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人特写:贾樟柯——生活是凡人的舞蹈(组图)

他被称为“表现后现代愤怒情绪的现代派大师”,“忧郁诗人和最有诗意的导演”。新片《二十四城记》从未公映就引起众多关注,被选为香港国际电影节压轴闭幕片。
有人问,你觉得什么样的观众会去看《二十四城记》?
贾樟柯答,有人愿意直面生命中的问题,渴望解决现实困惑,他就很可能来看我这样的电影。
讲述被遗忘的人和他们的生活是贾樟柯电影的一贯主题,曾经,他是地下电影的先锋旗手,现在逐渐得到了主流认同,不再排斥大明星,开始将电影与商业挂钩。对贾樟柯十年来的变化,有人赞赏,也有人讽刺,他仍然说,“我是一个顽固的个人主义者”。
他坦诚,十年间有变化是一定的,我只是扩大了自己的范围,不再局限在我的家乡,也不再局限在自我情绪中。
自由的翅膀——
八十年代初,山西汾阳县城,小院里一个少年对着蓝天念念有词,希望拥有飞天咒语腾空而起,许多年后,贾樟柯说,我比孙悟空还头疼,他能飞去天上,我要承受生命带给我的一切。
他曾将不上学,不被老师烦视为人生最大幸福,对自由快乐的追求想象仅止于此。初三时,他给一个去当兵的朋友送行,由衷羡慕朋友远走高飞,朋友说,自由个球,还不都是个役!这句话瞬间带给他超越年龄的抽象而人道的感悟。
生活对人性的桎梏,法则对自由的封锁,这种思考使贾樟柯沉浸在悲悯的情绪里,最终带来思想的开阔与直逼事物本质的清醒,如同他后来的电影里生活困顿却心怀高远的人们一样,这个骨子里不安分的人总是对时代新潮趋之若鹜。高二时贾樟柯和同学成立了诗社,名为“沙派”,排版油印300册诗集到处送人,时兴霹雳舞时,他做了一双阴阳舞鞋,黑的那面儿还是自己画的。
20岁时他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对学业没有兴趣,想上班独立,觉得会会朋友打打麻将也是一种自由,人应有选择生活的权利。这种态度被渴望儿子考大学的父亲斥为消极,最后他们各自做了妥协,父亲允许他去太原上学,贾樟柯则选择了比较感兴趣的美术专业考前班,避开数学,并且,可以享受到自由。
他认识到并不是得到一份工作便可得到真正的自由,法则之外仍有法则。后来他说,还是拍电影吧,这是我接近自由的方式。他认为自由是人类所面临的最痛苦的问题,心灵就像飞鸟,不是不想飞翔,而是天空没有赋予我们足以腾飞的翅膀。

《小山回家》
1991年,21岁的贾樟柯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连续两年落榜,第三次才考进北电文学系。后来,他亲自为自己的每部电影创作剧本。为偷学现场拍摄,他穿着军大衣混进北影厂偷看元奎拍《方世玉》(第一部 第二部),最开始他写了不少类型的电影剧本,包括武侠片、公路片那些生离死别的传奇。电影学院每周三有两部最新的国产电影,看了两三年,贾樟柯越来越没有感觉,他发现这些电影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没有一点关系,呈现的是一种僵化和虚假的世界。看了侯孝贤的《风柜中来的人》后,贾樟柯为其中所表达的真实的东西受到震动,他想起家乡,那沉闷实在富有质感的生活,那种岁月变迁所带来的时代触感,为什么不能拍一种电影是自己的,而不是出于虚伪的想象呢?他在学校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并尝试拍摄57分钟的短片《小山回家》,并在香港映像节上获了一个奖。悲悯的诗人——

《小武》
过春节时贾樟柯回到老家,亲眼目睹县城的巨大变化,旧有古老建筑被拆除,歌厅林立,时代风潮断断续续却势不可挡地席卷了小城,同学结婚,离婚,养家,没有升学就业的同学当了小偷流氓,一个故事脚本活生生浮现。两星期后贾樟柯写成了《小武》,并用16毫米长片和21天拍摄时间制作了这部被国内评论认为“另类”与“消极”却被国外媒体高度赞扬为“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电影,这部未能在国内公映的作品在1998年的柏林电影节上大放光芒,在各大电影节上连获八个奖项。
他说,我去拍《小武》是因为自己有种不满,那个时候的银幕不关心这样的人,完全没有。

《站台》
陈丹青曾这样评论贾樟柯电影中的主人公:“我们在中国生活过的,小县城过来的,千千万万这样的青年,一直站到90年代,都没有人去说他们。这家伙一把抓住,他就说了。”贾樟柯说:“让我冲动的不是传播我的价值观,是呈现一种存在。”《小武》是这样,《站台》同样如此。纪录片式的写实手法,描绘了穿行在八十年代新旧时代夹缝里的小城青年,穿喇叭裤,烫头发,描眉,听邓丽君的歌曲,谈恋爱,向往外面的生活,普通人内心所隐动的激情、爱情,尽管这些伟大的感情不露声色地潜伏在生活呆滞的面具里。《站台》获得包括2000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在内的近十个奖项。
随后,贾樟柯拍摄了纪录片《公共场所》、《狗的状况》。2002年他拍摄了《任逍遥》,讲述了两个少年被现实击碎梦想的残酷青春。2004年,他在国内公映的第一部影片《世界》讲述了一个追梦人的故事,仿佛是《小武》、《站台》中梦想走出一方小天地的人们成长历程的延续,他们服从心灵召唤离开家乡,去追求似乎总在远方的安宁与幸福,远方的真相却如同微缩的世界景观,时时显露欲望狰狞的真相。从这时起,贾樟柯的导演风格发生变化,将目光触及更为广阔的视野与情感范围,这种悲悯情怀也体现在他国内公映的第二部作品《三峡好人》中,以史诗般的凝重讲述着100万移民在时代快速转变压力下的生活变迁,又细腻地刻画两个平凡人之间一段关于寻觅与舍弃的情感故事。《三峡好人》使贾樟柯获得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愤怒的旗手——

《三峡好人》
虽然蜚声国际,但贾樟柯的两部作品票房都不好,《三峡好人》的上映档期和另一部商业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重复,票房极为惨淡,但贾樟柯认为银幕上不应该只有一种电影。制片人对他说,你是在拿内地市场的票房殉情。他的回应是,争不到票房。那么就请允许我们殉情吧。
愤怒仍使他对国产商业大片及导演的口诛笔伐到了几乎无法遏制的地步,这其中也包括曾启蒙他对电影产生兴趣的《黄土地》的导演陈凯歌与张艺谋。贾樟柯认为在这个时代很多人的创作已迷失,甚至成为破坏社会价值的细菌。商业变成了英雄,整个社会在进行经济活动,文学与思想的活动完全被边缘化,作为本应被注目的个人的真实生活与情感却完全被时代遗忘了。
“贫穷的土地、贫穷的人、贫穷的家庭、贫穷的生活,我不甘心它们被遮蔽掉。”
他创作《二十四城记》的欲望即来源于此,通过工人的诉说去抚摸那些在内心深处永无磨损的印痕,却是被时代抛弃与遗忘的故事。
“或许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生活,我们假装忘记,当我们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有一种能力去面对的时候,我们能够理解,有时候我们不能面对这样的生活或者这样的电影,是我们一整代人的懦弱。”
主要作品:
1995年《小山回家》
1997年《小武》
2000年《站台》
2002年《任逍遥》
2004年《世界》
2006年《三峡好人》
2008年《二十四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