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安全的投资?
“大象转身很慢,但启动后发力大,速度快。”房地产金融人士这样形容海外基金的投资特点。4月以来,在新政策影响下,上海等城市的房地产投资明显放缓,而海外基金的投资热情丝毫不减。是大象再转身的决策流程过长?还是看好人民币升值的收益,大象坚持既定方向?海外资金的流向引起了宏观调控者的高度关注
6月15日,在上海举行的长三角发展论坛上,上海房地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庞元明确表示,近期,管理部门将在关注市场走势,引导市场心理预期的同时,密切关注人民币利率、汇率的变化对现金流量乃至稳定上海房价的影响。“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海外热钱通过正常或非正常的渠道大量涌入。如果没有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或汇率波动幅度的加大,有效遏制汇率膨胀,影响价格上涨的各种因素还将继续存在。”庞元说。
而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规定,从6月1日起,各地银行将为企业20万美元以上的境外汇款设立待结汇账户,核查通过后方可结汇,以免投机热钱通过虚假贸易方式出入境。
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减少热钱流入的用意十分明确: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
由此,对于此轮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有业内人士认为,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平衡供需,稳定价格;另一方面,也是要通过给楼市降温,迫使流入房地产市场的热钱逐步退出,进而缓解一部分人民币升值压力。
据一位银行业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存款作为最灵活的兑现方式,仍然吸引大约40%的“热钱”通过这种方式保留人民币。另外还有40%左右通过购买国债、基金等方式滞留在国内。而其余的20%就是房地产投资。
那么,海外热钱是否真的受到新政策震慑,选择了退出呢?
如果将海外热钱定义为“以人民币升值获利为目的,投入国内市场的境外基金”,那么房地产领域的热钱应该包括海外购房者和海外投资基金两类。
“目前,在上海买房子的海外人士的确比以前少了很多。”一位外资银行的客户主任对记者说。但是海外基金的投资步伐却显然没有停止。
海外基金百亿收楼
经记者初步统计,仅从去年12月开始至今,由海外基金收购的整幢物业项目就有十余个,涉及交易金额近百亿元(见相关链接)。央行上海分行的报告显示,2004年1至11月,共有222亿元外资流入上海房地产市场,其中,2/3为开发投资,1/3为购房投资。而据基强联行统计,2004年,大量海外基金虽然开始关注中国房地产市场,但实际投资项目不超过10个,总投资额也仅有3亿~4亿美元。
可见,2005年成了海外基金的入市年。
资料显示,截至今年3月,仅新加坡嘉德置地集团在中国的投资规模就已经扩大到200亿元。而去年至今,包括新加坡嘉德置地、美国汉斯、美国高盛、美国洛克菲勒财团、荷兰ING银行、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美国柯罗尼基金等海外金融机构纷纷出手,大宗物业、土地购买项目不绝于耳。从买地开发、整购物业长期经营、入股开发企业,到收购不良资产,甚至债权融资等等,海外基金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运作已经触及各个领域。
投资战略未变风险防控能力更强
新政策打击了很多开发商的投资热情,而对于海外基金的开发热情似乎并无太大影响。5月,第一中国房地产发展集团宣布,由该公司开发的上海安亭“澳丽映象”项目将在今年下半年如期进入市场。这块原名为安亭A8地块的开发项目是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于去年年底获得的上海地块,这也是海外基金通过招投标方式在上海土地市场拿下的第一单。
同时,新加坡嘉德置地在4月份以10.7亿元购得宁波一地块,用于住宅开发,打破了嘉德置地退出长三角的传言。
在众多海外基金中,嘉德置地无疑是近期的活跃分子。在出售了上海新茂大厦和百腾大厦,收回近20亿元资金的同时,嘉德置地快速以18.37亿元价格购得北京朝阳区一在建甲级写字楼项目。此举一度被认为是海外基金从上海退市的标志。
对此,嘉德置地的独资子公司凯德置地总裁林明彦专门发表声明,表示该运作是公司“将资金从成熟物业转移至高增长业务策略”的一部分。而这一策略,与宏观调控无关。
如果说减少在上海的投资,是转移投资、分散风险的措施,那么显然,海外基金对风险的预判和把控能力的确更强。
从去年7月开始,嘉德置地已经开始走出上海,在北京、广州,甚至宁波等地寻找投资目标。除大举进入北京商用物业市场外,嘉德置地在广州、宁波的土地开发全线启动,一个看好后市的姿态已经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