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赤潮?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赤潮虽然自古就有,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我国自1933年首次报道以来,至1994年共有194次较大规模的赤潮,其中60年代以前只有4次,1990年后则有157起。

赤潮究竟是一种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现象,还是人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无定论。但根据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赤潮发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海域水体高营养化;

②某些特殊物质参与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脱氧核糖核酸;

③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赤潮不仅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使海域一度成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这些毒素被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如果人类再食用这些生物,则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赤潮灾害可通过产生毒素,对动物鳃组织的物理性刺激或 降低水体中溶解氧引起海洋动物的大量死亡,同时藻类毒素通 过在鱼类和贝类体内富集,最终对摄食他们的其它动物包括人 类产生毒害作用。

据统计,海洋约有4000余种浮游藻类,其中有260多种可形 成赤潮。赤潮分有毒赤潮和无毒赤潮两大类,约有60%的赤潮事 件可对水产养殖或捕捞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其中约30%的事 件是灾难性的,可使受害区的水产养殖业损失达80%以上

①海域水体高营养化;

②某些特殊物质参与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脱氧核糖核酸;

③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什么是赤潮?

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浮游微藻(或原生动物)在水体中暴发性过度繁殖,致使碧蓝的海水变色的现象叫"赤潮"或者"红潮"。由于发生的种类不同,海水会变成红色、桔红色、黄色、绿色、褐色等等。

赤潮是一种早就存在的自然生态现象。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使得赤潮的发生越来越频繁,面积不断扩大,危害越来越重,因种类的不同,赤潮对人类和其它生物造成的伤害也不同。据统计,全球有近2000个人类因食用赤潮藻污染的鱼类和贝类中毒的案例,此外还有海豚、海牛和海鸟受毒死亡的报告。

根据赤潮藻有无毒性,可将赤潮分为三大类。

1、无毒的赤潮

这类赤潮一般是无害的,不会引起海产养殖的大问题,只是由于赤潮藻的数量过高,当它们死亡分解时会造成海水缺氧,致使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死亡。如在我国发生较普遍的夜光藻赤潮就是这一类。

2、有毒的赤潮

这类赤潮藻通过食物链造成人类肠胃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中毒。这类赤潮藻的某些种类可产生危害严重的神经性毒素,威胁人类健康,应引起人们注意。

3、对人无毒,但对鱼类及无脊椎动物有害的赤潮

这类赤潮藻主要是对鱼鳃等发生堵塞或机械伤害作用。98年在香港、广东南部海域发生的大规模赤潮均属于这一类。

赤潮是怎样发生的?

赤潮是怎样发生的?原因很复杂,一般认为与以下原因有关。

1、全球气候的变化

海洋中的赤潮生物种类繁多,它们都有适宜各自生长的季节。当适合某种藻类的季节来临时,海水里又含有藻类生长所需要的足够养分,那么这种藻类就可能大量繁殖,引发赤潮。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地球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当有厄尔尼诺出现的年份,赤潮发生的数量和规模都大大增加。在厄尔尼诺活跃的1998年,我国沿海从南到北发生多次大规模的赤潮事件,给水产养殖业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2、受风、流等的影响

赤潮生物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其移动范围有限,它的分布、聚集和分散直接受到水体运动的影响。赤潮的形成与水体运动有关。水体运动可将赤潮生物带到适合其生长繁殖的水域。

风对赤潮生物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是在风大的条件下,赤潮生物很难聚集,形成不了赤潮。二是在风力适当,风向适宜的情况下,会促进赤潮生物的聚集,使赤潮容易发生。赤潮容易产生于一些港湾就是这个原因。

3、人类活动的作用

水体的富营养化是引发赤潮的因素之一。可分为自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海水的生态平衡、生物资源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人为富营养化。造成人为富营养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海洋污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不断将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田废水等排入海洋,污染了海洋,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海水积累了太多的营养物质,就成为赤潮藻生长的雄厚物质基础。这是赤潮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过度的海产养殖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由于许多地方片面追求效益,违反生态环境规律,致使养殖业自身污染日趋严重。过度投放的饵料和养殖对象排出的大量排泄物,富含营养物质,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养殖区成为赤潮生物的理想栖息地。1997年10月及今年7月在饶平发生的赤潮,其重灾区就是一些养殖密集区。

3、国际交流促成赤潮传播

世界各地活跃的贸易活动,促进了船运业的发展。奔忙于世界各地的船舶成了赤潮生物的运输者。当这些赤潮生物到达合适的环境条件,便会暴发形成赤潮。

另外,在养殖业中,随着鱼类和贝类等新品种的引进,也跟着带来了新的赤潮生物。

赤潮有何危害?

