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公布五年宇宙探测之三大重要成果

王朝娱乐·作者佚名  2009-01-0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NASA公布五年宇宙探测之三大重要成果

北京时间3月13日消息,美国宇航局日前向外界公布了“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5年来收集到的有关宇宙形成历史及宇宙构成的探测资料。阐述探测结论的七篇文章已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通过分析“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收集到的资料,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目前已取得了以下三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一,获得新证据证明宇宙间充满了中微子;

二,证明早期恒星需要花费约5亿年才能形成“电子云”(即“宇宙雾”,指的是第一代恒星开始发光,在恒星周围的气体中产生的电子薄雾,这种薄雾散射微波,其情景与汽车前灯发出的光在雾中被散射类似);

三,推翻了宇宙在诞生的瞬间就开始膨胀的理论。

“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于2001年发射。它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大爆炸”的回声,即微波背景辐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残留辐射”。有关“残留辐射”的资料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宇宙学中最为重要的资料,正是因为有了它,科学家们才在三年前较为准确地推算出了宇宙的年龄--137亿岁。

最新的观测结果证明,宇宙曾经是一个中微子的“海洋”。中微子是一种没有质量的亚原子微粒,其运动速度与光速相当。据“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宇宙的构成情况是这样的:72%为暗能,23%为暗物质,4.6%为普通原子,不到1%的物质为中微子。但是早期的宇宙构成并不是这样,在“大爆炸”之后的38万年间,宇宙的构成情况是这样的:63%为暗物质,15%为光子,12%为原子,10%为中微子,而暗能则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中微子对宇宙的发展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在“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目前所观测的微波中就记录着宇宙间中微子的数量变化的信息。

“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还发现,星际气体中“电子云”的形成约开始于“大爆炸”之后的4亿年,其持续时间约为5亿年。

另外,“大爆炸”之后仅经过了万亿分之一秒宇宙就开始膨胀的理论到底是否正确尚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当然也存在着其它许多有关宇宙膨胀的矛盾理论,但“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所获取的资料已部分否定了科学家们之前的这些猜测。(武敏)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