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韩国婚俗:从“男归女第”到新式婚礼
韩国的传统婚礼进行结婚议式时给盒子呢? 盒子是指什么呢? 韩国的婚礼中的一种是从新郎有把放进彩断和礼物的盒子一起送到新娘家就是“背盒子的人”风俗。彩断是给新娘做韩服用的,大致分为深监色和红色两种。再把男方的慰问写在纸上放进礼物盒里一起送过去。“背盒子的人”的人主要是从男方的亲友当中选出来的还有几位好朋友一起前往新娘家。“背盒子的人”即使到了新娘也不把盒子拿下来或都被拒绝进屋。这就是韩国婚礼风俗中的买“盒子”的礼节。新娘家的亲人都在大门外等候新郎家的人,但是“背盒子的人”要从村口开始叫喊“卖盒子、卖盒子”。 新娘方的家族或好朋友要用钱或都是里面有钱的信封买那个盒子。但是“背盒子的人”说太便宜了不能卖讨论半天还是会被新娘方的人拉进屋。新娘方会给“背盒子的人”一行招待酒水与食品,还会让新娘和新郎一起唱歌跳舞一起玩。然后再用收到的盒子钱去喝酒。 这样没有恶意的玩笑当成祝福与有趣的游戏。

婚俗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婚姻习俗。韩国和中国同属东亚国家,自古以来交流频繁.而且韩国也是儒家文化圈的一分子,从韩国的婚俗状况,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鲜明的民族特色,还能看到儒家文化在婚俗中的反映。
简单婚俗与“男归女第”
同我国一样,韩国在原始时期是没有婚姻制度的。婚礼极其习俗是随着一夫一妻制的产生而产生的。
初期的婚礼形式必然很简单,结婚的男女只要向他人宣布二人成亲结为夫妇即可。此种形式保持了很长时间。到了公元676年至935年的新罗时期,婚礼形式稍有变化,光是口头宣布不够了,还必须请家人和族人来,摆上酒席吃上一顿,“轻重随贫富”。后来有的韩国学者把这种婚礼形式概括为“祝宴”和“共食”。这种婚礼形式保持的时间也很长,一直延续到公元918年至1392年的整个高丽王朝时代。高丽时期的史籍有这样的记载:“婚夕,宗族来会者,只擎一盘,行三杯而止耳。”也就是说,高句丽人办喜事时,新郎和新娘两家的亲戚聚在一起,摆上简单的酒菜,共同餐饮,如此而已。
至于婚娶方式,韩国的先人们倒有独特之处。一是不收彩礼。高句丽人认为收了彩礼如同卖了女儿,脸上无光,他们耻于收彩礼。所以,结婚时男家只向女家送酒送肉,不送彩礼。二是“入赘婚”,也就是“男归女家”,韩语叫“婿留妇家”或“男归女第”。具体做法是,新郎先“嫁”到新娘家,在新娘家过上三年两载以后,再把妻子儿女领到新郎家里过日子。那么,新郎是如何“嫁”进新娘家的呢?韩国史籍《太宗实录》中说:女家在自家大屋后建一小屋,名为“婿屋”。傍晚,女婿来到女家窗外,报上姓名,跪拜请求。反复再三之后,女儿父母才会同意他进去与女同宿。
这种简单的婚俗同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体现了男女平等的观念。也同佛教在新罗时代得到极大的普及,以及高丽王朝将佛教定为国教有关。因为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且当时的佛教认为婚姻的基础是当事人的感情,而不是宗教的信仰。
繁琐的传统婚俗
公元1392年,韩国建立了朝鲜王朝,又称李朝。那时中国的明朝建立刚满24年,正是兴盛时期。李朝把中国的儒教作为新的理念倍加推崇,使之成为国教。此后500年间,儒学思想在韩国得到空前普及,浸染了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韩国的传统婚俗。
儒教讲礼讲到了极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等,一套又一套。在婚姻上儒教崇尚父母包办,嫁娶礼俗的模式是既周到又烦琐的“六礼”,即在缔结婚姻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六种仪式。一是纳采,由男方家送礼至女家,表示求婚之意;二是问名,这是结婚后托媒人问女方姓名出生年月日准备合婚的仪式;三是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结果再通知女方的仪式,类似于现代的“订婚”,是婚礼中的关键环节;四是纳征,又称纳币,是订婚之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进入成婚阶段的重要仪式;五是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好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女方同意时的仪式;六是亲迎,是女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只有做到以上六礼,嫁娶礼俗才合要求。

