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幼儿的教育策略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本文中所说的拟单亲家庭是指夫妻双方由于多种原因(如:夫妻中一方为家庭、事业去异地工作;夫妻不睦;夫妻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子女;居住条件限制等)长期分离但并未解除婚姻关系的家庭。拟单亲家庭最主要的特点是: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完整的家庭”,但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具备完整家庭所具有的各种教育功能,因此对幼儿的教育往往存在很多问题,拟单亲家庭中的幼儿经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在本文第二部分将有详细阐述),由于家长忙碌常常忽视了幼儿,随着拟单亲家庭数量的不断增多,拟单亲家庭幼儿的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了让这些幼儿健康成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措施。

一直以来我国对单亲家庭的研究很多,也非常重视,但对拟单亲家庭的研究很少,甚至忽略,这为正确对待拟单亲家庭、解决拟单亲家庭问题设置了阻力和障碍,对拟单亲家庭的研究还很不全面、系统。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说拟单亲家庭就一定不利于幼儿成长,关键看为幼儿营造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父母双方如何为幼儿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因为拟单亲家庭的家庭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幼儿成长,而且这种不利不易被发现,倘若

幼儿长期处于拟单亲生活的氛围中,则会从看似完整但并不完整的家庭缺损中体察出少于常人的完整与温馨。

(一)心理问题表现

拟单亲家庭幼儿的心理问题有各种表现,因此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不是一个幼儿个体,

1、幼儿情绪很不稳定,容易焦虑、烦躁

情绪外显的幼儿经常激动,无故愤怒、烦躁,对家庭及周围的一切采取猜疑蔑视和非难的态度,甚至寻衅滋事,发生攻击性行为,主要是针对他人。有的幼儿心理活动比较内隐,不轻易表现出来,属于内隐型的幼儿,这类幼儿易惊惶失措、情绪消沉、抑郁少动、沮丧失望、少言寡语、缺乏自信心等,严重时可能发生自虐行为,主要是针对自己。焦虑,常常表现为无原因、无对象的烦躁,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经常处于惊觉状态;躯体性脚炉,如颤抖、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经常变换姿势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心跳加快、呼吸紧迫、胸闷、心悸、心慌、多汗等症状。2、幼儿性格孤僻、偏激

拟单亲家庭中有的幼儿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觉得别的小朋友什么都有,自己什么都没有。性格孤僻,交往能力欠缺,精神负担重,学习成绩不理想。还有的幼儿主观偏激,暗恨埋怨,忧伤、失望的体验使他们的整个心里失去平衡。一方面遇事容易由“责己”变为“责人”,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别人身上;一方面自怨自艾,自我怜惜,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

1、幼儿对家长的赞同感降低

教育学家认为幼儿对父母的赞同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准,因为这关系到幼儿对父母的道德和思想观念的接纳或认可程度。[1] 而拟单亲家庭的这种教育结构由于父母中一方的变化而发生了偏差,幼儿对父母的赞同感严重降低,甚至开始讨厌、怀疑自己的父母,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别的小朋友父母做的好,因此幼儿心中已有的平衡被打破,导致幼儿开始困惑、迷茫,当这种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排解时便会转化为幼儿的心理问题。

2、家长的素质、心态和情绪发生变化

家长的素质、心态对幼儿的影响很大,有关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力和心态与父母的文

化程度、教育能力以及教育方法等因素直接相关。 家长的情绪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心理健康,而且也会影响到教育幼儿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家长心情舒畅,情绪愉快,可以给家庭创造一个祥和欢乐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感到亲切愉快,乐于完成家长所交给的任务,相反,如果家长情绪波动较大,甚至将自己在工作中不顺心的事和不满的情绪带回到家中,把孩子当作发泄对象,就会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紧张、恐惧和戒备状态,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与品德素质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改变也有极大的影响。一般来说,拟单亲家庭的父母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的发展起负面的导向作用。

3、家庭环境和教育功能发生变化

家庭既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环境,又是幼儿成长中影响最长久的精神环境。家庭环境的优劣,对幼儿的成长具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对其不良心理的形成有着推波助澜的负作用,拟单亲家庭幼儿的父母对幼儿的关爱照顾是不对等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陶冶出什么样孩子。”的确,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影响重大。从这方面来说,即便是物质条件再好的拟单亲家庭,也依然是一种有“缺损”的家庭。拟单亲家庭的环境会使幼儿的心理萌发出对未来不明了的朦胧,从而意识到以往的安稳、平和、温馨的家庭在发生变化,潜在的危机孕育其中,引发了深心紧张的情绪状态,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反应。

对幼儿的教育是父母共同的责任,科学研究的成果早已证明,孩子在成长阶段,与双亲

多接触能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极大的好处,两代人朝夕相处环境下孕育出的亲情对孩子的和谐

人格的形成,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无法替代。[2] 但拟单亲家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幼儿

的教育主要由该幼儿父亲或母亲担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另一方经常在外。所以事实上

大多数拟单亲家庭幼儿受到的教育是不均衡的,残缺的,甚至是畸形的。父母是幼儿的第一

位老师,父母给幼儿的影响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同样父母之间也不能互相代替。也许家长认

