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王朝娱乐·作者佚名  2009-01-0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近代以来,人们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其中以“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和“追杀在靖难之役中消失的建文帝”两条说法最多。但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仅仅以追杀建文帝或者炫耀武力、宣示中国富强等等,显然都是不足以解释在永乐时期持续近二十年的庞大而又频繁的郑和下西洋行动。这其中难道还有别的原因吗?

这还要从朱元璋消灭蒙元开始说起,在朱元璋消灭了位于中原的蒙古宗主国元朝后,中亚细亚的蒙古察合台汗国也陷入了分裂状态,但随即那里出现了一位杰出的蒙古领袖帖木儿。

这个帖木儿的妻子是西察合台汗国合赞汗的女儿,因此《明史》称帖木儿为元驸马,其国则为撒马尔罕国。但是,帖木儿却固执地认为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并且自认是个“拼图者”,意思是说他要把已经支离破碎的蒙古成吉思汗帝国,再一块块地重新拼回去,同时,他还是个狂热的回教穆斯林。

帖木儿于十四世纪末期先统一了西察合台汗国,然后远征俄罗斯,在十五世纪初又并吞了位于今阿富汗所在的蒙古伊儿汗国,并击败了印度和周边国家拥有象兵的联军,南下攻入了印度北方的德里(公元1526年,帖木儿五世孙巴布尔建立了印度历史上著名的莫卧儿王朝,一个蒙古人统治的印度帝国)。

曾经打败了蒙古西征大军的马木路克王朝,也遭到了帖木儿的无情打击,叙利亚被占领,历史名城大马士革被帖木儿焚毁。

公元1402年7月20日,正处于全盛时期,击败了欧洲不可一世的法兰西—勃艮第十字军骑士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皇帝“雷电”巴耶塞特(巴叶济德·伊尔迪里姆),和西进的“跛子”帖木儿在小亚细亚的安卡拉平原相遇,爆发了一场参战人数多达百万的大决战。

这次决战的结果是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战败,巴耶塞特和他的儿子被俘虏。帖木儿善待了他们,后来他们因试图逃跑而被关入有围栏的轿子里,由于巴耶塞特认为这是一种莫大的屈辱,所以在几个月后郁闷地死去了。而正在遭受巴耶塞特进攻的拜占庭帝国,也因此侥幸地多活了一段时间。

帖木儿最后建立了一个横跨中亚、西亚,几乎囊括了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庞大军事帝国。

然而,这位让欧亚无数英雄豪杰和辉煌帝国遭受了屈辱与毁灭的“跛子”、“毁灭王子”帖木儿,却在他开始向西方世界挺进时,三次(公元1387、1392、1397年)派遣使者向明太祖朱元璋赠送了大批马驼和礼品。

事实上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这位狂热的穆斯林统治者,除了会打仗之外还“有足够的政治精明,知道该什么时候停下来等待时机”。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天才,帖木儿并不想在东西两面同时开战,更不愿意让自己的大后方暴露在处在上升时期的明帝国火力之下。同时,他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对消灭了蒙古宗主国元朝,并迫使中亚察合台汗国的艾米儿们向自己朝贡的朱元璋感到莫测高深,不知道这个明朝皇帝拥有什么样的实力。因此在没有把握之前,他是不会向这个处于全面上升时期的中原帝国宣战的。

但是,帖木儿派遣使者来北京向明朝朝贡,却未必是真正友好的表示。如果我们结合他西进过程中他的使团到过的地方,以及这些地方在其后的遭遇来看,那么就可以发现,他的这些所谓的使团与其说是友好外交使团,还不如说是军事侦察团来得更确切些。

终于,机会来了。

帖木儿在公元1402年七月击败了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后,惊喜地知道东方那个消灭了蒙古宗主国元朝的汉人帝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内战。

公元1404年,也就是明永乐二年,帖木儿扬言要让中国皈依伊斯兰教,集结了多达四、五十万人的大军,由他亲自率领开始东征明朝。

望不见尽头的蒙古部队又一次向中原开来。

法国学者勒内·格鲁塞对帖木儿的这次东征行动以及永乐大帝可能的表现,曾有过这样的评论:

无疑,这是中国文明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因为,现在入侵的已经不是尊重佛教和儒学,并希望成为中国天子的某个忽必烈,而是一位狂热的穆斯林。……当然,明朝最强悍的皇帝永乐大帝并不是轻易就会被击败的,他很可能成为帖木儿最难对付的对手。

此时的明帝国为了显示自内乱结束后的中国实力依旧强大,使外部敌对势力失去信心。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由永乐大帝下令建造的远洋舰队业已全部建成,并完成了编组工作。郑和,这位永乐大帝的亲信,善于征战的总兵级太监,率领着这支当时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都是最强大的舰队,开出了中国港口,驶向南中国海和西方的亚非大陆。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传来帖木儿在讹答刺(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土尔克斯坦南帖木儿车站东北)组织了五十万大军准备远征中国的消息,无疑会使任何一位清醒的统治者都明白自己正处于一个由不友好势力组成的庞大包围圈内。

由于蒙古控制亚洲多年,即使蒙元被驱逐出中原后,其留下的藩属体系依然尚存,中国的国际环境相当恶劣、。

永乐大帝面对这样的局面,舍弃了中原帝国一直以来以长城和高山、海洋为界线的固守本土战略,采取了四面出击的主动出击策略,把战火烧到了明帝国境外。

他一方面试图从根本上消灭威胁中国的各方势力,以破除自蒙元之后形成的异族势力对中国大陆的海陆包围,巩固帝国版图,另一方面显然还有着极强烈的拓边扩张意图,以期有超越其父的建树。

不过天佑中原,在公元1405年,帖木儿却于东进途中因病去世了,于是这次庞大的军事行动就此夭折,帖木儿的帝国陷入了夺位的纷争之中。

中国却没有停止对海洋的征程直到15世纪中叶东亚印度洋红海的洋面上再无敌手。

综合看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显然有很大一部分再于威慑中亚的帖木儿帝国。让中国的逊尼派穆斯林郑和联络中亚的逊尼派穆斯林起来反对信奉什叶派教义的帖木儿使其后院起火,显然是保卫中国安全的妙计并且堪称远交近攻策略的典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