赤潮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赤潮会对水产养殖与捕捞业造成危害。赤潮对内湾水产养殖业的危害有时是毁灭性的,在已报道的赤潮事件中,约60%的事件对水产养殖和捕捞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其中约30%的事件是灾难性的,可使受害区养殖业经济损失到80%以上。赤潮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主要表现为:

1、造成水产养殖对象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很多情况是从赤潮开始形成到养殖对象大量死亡的时间间隔大多在12小时以内)。这是赤潮对水产养殖业危害的主要形式。

2、养殖区贝类、蟹、虾等通过食物链可积累对人类生命健康有害的赤潮生物毒素,造成赤潮区养殖对象被禁捕、上市及出口,从而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恢复赤潮灾区水产养殖业困难重重。一是受灾后难有资金投入发展生产,二是目前尚难对赤潮进行准确的中短期预测、预报,赤潮发生时,缺乏行之有效的应急措施避免鱼类大量死亡,以及简便、快速的贝类毒素排除方法,导致养殖户对养殖业的信心不足。

(二)赤潮会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赤潮的发生会影响水体的酸碱度和光照度;大量消耗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并分泌一些抑制其他生物生长的物质;许多赤潮生物所含有的毒素可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也可使其它动物因毒素的积累而中毒死亡或生长繁殖受到影响,部分胶着状群体生活的赤潮藻,可使海洋动物呼吸和滤食活动受损导致海洋动物机械性窒息死亡。

另外,赤潮还会对人类健康和海洋旅游业产生不利影响。

赤潮能治理吗?

由于目前对赤潮的治理还没有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防治上要坚?quot;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防治对策包括:一、消除引发赤潮的诱因以达到预防的目的。二、赤潮一旦发生,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减少损失。

(一)赤潮的预防

1、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

①应重视对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提高污水净化率。

②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

为了减缓由海水养殖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要采取以下措施:

a、根据水域的环境条件选择一些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种,并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控制养殖面积。

b、进行多品种混养、轮养、立体养殖,尤其是鱼、虾、贝、藻混养,建立生态养殖系统。

c、提高养殖技术,改进饵料成分及投饵技术,使其有利于养殖生物的摄食,减少残饵,减轻水质和底质的污染。

d、不能将池塘养殖的污水和废物直接排入海水,应采取逐步过滤等办法加以处理。

2、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如在水体富营养化的内海或浅海,有选择地养殖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红毛菜、紫菜、江篱等大型经济海藻,既可净化水体,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利用自然潮汐的能量提高水体交换能力;可利用挖泥船、吸泥船清除受污染底泥,或翻耕海底,或以粘土矿物、石灰匀浆及沙等覆盖受污染底泥,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3、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类的引入

要制定完善的法规和措施,防止有毒赤潮生物经船只和养殖品种的移植带入养殖区。

4、防止赤潮生物毒素危害人体。

(二)赤潮的治理方法

目前对赤潮的治理还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现有的方法不是操作困难就是成本偏高。而比较可行的是一种应急措施,即沉箱法或迁移法。其方法是将水产养殖设施沉入海底或移到未发生赤潮的海区。对不能移动的养殖场要提前出池,以免造成更大损失。此外,还可通过机械装置进行增氧,以防因赤潮引起的养殖生物窒息死亡的情况发生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赤潮虽然自古就有,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我国自1933年首次报道以来,至1994年共有194次较大规模的赤潮,其中60年代以前只有4次,1990年后则有157起。

赤潮究竟是一种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现象,还是人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无定论。但根据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赤潮发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海域水体高营养化;

②某些特殊物质参与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脱氧核糖核酸;

③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赤潮不仅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使海域一度成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这些毒素被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如果人类再食用这些生物,则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赤潮灾害可通过产生毒素,对动物鳃组织的物理性刺激或 降低水体中溶解氧引起海洋动物的大量死亡,同时藻类毒素通 过在鱼类和贝类体内富集,最终对摄食他们的其它动物包括人 类产生毒害作用。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