李朝时期的韩国据此进行婚姻制度改革,制定了一些具体规定。在实际婚礼中,从做媒开始到觐亲,一共分为六个程序:1、媒人搭桥,相当于六礼的纳彩;2、提亲圣物“四柱单”,也就是决定婚姻成败的“宫合四柱”。“四柱”指生年、月、日、时辰,“宫合”是根据“四柱”合“八字”,等同于汉族的“合八字”。这相当于六礼的问名;3、婚礼上新郎新娘首次见面;4、在新娘家度过大礼后的两天;5、币帛礼,即新娘首次正式地向男方家长及亲属长辈行礼的风俗;6、觐亲,指新娘回娘家拜见双亲。有了这些程序,新郎新娘就成为“行过六礼的人了”。
这些做法同儒教的模式大同小异,但由来已久的“男归女家”传统的影响,使得婚礼制度中仍然保留了一些自己的特色。一种是“半亲迎”,先是新郎在新娘家举行婚礼,并留宿新娘家。第二天接新娘到新郎的家,拜见公婆。另一种叫做“三日于归”或叫“三日对盘”,即新郎在新娘家留宿三天之后,再把新娘迎到新郎家中。李朝社会除了王室和一些士大夫家族在新郎家举行婚礼(“真亲迎”)外,大多数的婚礼还是以“半亲迎”或“三日对盘”为主。新式婚礼兼顾传统
李朝是韩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910年李朝崩溃以来的一百多年间,韩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得益于历史上见贤思齐、敢于否定自己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确立了现代政dang体制之后,发展变化的速度更快。在社会变革浪潮的冲击下,婚姻习俗这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必然发生变革。
现代韩国青年抛弃了包办婚姻的旧俗,男女都是自由恋爱。不少青年男女结婚以个人感受为准绳,强调“只要我们幸福就可以”。准备婚礼时,尽量减少结婚请贴数量,只分发给亲戚和长辈。给朋友和同事发放请贴都是用电子邮件的形式。结婚礼服不一定是只能穿一次的华丽礼服,而是平时也可以穿戴的既普通又漂亮的服装。有的甚至把举行婚礼的场地选在免费的公共广场等。这样做,较大限度地节约了结婚费用,颇有新意,受到不少中老年人的赞许。
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儒教传统的影响,重礼仪的韩国民族并没有在婚俗中完全放弃一些重要的传统礼节。他们在民族传统和现代生活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学习借鉴西方基督教婚礼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韩国式的新式婚礼。

婚礼一般在专门的婚礼厅或礼仪厅举行。举行婚礼的当天,新郎新娘在家或到美容院梳洗打扮,新郎穿上西服(燕尾服),新娘穿上白色婚纱,然后同家人一起来到婚礼场所。新郎和他的父母站在右侧迎接来宾,新娘的父母则站在左侧迎接来宾。来宾都到场后主婚人整理座位,并请两家的母亲走到台前点燃蜡烛。新郎的母亲点红色蜡烛,新娘的母亲点蓝色蜡烛。婚礼开始时,新郎随着音乐慢慢走到台前,给主婚人行礼,再向来宾行礼后站在右边准备迎接新娘。新娘随着音乐把自己的手放在父亲的左手上慢慢走过来。新郎上前走几步,给新娘的父母行礼,然后跟新娘一起来到台前。两个人互相对着行礼,转身,主婚人宣读婚姻誓约时新郎新娘要回答“是”。主婚人宣布二人结为夫妻之后,两个人转身向来宾行礼,再伴随音乐慢慢走出去。然后,双方的家人带领来宾到宴请的地方。新郎新娘换上华丽的传统服装,举行传统婚礼中的币帛礼。旁人把新娘家准备的币帛饮食摆在公婆面前。新娘新郎一起向公婆磕头,公婆把大枣扔在新娘的裙子上,祝福他们早生贵子。接着他们向亲戚家人磕头,人们把为新郎新娘准备的红包送给他们。新郎新娘一起拍照,在照片中留下甜蜜的吻。婚宴结束后,在亲友的祝福中,新郎新娘以旅游的方式外出度蜜月,开始新的人生。
