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红楼|报价¥15.90|图书,小说,中国当代小说,综合,于雷
品牌:于雷
基本信息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页码:267 页码
·出版日:2003年
·ISBN:7806685049
·条码:9787806685044
·版次:2003年7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家于雷近年来写作的关于《红楼梦》的文艺随笔的结集。
《红楼梦》反映了二百七十多年前中国社会的风貌,是一部公认的世界名著。其中结累了政治经验、艺术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一句话概括:人生经验的总和。作者有感于其中的人和事,把红楼世界和当今的滚滚红尘巧妙地勾连在一起,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时光隧道一下子被缩短了,昨天的空间与今天的窨紧密地衔接在一起。今天的人们不但从中领略到国宝无穷的艺术魅力,而且被国宝强大的思想光辉所震撼。
历史是一面镜子,文学也是一面镜子,作者用随笔的形式,以敏锐的文化感悟写下的短文,揭示了我们民族跨入新时代以后仍然存在着的精神重负,有助于我们进行人文精神的反思和批判,有助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建。
作者简介
于雷,江苏滨海人,1943年生,半吊子文人。大学本科原该5年,读了3年便被空前绝后的“革命”革掉了两年;分配于教师进修学校当教师,不教书却去写杂七杂八的应用文;到机关当干部,按照红头文件公布的职级,相当于从九品;在全国最大的大学任教,职称不叫教授而叫高级讲师。呜呼!半生潦倒,一技无长,难成正果。本书分“北南西东”四编,乃东拉西扯、南腔北调之谓也,有污读者诸君之目,诚惶诚恐。
媒体推荐
序
何永康
在我的老家海安县城,有一位才华横溢、保持“童心”的人物,他就是于雷。大约在二十四五年前,我在海安中学一位老师家里吃晚饭,席间,有人呼他“于雷”,我听成了“鱼雷”,心想,哪有人叫这个名字?那日,我和他只握了握手,客套了几句。当时的印象是,此人很爽直,有点“鱼雷”的脾气。
后来,由于双方都喜欢《红楼梦》,心有灵犀,接触日渐增多。他敬仰海安籍的著名红学家蒋和森先生。蒋先生对他很是看重,说了不少勉励的话。于雷是性情中人,一经大学者夸奖,快活得有如孩童。自然,研究《红楼梦》的兴致就更高了。他现在是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江苏省红楼梦学会理事,在“红学”圈子里颇为活跃。
我和于雷兄同龄矿都属“羊”。二十多年来建立了极好的私交,由我来为本书写“序”,难免“情人眼里出西施”。说得不妥的地方,恳请大家指正。
于雷写过一本“红学”理论专著《红楼悟识》。由于学术性甚高,一般读者难尽堂奥。这一回,他面向广大《红楼梦》爱好者,以及“爱好者”外的“爱好者”,写了这本《梦断红楼》,力图“雅”话“俗”说,以“文艺随笔”的手法来评说“红楼”,既诉说自己的艺术感悟,又一吐胸中之块垒,还为“红学”做了一次普及性的宣传,一举数得,岂不快哉!
于雷兄把这些文章称为“豆腐块”。其实,这种“豆腐块”是相当难写的。记得20世纪90年代之初,我在《南京日报》上开辟了一个专栏“稗海神游”,每周写一篇闲话中国古代小说的短文。《扬子晚报》见了,又叫我搞了个“红楼散步”专栏,也是每周一篇“豆腐块”。适逢《新华日报》改版,朋友们又令我再搞一个专栏——“艺文三棱镜”,还是每周一篇。三个“每周一篇”搞得我招架不住,越写越觉得艰难,只好鸣金收兵。回营一盘点,霓有八十余篇,聊以自慰。没想到后来开大会小会,总碰到一些相识或不相识、从文或不从文的朋友,当面夸奖这些“豆腐块”,有一位老干部竟然还搞了一册“剪报”。这叫做“有心栽花花不长,无心插柳柳成荫”,“豆腐块”还是有人爱吃的。诚如于雷所说:“文章是写给人看的,读者高兴看就写,不高兴看还死皮赖脸地写什么呢?因此,我能够在红楼中漫笔数年并有勇气汇集成册,首先从读者身上得到了力量。”现在,有不少文艺理论文章不但一般读者读不懂,就是圈子里的人也看不大明白,这就有悖于文学评论的初衷了。所以,我赞美于雷的“家常豆腐”!
