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当手机成了麦克风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这些天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为了当好东道主,开好中非论坛,外出办事以坐公交车为主。

上周四,我坐上了一趟公车从西大望路到酒仙桥,已是上午10时许,上班高峰早过,车厢显得很宽松,找一个临窗的座位坐下,懒洋洋地翻着报纸,看新扩建的马路两边流动的风景。就在我精神处于极放松的状态时,我前面一个小伙子手机响了,他这个电话一接就是半个小时,直到他下车。

开始我还不太在意,可他的嗓门越来越大,一只手还旁若无人的飞舞着,好像单田芳、郭德刚等人面对着台下买票进场的观众。这位带东北口音的先生,必须承认他说话很有感染力,绘声绘色幽默风趣,有本山大叔、长江大哥的风采。一会儿大声地说:“你咋这样呢?”一会儿婉转体贴地说:“听我一句话行不?”

一车厢的人都在听他讲演,我还没有养气到对周围声音可以充耳不闻的地步,索性就当听众,听将下去。

半个小时,从通话中把他的基本信息弄清了,对方通话的是他的女朋友,从老家一起来的,两人租住在来管营,他女朋友正在找工作,而这小伙在一家贸易公司负责仓储工作。

在通话中小伙子先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比如这几天连续值班,发了多少货,值班时吃的盒饭很差;然后要求他女朋友在家好好做一顿中饭,炒两个菜等着他,到公共汽车站来接他就不必要了;再谈到女朋友在老家的妈妈过生日,寄多少钱回去才比较合适。家事谈完顺便就谈到国事,小伙子的话题扯到了正在准备的“中非论坛”,天马行空般,从这个论坛到交通的影响,再到非洲那些国家的基本状况,真是身处一隅,胸怀全球。到了他该下车转乘的车站,他言犹未尽地说了句:“见面再聊”,才好不容易挂机下车。-----既然马上就可以见面,电话里说这么多干吗?他整个通话期间,许多乘客以嘲讽的眼神盯着他,他浑然不觉或者根本不在乎,自顾自地讲演。而乘务员一脸漠然,也许这类把自家手机当成麦克风她见到了。如果北京移动或联通公司的员工碰巧在车上,心里该是何等高兴,这样的人越多,他们的奖金就越多。

第二天我去首都图书馆看书,阅览室里安静地只能听到读者进出的脚步声,铃声响了,一位先生不合时宜地接通电话,边在书架上找书便大声说话,那坦然之神色,和我在公车上碰到的小伙子如出一辙。图书管理员自然不会有售票员那样宽容,立刻打断他的说话让他到外面去,他才悻悻然挂机。我也觉得奇怪,能来图书馆看书的人,怎么也同样将手机当麦克风使用?

人说唱歌跑调的人去卡拉ok厅飚歌,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但 “别人们”多是熟人朋友,好歹应该忍受,可手机成了麦克风,素不相识的“别人们”也必须承受。就冲这点,我觉得手机继续实行双向收费总算有一桩好处,如果单项收费了,不知公共场所对着手机演讲的人会增加多少。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