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都”的痛与梦?
龙山烟雨、沧浪绿水、槐荫沽渡……古均州八景,大部
分已随着库水漫长,永远沉浸于人们的记忆里。惟有均州文
笔塔,像一个历史的嗟叹,依然伫立在山峦,让人怀恋着那
个沉入江底的均州。
四十五里顺阳川。当年,秦楚丹阳之战的主战场,已化
作“小太平洋”。沉淀了千载历史的那一片沃土,随屈原一
曲《国殇》永沉湖底。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士争先。”词宛在,川已逝。
古均州走了,走来了滨库新城丹江口;平川没了,留下
一汪清澈的库水。
在抉别的阵痛中,新的希冀“逐浪而来”。
于是,在丹江口,诞生了一个关于“中国水都”的梦。
于是,在等待中、在期盼里,南水北调的讯息,再一次
让丹江口人的思潮萌动。“全国人均有20吨水寄存在丹江口
水库里,何地还配叫水都?”丹江口人问。在他们潜心图谋
的背后,是一个借“中国水都”飞翔的梦。
十四年的等与痛
“两望无际丹江口,巨手抟海控碧流,忆我少年烽火路,
遥指水下忆均州!”著名诗人贺敬之留诗于丹江口。贺敬之
当年曾经战斗过的丹江口老城、有着千年历史的均州,已永
沉于库底。古均州,已成为丹江口第一代移民永远的痛。
“均州城不演陈世美,六里坪不唱秦香莲。”与《铡美案》
所表现的内容不同,丹江口人对陈世美有另外一种解释:陈
世美,古均州人,是清朝一位清官,清正廉洁,夫妻恩爱。
因拒绝为同窗“跑官”,才遭同窗嫉恨,编排了这样一出对
他进行“人身攻击”的戏。丹江口市南水北调中线办公室副
主任丁力先就是老均州城的移民,他甚至提议,应将陈世美
夫妇及其一双儿女的雕塑竖于丹江口,作为丹江口旅游的一
个新卖点。
古均州的历史,已随着滔滔江水一去不复返。而在南水
北调开工之际,丹江口库区人们又面临同老均州人一样的命
运:离开故土,迁往他乡。甚至,有的丹江口第一代移民,
这次又面临着再一次搬迁。
“我不是老丹江口人,但我是丹江口工程老移民了。”
68岁的冯关秀原籍河南,1958年十万义工修大坝时,冯关秀
自家乡来到丹江口支援建坝,成了丹江口搬运公司的一名工
人,把家安在了丹江口库区。1982年,冯关秀响应政府移民
号召,举家迁到丹江口渡口附近。如今,因丹江口水利枢纽
续建工程施工占地,他家将再一次面临搬迁。冯关秀一家老
小共11口人,大儿子夫妇是造纸厂工人,因工厂关停双双下
岗,小儿子夫妇靠开“麻木”(电动三轮)为生。为了生计,
冯关秀腾出几间房屋,供赶船的人们临时休息,一天收入十
来元钱,全家人勉强维持温饱。
“可能马上要搬迁了,您怎么想?”记者问。
“搬呗。”冯关秀说,早在1990年库区进行淹没实物调
查时,老百姓们就盼着搬了。“咱不图政府给安置楼房,只
求能住下,能临街做小生意就行。要不,一家老小怎么养活?
关键是要吃饭。”冯关秀的老伴插话说。
在同一条街上,航运局下岗职工马晓玲经营着饭店、小
商店、旅舍,一年下来,毛收入有三四万元,在当地算是富
户。但是她的担子也不轻,“还要养活一大家子人。老公养
鱼赔了五六万,三四千斤鱼还在网箱里,卖不出去。”马晓
玲眉头紧蹙。但她对搬迁挺理解:这不是唱高调,不光我,
库区的人们都懂。她建议,最好把补偿款发到居委会,“别
发到单位,让当官的扒皮。”
丹江口市移民局副局长李方涛介绍说,如今,库区实物
指标调查已经结束,一旦工程开工,库区移民将同期分批进
行。此次丹江口水利枢纽续建,将涉及丹江口市106平方公里、
145个村子,淹没耕地6万亩,搬迁9万余人。“长期以来,丹
江口大坝加高未能实施,库区长期处于等待状态:房屋不能
建,公路不能修,项目不能上,农电不能改,至今还有1万多
人生活在年均收入625元的贫困线下。”14年漫漫等待的背后,
是库区人民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真实写照。
千古文化的期盼
人们常说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的支流汉江又何尝不
是。
汉朝、汉族、汉人、汉学、汉字……这些,都与汉江有
关。
滔滔汉江,从远古奔来。无论是郧县的古猿人化石,汉
中的旧石器遗物,还是在江汉平原灿烂的楚文化里,都能寻
觅到汉江孕育中华文明的踪迹……
有考古专家指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文物的价值远
远超过三峡库区。其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远远
超过三峡。
丹江口市文物局副局长陈智忠介绍说,仅丹江口市的一
个均县镇,古墓葬就数以万计,以春秋战国、两汉和六朝时
期尤为集中。而且,在这里,中国历代的墓葬都很丰富,形
成了完整的中华历史文化链条。目前,库区170
线以下的文物普查工作已经完成。在丹江口市,古遗址
有21处,古建筑25处,古墓葬25处(时代群),古化石点有
27处。“估计在整个库区,仅墓葬品的出土就将高达10万件。
在丹江口市博物馆的临时办公场所,记者见到一排精美
绝伦、栩栩如生的石象、石狮等出土文物。据称,这是陈世
美的父亲陈一奇墓前的石像生。陈一奇原籍河北南宫,后成
为富庶一方的清代均州富商。
谈及当地文物保护,丹江口市博物馆副馆长刘志军满脸
痛惜。他说,该市博物馆至今没有自己的专有场地。“文物
最起码应有个‘家’,将来,不排除数以十万计的文物出土,
一旦工程动工,开挖非常迅速,怎能让文物风吹、雨淋、日
晒?文物无小事,即便是石刻,长期雨冲,字迹也会模糊啊!”
