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相声八德是谁?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1-2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清末。传说中的“相声八德”的时代。裕德龙、马德禄(马三立的父亲)、李德锡、焦德海、刘德志、张德泉、周德山、李德祥,八位德字辈的老艺人创造了一个相声的神话。那时清门(文人跨刀创作的相声)、混门(专业艺人创作的相声)两种相声合流,造就了相声的第一个巅峰。几百段传统相声就是在那时固定成型,得以流传下来,比如我们熟悉的《连升三级》、《八大改行》、《报菜名》、《八扇屏》、《扒马挂》等等。

相声概述

相声,是中国曲艺艺术品种中影响最大,最受听众观众欢迎的一种。可以说,在中国,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无分男女老幼,没有不知道相声,不喜欢相声的。

相声又是中国曲艺中最具喜剧特征和幽默品格的一种。中国类似相声表演,以对话的机智和幽默取胜的人与事,在历史上十分常见;但相声作为一个独立的表演形式,大约形成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已知最早的相声艺人是张三禄和朱绍文。其中朱绍文艺名“穷不怕”,相传他常在北京民间艺术的集中展示地天桥一带撂地(打地摊)行艺,他表演相声时,先手撮白沙子,在地上撒写“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字翰林书”一类的“回文诗”句,然后随口学叫卖声,或唱太平歌词,以招徕听众,接下来才说演相声。这也是早期相声艺人的作艺情形。他之所以艺名“穷不怕”,可以从他使用过的竹板(一种击节乐器)上所刻诗句找到由来,其诗云:“日吃千家饭,夜宿古庙堂。不作犯法事,哪怕见君王。”朱绍文的徒弟有四个,艺名分别为“贫有本”,“富有根”,“徐有禄”和“范有缘”。连艺名也很有乃师之风。与朱绍文同时代的相声艺人,著名的有阿彦涛和沈春和,他们二位与朱绍文一起,形成了相声艺人早期师承的三大门派。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相声艺人的师承辈份已达八代。

清末民初以来,相声艺术不仅在表演技巧上日益完善和丰富,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不同的代表性艺人。比如清末以裕德隆、焦德海、周德山、卢德俊等“德”字辈艺人组成的艺人群体,人称“相声八德”,民国初期,艺名“万人迷”的李德 ,民国年间的张寿臣,以及后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声誉日隆的侯宝林和马三立,包括侯宝林的学生马季,马季的学生姜昆等,均以各自的艺术表现而负有盛名。

相声的表演形式有三种,早期主要为一个人说演的“单口相声”,所演类似于讲小笑话或幽默故事。后来出现了两个人合作表演的“对口相声。”其中一个人为甲方,称作“逗哏”的,另一人为乙方,称作“捧哏”的。“对口相声”的表演是在对话中制造笑料,给人启迪。因着所演节目的题材内容的不同,把甲主说,乙附和的节目,称为“一头沉”;把甲乙双方争论的节目称作“子母哏”;把有大段诵说或韵诵表演的节目称作“贯口活”;而把仿学唱戏唱歌的内容为主的节目称作“柳活。”另有一种三人或三个人以上的多人表演的形式叫做“群口相声”,表演时一个人“逗”,多人捧”,另有一人打岔提破,称作“腻缝儿”。三种形式之中以“对口相声”的说演最为常见和普遍,是其艺术样式的主体。

相声表演讲求“说、学、逗、唱”,即不但口齿要清,而且要善于摹仿各种人和事物以及声音效果,更要擅长制造笑料,即“抖包袱”,同时还要求嗓子好,能学唱各种戏曲唱腔和流行曲调。由于相声表演全仗嘴皮子功夫,故上述四种基本技巧一般要求必须具备。但实际上各个演员各有擅长,各有风格。

作为通过逗乐来完成艺术审美的曲艺形式,相声表演的基本要求是让观众发笑。相声的笑料行内人称作“包袱儿”,意喻节目的效果与主题,是经过反复铺垫后,突然地展现出来的。通常要求笑料能于偶然中显示必然,让观众既感到是意料之外,笑过细想又觉得全在情理之中。因而,欲擒故纵、声东击西、误会巧合、谐声双关等思维智慧与修辞技巧在相声艺术中常被使用。又由于相声通过笑料来启迪观众,表达思想与爱憎,因而在幽默之外,讽刺是其基本的审美品格。

由于相声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效果,流传也十分广泛,汉民族之外,中国的一些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出现了“方言相声”和少数民族语言表演的相声,如“藏语相声”等。

参考资料:007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