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是谁?
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市(原属扬州)人。“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17岁读书于真州(今仪征)毛家桥,20岁从乡里陆种园学填词,23岁于乡里及真州江村教馆。其时已中秀才,教书非其所愿,约于30岁前后至扬州谋生。30~40岁间,父亲、儿子、妻子先后去世,家境艰难,靠卖书画度日。40岁时,应试南京,中举。44岁时去北京应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乾隆七年(1742)春,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县令。十一年(1746),调署山东潍县。次年,该县遭灾,他开仓借粮于民,并令富户平粜所积之粮。任中处理民事,多助穷苦百姓,不帮富商,因之得罪豪绅,于十八年(1753)被罢官。回扬州后,以卖字画为生,晚年回兴化。郑板桥善画,尤擅写兰竹。亦善书法,楷、行、隶三体相兼,以画法入笔,用隶体参入行楷,自成一格,号称“六分半书”,后人称之为“乱石铺街”。又善诗文,作品明白流畅,不受神韵格调之缚。其中,《悍吏》、《私刑恶》、《孤儿行》、《逃荒行》等作,描写人民疾苦;《家书》、《道情》等作,自然坦率,为世人称道。人称郑板桥诗、书、画三绝。
参考资料:http://yangzhou.yiyou.com/html/11/41.html
郑板桥 (1693-1765)
郑燮郑板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家中薄有田产,父亲教书为业。四岁时生母去世,由养母费氏抚养,费氏待郑燮十分慈爱。乳母善良、仁慈、勤劳、朴实的劳动者品格,在幼小的郑燮心目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成年后还时常提起这段养育之恩。他“用以慰天下之劳之人“的思想,也许就是植根於幼年时代。郑燮青少年时,潜心于读书,曾向家乡贫士陆震学词。陆震的人品和学识都对郑燮有长足的影响。
乾隆元年(1736)进士。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
间亦以画法行之 。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
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 。
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 。
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 。
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 。
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
卒年七十三 。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
《扬州画舫录、国(清)朝画徵续录、桐阴论画、墨林今话、墨林韵语、随园诗话》 。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 (1693-1765)
郑燮郑板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家中薄有田产,父亲教书为业。四岁时生母去世,由养母费氏抚养,费氏待郑燮十分慈爱。乳母善良、仁慈、勤劳、朴实的劳动者品格,在幼小的郑燮心目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成年后还时常提起这段养育之恩。他“用以慰天下之劳之人“的思想,也许就是植根於幼年时代。郑燮青少年时,潜心于读书,曾向家乡贫士陆震学词。陆震的人品和学识都对郑燮有长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