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问题,请各位帮忙
湖北省介于淮河-大别山与南岭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暖夏热,四季分明,有明显的南北过渡性。春季阴晴不定、夏季湿热、秋高气爽、冬季干寒,春夏之交有梅雨,常阴雨连绵。全省年平均气温13—18摄氏度,一月1—6摄氏度,七月24—30摄氏度,三峡峡谷和幕阜山北侧气温偏高,山区气温比较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热冬寒,无霜期7-10个月。无霜期约220—300天之间。全省平均降水量750-1500毫米,幕阜山和鄂西南山地为两个多雨区。6-8月降水占全国降水量的35-50%,春雨较多。武汉是我国有名的夏热中心之一。全省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1959年6月9日汉口降水量317.4毫米,为全省最大日降水量。
襄樊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对策探讨
(黄 永 杰)
一、襄樊市水资源的现状
襄樊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汉江流域中的一座中心城市,版图面积19737km2,人口577.3819万人,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641元。襄樊市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汉江自丹江口市进入襄樊市,横贯全境,并有南河、北河、唐白河、小清河及蛮河水汇入,至宜城市出境,境内长195km。襄樊当地水资源严重不足,2004年水资源总量59.85亿 M3,地表水资源量为54.37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23.25亿M3。降雨时空又分布不均,降水多集中汛期5—10月份,约占年降水量的80%。襄樊客水资源较为丰富,流经我市的客水主要有汉江、唐白河,2004年襄樊市入境水量350.81亿M3,其中汉江入境298.9亿M3,唐白河入境37.93亿M3。
襄樊市境内大小河流649条,主要河流有汉江、南河、蛮河、唐白河、滚河、北河,评价河长885.6km,2004年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评价:
(一)汉江干流:境内长度195km,一般可达Ⅱ~Ⅲ级标准,可作为饮用水水源。
(二)中小河流:襄樊市中小河流水质局部河段水质污染严重,上游水质较好,下游水质较差为Ⅳ~Ⅴ类,部分河段出现超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
在885.6km评价河长中,全年水质分类为:Ⅱ类占26.4%,Ⅲ类占46.0%,Ⅳ类占5.2%,Ⅴ类占5.2%,超Ⅴ类占9.9%。受污染物的河长占27.6%。
(三)水库水质:全市66座大中型水库,水质良好,一般为Ⅱ~Ⅲ类水,但部分水库水产养殖造成库区局部汊道水质污染。
因此,襄樊水资源的现状可概括为:客水资源量丰富,但自产水有限;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中小支流污染相当严重,不容乐观。
二、襄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水资源提出了新要求
为贯彻“十六大”精神,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襄樊市政府提出到2020年,襄樊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200亿元,十年年均递增8%,构建技术先进、市场开放、优势突出、布局合理和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形成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实现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努力把襄樊建成世界著名的汽车研发、制造中心和名副其实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
今年9月份,丹江口水库加坝工程动工,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启动,襄樊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区,襄樊水资源本身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
(一)汉江襄樊段水文情势改变。汉江襄樊段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80.7亿立方米,调水量占去了21%至36.77%;汉江襄樊段年平均流量1207立方米每秒,南水北调调水后,汉江襄樊段流量小于800立方米每秒的枯水期将由现在的2至3个月增加到7.7个月,800至1800立方米每秒流量的中水期,将由现在的7至8个月的缩短期3.2个月。
(二)城乡供水和农业灌溉受制。从汉江调水后,汉江水位平均下降约0.31至0.51米,将导致汉江襄樊段沿江23座水厂、69座泵站、1680眼机井取水困难。
(三)汉江襄樊段水环境恶化。从汉江调水后,由于地表水位下降,汉江襄樊段将新增沙滩地2万公顷,汉江两岸约30万公顷的农业土壤质量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片江心沙洲、江边滩涂和堤脚将长年裸露;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土壤沙化,严重影响到堤防安全和城市环境。南水北调后,汉江襄樊段有四分之一的水被调走,汉江自净能力也会随之降低,水质将下个等级。
(四)汉江生物种类和渔业产量减少。从汉江调水后,由于汉江水面积的减少,汉江襄樊段73种鱼业减少三分之一,天然鱼产量将减少40%至50%,“四大家鱼”产卵场可能消失,生物多样性大大下降。
(五)汉江内河航运条件变差。从汉江调水后,由于水量减少,襄樊以上通航驳船将由上前的200吨级降至50吨级,襄樊以下通航船将由上前的500吨级降至200吨级。中水流量的锐减,无法满足航运需求,航道受阻,使汉江中流航运减栽、停航率增加40%以上。
因此,襄樊“十一五”期间的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水资源存量在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突出表现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因此,正如水利部汪恕城部长指出的那样:要从重点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转变为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特别强调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
三、实现襄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总的思路是坚持中央治水方针,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特别强调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对水多、水少、水脏等问题统筹考虑,综合治理;强调按自然规律办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2005年2月份,襄樊市被国家水利部列为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这为我们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带来了机遇,今后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作为襄樊政府、部门的主要工作,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贯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兴利除害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治水方针,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污染防治水平为目标,将现代水权和水价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同区域发展实际相结合,在培育和强化全社会节水意识的基础上,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
