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牛是哪个国家的习俗?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西班牙!

斗牛是西班牙的国粹,起源于1761年。它之所以经久不衰,让观众如痴如醉,不仅在于它需要高超的技艺,更在于它代表了西班牙的民族精神。

斗牛季节从每年的三月十九日"巴仑西亚的火节"开始到十月十二日的"沙拉哥沙的比拉尔祭"时结束,一般在礼拜天与假日举行,七八月份是欣赏斗牛表演的黄金时期。

斗牛所用的牛体重都在370-500公斤之间,是在很少见到人的环境中饲养的,一般需要4-6年。每场斗六头牛,每斗一条牛需20分钟左右。斗牛的整个过程是扣人心弦的,斗牛士必须以他的智慧和勇气战胜被红布激怒的蛮牛!

在西班牙的斗牛活动中,旁普罗纳镇举办的奔牛节是一个高潮。该项活动起始于1850年,在每年的7月6日至7月14日期间举行,每天一大早,成群的斗牛从栅栏中被放出,而大街上数以千计穿著旁普罗纳传统服装的年轻男人和观光客则冒着被牛只冲撞和踩踏的危险开始在牛群前拼命奔跑,要跑一公里长的路,一直跑到赛牛场才停止。下午,上午在街头狂奔的斗牛将与勇敢的斗牛士再次激战。尽管每年的奔牛节活动上都会有人受伤甚至丧命,但西班牙男人仍然乐此不疲。

在西班牙观看“斗牛”

早就听说西班牙人爱看斗牛表演,其中又以马德里的表演最有名。我们的运气还真不赖,在马德里虽只有半天行程,但到的那天正好是星期日,且恰是今年斗牛开场的第一天。

椭圆形的斗牛场足可容纳上万人,格局和古罗马的斗兽场相仿,中央为斗牛场地,表面铺着均匀的黄砂。斗牛场地周围设有2米高的厚木板墙栏、通道,使之与观众席隔开,四面有门可随时启闭,以控制人兽出入。门与围墙有间隙,宽可容人通过,牛不能进,可供斗牛士以避牛的锋芒。主席台的正对面和左面的观众席最上方各有一支铜管乐队,指挥和调控着整个斗牛的程序。

3时,乐队奏起雄壮的斗牛士进行曲,手拿红披风、身穿斗牛服的斗牛勇士们先后走到主席台前鞠躬行礼,向各方宾客致意,博得彩声一片后绕场退出。

出场仪式结束后,斗牛开始。那天我们共看了六场斗牛,6头牛在不到2小时内全被杀死。据说牛是色盲,只对红色最敏感,一见红色便会莽撞地冲过来,斗牛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被斗的牛都是特别喂养的专门品种的小公牛,凶悍无比,勇猛超群,每头足有半吨多重。

一条悍牛上场了,形如唐代画家韩氵晃笔下的壮牛,横冲直撞,东奔西突,两只尖角前冲上挑,骠勇异常,它使我想起《西游记》里的牛魔王。人若是靠力斗,万万不是它的对手,只能智取。整个斗牛过程在我看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称其为群体逗牛,消耗牛力阶段。在体力充沛的公牛面前,众多斗牛士手拿红布,先后交替出现以红布引逗。牛见红布便疯狂地低头猛烈冲撞过来,在场地中央的斗牛士,一般用红色披风往身上一抖,使牛扑空,激怒牛掉头再次冲撞。有一次,一头牛用力过猛,竟然头角着地,一个前跟翻,整个牛身翻了个大筋斗,引得满场哄笑,可见牛性莽撞。经过这满场奔突,公牛的体力消耗极大,多半气喘吁吁,白色的唾沫长长地挂在嘴角。于是斗牛进入第二阶段——放血阶段。

随着号角,两名披挂厚甲、手持长矛的骑士进场了。斗牛士把牛引到马侧,牛猛地朝马冲撞过去,乘牛角前冲上挑之势,骑士用宽刃长矛直刺牛背,登时血流如注,顺着牛背牛腿直淌,染红一片黄砂地。另一名骑士也如法炮制,用长矛猛扎牛背,又是热血流淌。好在离矛头十余厘米处装有横梢,不至于扎入太深,只是要让狼奔豕突的牛大量出血,体能消耗而已。

虽然此时手拿披风,持剑上场的斗牛士风度翩翩,实际上却是乘牛之危,因为经过第二阶段,公牛血痕满身,冲劲已大不如前。这时的斗牛士,在公牛面前将红披风微扬轻抖,公牛虽还能莽撞前冲,但已显呆滞之状。相比之下,斗牛士灵活地旋转身,轻快如芭蕾移步,几度引牛扑空,然后一手持剑前指,一手提布托腰,那挺胸抬头、侧身睨视公牛的潇洒神态,确实英武非凡,体现出西班牙斗牛士的矫健与机敏。

几个回合以后,牛劲已是强弩之末,于是进入第四阶段。斗牛士看到时机成熟,便从工作人员手中换回一柄稍微短些但更锋利的宝剑,一手抬腕看剑,瞄准牛身,一手用红布逗牛前冲,然后将剑从牛背斜向下直刺入公牛心脏,致牛踉跄倒地。然后在胜利而雄壮的号角声中,插着红旗挂着铃铛的马车快速将牛拖出场外。

原先自以为听过《斗牛士进行曲》,看过戈雅和毕加索的斗牛画面,还看过有关斗牛士的电视剧,对斗牛比较了解,其实不然。首先感受了现场的热烈气氛,这是场外无法领略到的。每当斗牛士灵活机敏地闪避开悍牛的攻击,将箭镖插入牛背时,欢呼声、赞美声不绝于耳。每当斗牛士取得一个回合的胜利,挺胸抬头,身姿潇洒地环顾场内时,仿佛是在期待着观众的欢呼和人们投去赞赏的目光。

参考资料

http://blog.lanyue.com/model/luntan/view.asp?article_id=995097

西班牙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