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在建宁时期的故事

王朝娱乐·作者佚名  2009-01-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宁是中央苏区县之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建宁战斗、生活和实践过。周恩来时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他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

周恩来总政委在建黎泰前线指挥作战时,生活十分简朴,衣服行李很少,就连简陋的雨伞和斗笠都没有。每天行军作战,都同战士们一样日晒雨淋。遇到雨天长途行军,他也只是用一条毛毯披在身上当雨衣。淋湿了拧干披上,再湿了再拧干再披上。当到达宿营地的时候,全身都已经湿透了才脱下来让警卫员拿去烤干。不仅如此,他每天晚上几乎都要工作到深夜。累了就倒在稻草铺上睡几个小时。第二天照样同战士们一起工作和行军,从未享受过特殊待遇。

那时经济困难,物质条件差,会餐时最好的菜就是一面盆大块红烧猪肉,外加建宁产的糯米水酒。当大家喝得非常高兴时,周恩来便兴致勃勃地端着一大碗水酒,来给大家敬酒。他先喝了一口酒,说:“每人都得喝一口,一个人也不能漏掉。”周恩来总政委敬普通战士们酒,大家都十分的感动,激动的含着热泪喝着政委双手递过的那碗酒。战士们心里想,以后一定要听首长的话,积极努力地学习工作,在战场上多杀敌人,用实际行动来感谢首长的关怀。

第四次反“围剿”时,周恩来率部在草台岗歼敌第十一师大部及九师一部,俘敌6000多人,缴获枪支5000余支,枪支弹药堆得到处都是。战后情况紧急,必须迅速转移,为了照顾伤员,周恩来将马让给伤员先骑走了,自己看到还有很多枪支运不走,就领先扛起一支长枪,并且号召每个红军指战员多扛一杆枪。在他的率领下,每个战士都抢着多背枪支,很快就将枪支运光,部队迅速安全转移,顺利返回建宁苏区。此后,红军及地方装备都大大改善,作战能力大大加强。

1933年8月,红三军团(东方军)打到顺昌洋口、沙县一带,取得很大的胜利,缴获的物资、药品源源不断地运来建宁总部,又从建宁运往中央驻地瑞金。有一次,部队供给处给周恩来送来一些海产干货,有鱼翅、鱿鱼、蛏干、淡菜等。周政委把这些海货都交给司务长办伙食给战士们改善生活,自己仅留下一个小钢精锅。因为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想起要吃晚饭时,警卫员送来的干饭早都凉了,就用这钢精锅把饭菜混合煮热吃。机关有了这个小钢精锅,其他值夜班的同志也方便了许多,常常拿来用。

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放弃了游击战、运动战术,同敌人打堡垒对堡垒的阵地战,同敌人拼消耗,致使红军节节败退。黎川失守后部队缩编,取消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军委合并,周恩来从建宁调回中央,住在江西省瑞金县。这时,中央苏区日渐缩小,物资供应十分困难,每天每人只供给一斤糙米,只够吃两餐蒲包饭(用蒲草编织的小袋子,把糙米装在袋里扎死袋口,放在锅里煮熟)。下锅前每个草包上拴个牌子,牌子上写明各人的姓名和装米的重量。大家都是煮八两(每市斤十六两)一袋。而周恩来自己亲手写个牌子是七两米,他坚持每天少吃一两,节约开销支持前线。

虽然周恩来工作多、革命担子重,在生活上却从没有要求一点特殊,和战士们一起作战,同甘共苦。他这种为革命以身作则、吃苦耐劳、鞠躬尽粹的精神,成了战士们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