(二)树立治污为本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强调“治污为本”是保护供水水质、改善水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协调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水资源本来是可以再生的,但水质污染使水资源不能进入再生的良性循环。我国城市废水处理年仅为13.65%,而襄樊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并未投入使用,城市工业、生活污水是直排入河。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直接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影响到工农业和农作物安全。水污染已成为我市不亚于洪灾、旱灾甚至更为严重的灾害。
(三)积极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经济条件下,节水、治污、调水等水资源配置措施不仅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调整,更带来利益关系的调整。实行水权有偿转让,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是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保证。
(四)改革水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没有城乡水务一体化,就不可能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就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三大问题。要改革现有水资源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分级管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成立襄樊市水务局。聚合水利、供水、排水三大行业,归并城市防洪、城乡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地下水管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五大职能,建立新的水资源管理模式。由襄樊市水务局负责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科学规划分配水资源,划定水功能区,确定纳污总量和节水标准,以区域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为基础,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
(五)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地表水开发利用为主,其它水源联合开发,优化配置的原则。河流的开发利用程度要控制在40%以下,否则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得不偿失;二是以水定发展。宜水则水,宜旱则旱。本身就是旱包子、灌溉死角,不能不计成本的去改善生产条件。在水资源短缺地方发展高耗水的工业农业,不仅加大了生产成本,也打破了水环境的生态平衡。三是优水优用。
(六)在水资源保护工作中:一是要调整产业结构,配套城市排水管网建设。襄樊市自产水资源有限,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300m3,是全省水资源量最缺乏的地区之一,主要利用汉江等河流的客水资源。因此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尽量少建或不建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同时要加强对老企业的改造和管理,降低其能耗和污染,配套城市排水管网建设。襄樊市排水管网不配套,废污水处理水平低,特别是部分县市排水管网普及率低,布局不合理,年久失修,极易造成污水横溢、臭气熏天的现象。有的明渠排放,无任何防污防渗措施,致使污水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绝大部分无废污水处理设施,使水污染向中、小河流扩散,严重污染了水资源。
二是划分水功能区,建立水资源保护区。为从整体上解决水环境恶化问题,必须进行水功能区划,有计划地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水资源保护区,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依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我们对全市河流科学合理地划分了水功能区,一级功能区23个,其中:2个保护区,13个保留区,6个开发利用区,2个缓冲区。将功能区内水资源的分配、水费、排污费的收取、治污资金的筹集有效地统一起来,就能实现从局部到整体治理步骤的实现,从而解决襄樊市水环境问题。
三是加强水环境的综合治理与规划。由于水资源污染的再治理很困难,因此水环境的保护政策应当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综合利用”的方针。具体说就是要将污水处理措施、生物措施、水利措施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水环境的自净能力,从根本上治理水环境。
四是建立统一的价格体系。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度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和城市用水价格,实行定额管理和超额累进加价。理顺不同用途用水、丰枯季节用水、自来水与自备水、地下水和地表水、未来外调水与本地水的价格关系。同时明确水资源的产权,建立起一个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逐步推行排污总量控制,应用市场机制,有偿使用环境容量。
(七)加强宣传,营造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等多种手段,提高公众的节水防污意识,增加公众的节水防污知识。使全社会转变用水和节水观念,树立节水型社会的新型价值观,普遍接受、理解和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使节水防污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同时要建立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的民主管理机制,发挥群众组织参与水资源配置、管理和监督,参与水价的制定和实施。要提高节水防污政策制定过程的开放度和信息透明度,建立相关利益团体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制度化表达机制和参与机制,建立多部门协作制度、咨询制度、水价听证制度,建立能充分体现公众知情权、参与决策权、监督权、舆论权的制度。(作者系襄樊市水利局水政监察支队支队长、水利征收规费管理站站长、水资源管理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