这种新式婚礼,免去了传统婚礼中一系列的繁琐场面。在婚礼厅或礼仪厅举行的仪式前后不过半个小时,省时省力简便易行。但又不完全抛弃传统,还保留着婚宴以及币帛礼和觐亲这两个最能体现新人对父母孝道的程序。韩国的婚姻习俗是传统婚俗、新式婚姻和宗教婚礼并存,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韩国的婚姻习俗发展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是结婚年龄从低渐高,过去13~14岁甚至更小的男孩就要娶一个比自己大几岁的妻子,目的在于早抱孙子,并由妻子把丈夫侍养成人。现在法律规定男子20岁,女子18岁才能结婚,但在实际生活中,男女都致力于工作和学习,结婚比法定年龄还要晚。二是婚礼从繁变筒,费用大大减少。无论是结婚程序、宾客人数或是庆贺延续的时间和方式等等都日趋简化,使人们从沉重的精神、经济负担中解放出来。新式婚姻是自由恋爱,订婚仪式可有可无,结婚仪式各地虽不尽相同,但大体有如下程序:在音乐声中,穿着婚礼服的新郎、新娘入场,相互致礼;主婚人介绍新郎、新娘简历,宣读结婚证书,新郎和新娘互换礼品;主婚人致词,男女方代表讲话,新郎、新娘致答词,来宾致词祝福;在乐曲声中新郎、新娘退场。仪式结束后,由男方设宴招待客人,人们载歌载舞,为新人祝福。
韩国传统的旧式婚姻程序多,礼仪很繁杂,大体包括以下程序:议婚经媒人介绍,男女双方家长为自己的儿女商议婚事和订立婚约称议婚。按惯例,男女双方是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订立婚约的。
纳彩订婚时,男方派人给女方送聘礼,亦称"送函"(本盒)。函内装书信与青、绿两色的彩缎,供女方做上衣和裙子用。女方还要复信。
纳币结婚时,男方用两个箱子,分别装"礼状"(书信)和礼品。礼品用红丝线系好,先装红缎,后装青缎。箱子由男方未婚的亲友送到女家。
涓吉结婚前,女方将选定的结婚日期函告男方称涓吉。婚前女方要按双方的四柱、五行进行占卜(称"宫合),并选择结婚的良辰吉日。
迎亲结婚当日,新郎早起,穿好结婚礼服(纱帽、团领、胸背、绣带、黑靴),向父母行拜礼,由父母到祠堂告祝拜祖。此后,新郎骑马与随行者一道去新娘家迎亲。随行者中的上客,系指新郎的父亲或叔父,需抱"木雁"同行。一路上撒盐,以示视贺。新娘头戴丝绒花冠,身穿美丽的彩虹婚服,向父母告别,父母则再三叮嘱要孝敬公婆,注意礼节。亲属簇拥新娘,送到中门。在院中,新郎与新娘进行"奠雁"仪式。所谓"奠雁",就是指新郎抱雁进入女家,置于桌上,并拜见岳母,请她给雁喂面条,表示新婚夫妇将如大雁一样爱情专一,白头借老。献雁之后,新娘出来会见新郎,相互鞠躬,以蓝、红两色丝线连结手腕,共饮三盏交杯酒,并交换结婚戒指。接着新娘在母亲或亲属搀扶下来到轿前,新郎掀开轿帘,新娘进入轿内。 新郎骑马在前引路,花轿尾随其后。路过城惶庙时,要以白布条拴在庙前。花轿到新郎家后,新郎下马入院,花轿随后越过用草燃起的篝火,才能进院门。迎接的人向花轿投撒豆粒。院子的地上铺着草席,桌子上点着一对花烛,放着二个插有松枝和竹子的花瓶,几盘栗子、枣子和柿饼,另外还放有一只母鸡和一只公鸡。新娘下轿入院时,先向雁(由新郎家的人抱着站在院里)鞠躬致敬,与新郎对拜,相互敬酒,宴请宾客,进入新房。进新房以后,新郎揭掉新娘的盖头,亲戚朋友可以捅破窗户纸偷看,因此房中往往备有屏风,以利遮挡。新房中的烛火不能用嘴吹灭,必需用筷子或剪刀剪灭,否则据说夫妇之中必有一人会失去好运。结婚时,新郎、新娘一定要吃两样食品,一是冷面,面条长,象征白头借老幸福安康;二是圆形的大年糕,象征花好月圆,夫妻相亲相爱,生活美满。婚礼当天要宴请宾客。
披露宴婚后第二天,新娘拜见公婆后,公婆为答谢新娘而举行的家宴叫披露宴。要邀请亲友和邻居参加,对因年迈或贫寒而不便赴宴的人,要送去酒食和菜肴,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关心。
再行结婚仪式后的第三天,新郎和新娘去妻子家拜见岳父、岳母及亲戚,这叫再行。
觐亲新妇回娘家拜见双亲称现亲。婚后两个月或满一年时,新妇由丈夫或公公陪同,带着食品和礼物回娘家拜见父母。个别地方有三年之内不许觐亲,甚至终生不能回娘家的习俗。但聪明的人想出了中途相遇的补救办法,就是亲家之间,事先约好时间、地点,婆家为媳妇备好食品并送到约定之处,同娘家人会面并在野外聚餐。
以上这种传统婚俗,不仅礼仪繁多,而且带来很重的经济负担。现在民间逐渐出现新式结婚仪式,但仍有些人沿袭传统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