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汉朝《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的人。后丢官只身跑到北京,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
“桃李满天下”是形容老师教的学生很多,遍布各地,“桃李”是学生的代称。 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知识广博。他因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旧相识家里躲避。这位朋友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质不愿给
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知识广博。他因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旧相识家里躲避。这位朋友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质不愿给朋友加重生活负担,便想开个学馆,收一些学生教读,借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腾
桃李——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桃李结果繁多,“桃李满天下”比喻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极多,各地都有。唐朝宰相狄仁杰向武则天推荐了姚崇等数十个人,后来他们都成了当时的名臣。有人赞扬狄仁杰:天下桃李都
出处 “桃李”一语,见《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释义 桃李桃树、李树,这里比喻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桃李满天下,比喻一
学生为何称“桃李” “桃李满天下”,指老师辛勤培育出大批的学生,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语。然而,学生为什么不称作别的,偏要称为“桃李”呢?有这么一则典故。 《韩诗外传》卷七记载,战国初期,魏国
戰國魏文侯的臣子子質,因罪北逃,而在簡主面前抱怨,認為朝廷內外有一半的人是他栽培的,可是卻與他作對,因此今後不再施恩給別人了,但簡主卻說:「如果春天種的是桃李,夏天就可以在樹下乘涼,而秋天也可以採食它
称学生为“桃李”的称呼始于春秋时期
中国现在越来越不注意下一代的素质教育和未来的发展!!! 功课太多
我是一名过来人,曾是一名大学生,也曾有过这种感觉。 在入大学之前,每位学生对自己所报考的大学都有一种很美好的幻想,环境如何、教学手段如何、生活方面如何、自己的舍友会如何、自己的表现又如何,等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