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成语典故[拔苗助长]

来源:王朝搜索
 
解释成语典故[拔苗助长]

解释: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请解释: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源自一个故事 一个农夫种地,他想植物快点长高,于是就拔小幼苗,希望能加快它们长高,谁知却弄巧反拙,幼苗都死光了. 所以这个词语一般形容急功近利的人,或者用错方法办事的人. 解义:急於想稻的长

解释成语典故[李下瓜田]

词目 李下瓜田 发音 lǐ xià guā tián 释义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出处 《北史袁翻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示例 愚谓折柳樊圃,良士瞿瞿;~,君子所避。 ★清黄六鸿《

解释成语典故[曾参杀人]

解释: 比喻流言可畏。 出处: 《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故事: 示例: 这冤怎申,硬叠成~。(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

成语典故解释: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东汉时候,班超跟随奉车都尉(官名)窦固和匈奴打仗,立有功劳。后被派出使西域(今新疆全省,甘肃边,和葱岭以西中亚一部份地区)。他首先到郑善国。国王早知班超为人,对他十分敬重,但隔一个时期,忽然变得怠慢起

解释成语典故[李代桃僵]

“李代桃僵”出自一首乐府诗。诗的开头第一句是:“鸡鸣高树巅……”因此,在《乐府诗集》中,这首诗就以《鸡鸣》为篇名。这首诗的末后两节原文是: 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 五日一时来,观者满路旁。 黄金络马

解释成语典故[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出自《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意思是说,千丈长的河堤,可能因为蝼蛄、蚂蚁一类的小虫钻洞而被大水冲破;百尺高的房屋可能因为烟筒缝里冒出的一

解释成语典故[狡兔三窟]

解释: 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 故事: 示例: 见柴曰:“汝~,何归为?”(清蒲松龄《聊斋

解释成语典故[毛遂自荐]

解释: 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出处: 《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

解释成语典故[胸有成竹]

解释: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出处: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故事: 宋朝文人画家苏轼和文同都擅长画竹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