搞文学评论的人,有一个必备的条件,就是自己要有一定的“艺术感受能力”。我的老师吴调公先生反复告诫弟子们:读文学作品,应当善于“做心灵的远游”。意思是,要有本事进入作品的艺术天地,每每一卷(一篇)在手,顿觉意荡神驰,如谪仙人梦魂飞度,神游天姥,见海日,闻天鸡,忽身登青云,忽迷花倚石,忽魂悸而魄动,忽惊地而长嗟;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家们,一齐向“我”敞开各自的心扉,“我”可以“合百草”、“迷芳馨”,用人类的智慧之花来充实自己的精神园圃……于雷就有这种“本事”。他在“红楼世界”中随心所欲地徜徉,嗅到了潇湘馆内的缕缕幽香,听到了春花秋月的自嗟自叹,看到了冷月下诗魂的葬礼,体察到了许许多多“红楼人物”的生命气息。所以,他写的这些看起来很“俗”的文字,有着很深的美学意蕴,因为它“充实”,有“光辉”,结果当然很“美”,很能引发读者的“心灵的远游”。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家于雷近年来写作的关于《红楼梦》的文艺随笔的结集。
《红楼梦》反映了二百七十多年前中国社会的风貌,是一部公认的世界名著。其中结累了政治经验、艺术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一句话概括:人生经验的总和。作者有感于其中的人和事,把红楼世界和当今的滚滚红尘巧妙地勾连在一起,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时光隧道一下子被缩短了,昨天的空间与今天的窨紧密地衔接在一起。今天的人们不但从中领略到国宝无穷的艺术魅力,而且被国宝强大的思想光辉所震撼。
历史是一面镜子,文学也是一面镜子,作者用随笔的形式,以敏锐的文化感悟写下的短文,揭示了我们民族跨入新时代以后仍然存在着的精神重负,有助于我们进行人文精神的反思和批判,有助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建。
目录
北编
官场梦
选官和卖官
恋官情结
贾政升官图之识读
权威逝去之后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都有一定之规。官场比之于其他它行业,规则更多更严,治理一个国家,岂能马虎儿戏?
规矩是死的,执行的人是活的,如果谁以为大家都会按规矩办事,那就书生气十足了,书生气十足的人是要吃亏的,贾雨村就是一例。
他凭本事考中进士,选入外班,当了县太爷。恃才侮上,官员们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参了一本,说他性情狡猾,擅改礼仪,外沽清正之名,暗结虎狼之势,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龙颜大怒,即批革职。可怜他十年寒窗,好不容易熬出了头,结果还是打了水漂。
如果贾雨村不遵守官场规则,横行霸道,那么遭到革职处分,倒也是罪有应得。且看上司的参本,都是一些浮泛不实之词,贾雨村的实际作为,书中没有写,读者自会想到:他科场得意,新官上任三把火,雷厉风行除旧布新,很想在他掌管的县内干出一番事业来。他实在太嫩了,人人皆浊,唯我独清;人人皆混,唯我独勤。这样的人怎能在官场站住脚呢?
笔者推断贾雨村不是酷贪而被罢官是有根据的,他卸任之后,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把历年的积蓄花光了,只得到林如海家坐西席,旧时的知识分子,最没出息的就是当私塾先生,但凡过得去是不必低就的。
现实是最好的教师,吃了一回亏的贾雨村复出之后懂得如何做官了。他找到了靠山国公府,从小沙弥处得到护官符,如获至宝。此时,他的头脑里官场规则已荡然无存了,居然将一件人命案也稀里糊涂地摆子。于是,他稳稳地保住了乌纱帽。
服务于大观园的奴才有看门的、扫地的、抬轿的、养花植树的,诸如此类的差事都不及在伙食房工作。因为小姐、丫环们的伙食标准定得高,有余额可吃;再说到市场上购置物品还有回扣,好处大大的有。所以,司务长之职就是众多奴才婆子们角逐的目标了。
厨房主管柳嫂人缘不好,众婆子一个个像乌眼鸡似地盯着她,无奈抓不到把柄。机会终于来了:主子房里丢失茯苓霜和玫瑰露,有人检举揭发是柳家母女所为,婆子们一齐七嘴八舌地告状,大观园总管林之孝家的不由分说,立即禀报主子,风姐传命:将柳家的撤职查办。于是,柳嫂倒台,林之孝家的安排秦显家的接替。
秦显家的是二小姐房里大丫头司棋的婶子,她的男人在二房当差。林之孝家的知道大房、二房有矛盾,凤姐明的是大房媳妇,暗里是二房的人,安排二房的奴才老婆顶肥缺,显然有讨好凤姐之意。
秦显家的好容易钻了个空,走马上任,接连干了四件事。查前任的短处:粮米短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