净乐宫就是个典型例子。净乐宫本在古均州城,是武当
山八宫之首,古时香客朝拜武当的第一站就是这里。它占地
面积差不多是老均州城的一半,房屋就有520间。兴建丹江口
水利枢纽一期工程时,净乐宫600余件石碑、石刻、建筑构件
也随均州一同搬到了丹江口市。但是,40年来,这些珍贵的
文物竟长期湮没于萋萋荒草间,有的甚至被人搬走盖了厕所,
垒了猪圈。“看着这些精美的石刻遭受风吹雨打,恨不得大
哭一场。”一位文物专家来到丹江口,见此情此景,禁不住
涕泪横流。
而今,经多方筹资和招商引资,净乐宫复建工程已经启
动。但据丹江口市文物局副局长陈智忠说,即便如此,该工
程仍有资金缺口近5000万元。
当前最现实的一个问题是,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另一个重
要单元“遇真宫”,又将处于南水北调工程水位线下。对其
如何保护,如何不再重蹈净乐宫的覆辙,将是一个不得不重
视的问题。
最近,丹江口市政府在汉江右岸划拨了200亩土地,用于
博物馆建设及库区文物移迁复建,有意走市场运作的路子,
增强文物管理活力。对此,陈智忠还是有些顾虑:博物馆是
公益事业,投资人却多为营利,二者能很好地结合吗?他希
望能吸引到公益、慈善性质的投资。
一端是“水都”,一端是首都汉江、丹江清冽的水质,
浩瀚的水量,已成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骄傲。
近来,在丹江口市街头,一些用“水都”、“源头”冠
名的餐馆、旅舍渐渐多了起来。
“中国水都”,是丹江口市政府正倾心打造的一张“城
市名片”。
丹江口人用心很良苦:1200多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总干
渠,一端是北京,是祖国首都;一端是丹江口,是调水的源
头。我们何不叫“水都”!
“水都”自然要做足水文章。
水源地“源头活水”引来了水企业。农夫山泉集团投资
3 2亿元,在丹江口着手兴建纯净水、果汁饮料生产基
地。其取水口就设在水库水下25米。目前,该项目已进入钢
架结构安装阶段,预计明年投产,可安排300多人就业,每年
可提供税收4000多万元。
“南水”尚未调,“源头”牌先打。一位台商在丹江口
成立酒源公司,已将丹江酒厂生产的“南水北调源头酒”,
远销到了台湾、香港、美国。
“水都”天然是“水乡”。穿梭在丹江口街头,抬头一
望,陡然吃了一惊:棵棵垂柳竟然绿意正浓。这里算不上江
南,冬日寒气一样袭人,但却坐拥一城绿阴,这难道是水多
的缘故吗?
伫立在丹江口大坝上,库区风景,尽收眼底,平湖风光,
美不胜收。
引起记者注意的是一处“坝上墙”:高六七米、长二三
十米,几乎可抵大坝一半宽度;同大坝顶端牢牢连结在一起
的新坝,上面布满了一排排的钢筋头。
这是在做加坝实验。丹江口南水北调中线办公室的同志
欣喜地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加坝试验,新老混凝土已完全
实现有效粘合,大坝加高加固技术十分完善。“水都”,蓄
势待发。
参考资料: http://www.sjzdaily.com.cn/back0701/nsbd/***********/GB/yzwb%5E1277%5E1%5Ewb2-1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