识不到家庭的教育功能在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的的确确的影响着幼儿

的各个方面。

4、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家庭结构主要是指家庭的类型结构,一般说来,特殊家庭类型的结构特殊,对拟单亲家庭而言,实际上夫妻中有一方已经失去在家庭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尽管是主观不情愿的,但是客观上已经造成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这种特殊的家庭结构无论对幼儿的智力还是行为的发展都极其有害,导致幼儿智力发展缓慢,行为协调性差,成为早期失败儿,他们胆怯、孤僻、自卑、自尊度偏低;情绪极不稳定,[3] 恐惧、郁闷、失望、不安等不良情绪明显;行为萎缩、敏感、多疑、社会适应不良。拟单亲家庭之所以会对幼儿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家庭关系的失调,亲子关系及家庭内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成为影响幼儿自尊和行为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4] 因此看一个家庭结构的完整还是有缺失仅看表面是不合理的。

三、拟单亲家庭幼儿的教育方法

方法一:使幼儿避免社会不良刺激,要对孩子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优化家教环境。

“…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5] 家长、教师应该共同努力,来改变幼儿所在的环境。长期生活在拟单亲家庭中的幼儿对外界刺激往往具有较高的感受性,这一点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广大教师应与父母一道,采取正确的引导方法,让幼儿接受外界良好的刺激,避免社会不良影响。此外,在正面引导、教育的同时,要在生活上关心幼儿,学习上多帮助幼儿,感情上多亲近幼儿,思想上多开导幼儿,特别在人格上要平等善待幼儿。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6] 家长和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教育幼儿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为幼儿的性格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成人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幼儿性格的形成。幼儿做错事家长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一味批评。幼儿是感情容易冲动的人,他们很难理解我们。但我们教育者有义务去理解幼儿,应该在考虑到幼儿内心活动的情况下拟订我们的教育计划。教育孩子要学会宽容,学会面对现实,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要以心灵来关照心灵,以心灵来开启心灵,以心灵来珍爱心灵,西哲雨果尝言:“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7] 用装满爱的心灵来对待幼儿,对幼儿富有同情心、体贴入微、心地善良、爱、温和、直爽、乐于帮助,这一切应该是我们教育者的行动指南。同时,还应该把这一切与对自己和幼儿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拟单亲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给孩子提供了磨炼意志的机会,从逆境中走出的孩子,容易学有所成,有所作为。家长与教师要关爱有度、期望有度,不要让孩子卷入夫妻之间的矛盾,不要逼迫孩子在父母之中周旋、选择,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关注幼儿,避免进入情感性教育的误区,和极端性教育的误区。正确引导拟单亲家庭的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即要体察幼儿的内心变化,避免自己的言行伤到幼儿,进行成功的引导。创造多边活动的环境,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

方法二:培养幼儿生活,全方位协同教育。

教育幼儿实际上就是培养幼儿的生活,教师家长应该培养的不是幼儿,而是幼儿的生活。

家庭、学校、社会要特别关注拟单亲家庭环境的幼儿,让幼儿学会交往,交往—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支点,使幼儿得到与我们交往的快乐,要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相互交往,尽可能在更大程度上符合我们力求使幼儿树立的那种理想。还要以法规校规教育为辅,心治、理治和“法”治相结合,耐心、细致的教育幼儿。每个幼儿都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希望,幼儿好比一颗幼苗,应该让其享受丰富的阳光和雨露,全社会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帮助重组家庭的幼儿,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没有了正常的家庭教育,孩子受到的是不完整的教育。然而,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这种残缺的教育是客观存在着的,并有扩大的态势,这就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努力。

方法三:积极地为幼儿创造尖峰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有更多的成就感

尖峰体验是一种自我实现之后内心十分满足的非常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尖峰体验多的

人,其成就感高,自信心强;反之,高峰体验少的人更容易自卑、消极,、冷漠。因此,拟单亲家庭子女应该注意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以便与其他人在更多方面产生共鸣,从“自卑与补偿”的角度来强化自信,淡化自卑。[8]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完成少量的、轻松而愉快的“家庭作业”可以提升幼儿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尽力给每个幼儿创设成功的机会,满足他们成就感的需要

为幼儿确定合适的目标激发幼儿成就感的培养 ,一个人有了目标才有前进的动力,而且目标一但完成心理就会得到满足,家长、教师要多为幼儿成就感的培养创造机会,并不失时机加以引导。

方法四: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消除陌生感,关注幼儿的心理感受。

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9] 使他(这里指幼儿)能认识到自己是人,这不仅是父母的责任,也是老师的责任。幼儿在幼儿园接触新的环境、新的同伴,每天都会有许多新的心理感受,家长要比平时更加细致地关注幼儿的表现和体验,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要敢于正视,并逐步去面对,帮助幼儿处理好内心错综复杂的关系,幼儿有心理压力,教师要鼓励班上的同学和他们亲近。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努力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正视现实。聆听他们的心理感受,让孩子倾诉,帮助孩子转移不良情绪,对孩子倾诉的内容要表示理解,不能急于讲道理,让他们接受对他们热忱关心体贴,引导他们主动融入集体,对幼儿要赋予更多的关心和爱,如能走进他们的心理,就能获得教育的最佳效果。使孩子有倾诉之处,帮助幼儿融入到群体中,幼儿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不要把幼儿当出气筒,不要采取过分偏激的教育方式,多与幼儿交流,关注幼儿的心理感受。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