物,往往禁抑不住主观情感之汹涌,不期然而流人吟咏式的抒写,使得读者也跟着他歌唱,跟着他悲哭,不能冷静旁观。贾元春从一般高门闺秀地位上再上升成为贵妃,做了贵族家庭献给皇室的“祭祀的羔羊”,青年守寡的大奶奶李纨,只能“古井无波”地做成一个“完整”的礼教牺牲品。她们岂不可怜?可是对她们除了描写内心痛苦,并没有什么激烈斗争可以歌颂。然而对于丫鬟晴雯优美的性格,强烈的反抗,惨痛的牺牲,作者的笔端,就随时充满了欣赏、抚爱、忿怒和痛惜之情。从前的批注者说:“晴雯者,情文也。”
过去有的读者说:平儿使人爱,鸳鸯使人敬,袭人使人怜。对于晴雯呢,这些观念都用不上。然而她的性格偏能在很久以来就唤起多少读者衷心的共鸣。你认为这丫鬟太骄纵了吗?但你心里本不把她看成一个奴才,而且你正憎厌着那些奴仆群中的卑鄙、下流。当她在讽刺人或骂人的时候,你也正想发泄几句吧?你也许惋惜这丫鬟太不计较成败得失了,然而仔细想想,袭人那样“温柔和顺”是有她自己十分明确的目的的;你觉得若叫晴雯也得到一个宝玉侍妾的地位就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