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分别是什么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麓。从1409年营建长陵到清顺至初年营建思陵,长达200多年间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陵寝建筑具有规模宏大、体系完备和保存较为完整的特点。陵内计养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
除皇帝陵外,陵寝区域内还有明朝皇妃墓7座,太监墓1座,以及行宫、神宫监、祠祭署等若干附属建筑。
明朝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认为人死后,灵魂犹在,还有饮食起居的需求。因此,这十三座皇帝的陵寝建筑比拟皇宫,红墙黄瓦,楼、殿参差,显示了真龙天子的尊崇地位和君临天下的浩大气势。
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明十三陵从公元1409年开始营建首陵长陵,到清初建造明朝亡国之君崇须皇帝的思陵,经历了二百余年的历史。此后,又历经清朝和民国等不同历史时期。其历史遗存,不仅是研究明朝陵寝制度、丧葬典制、祭祀礼仪、职官体制和建筑技术、工艺乃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也记录着清朝和民国年间的沧桑历史。
明十三陵的三个特色
比较中国历代皇帝陵墓,明十三陵具有三个明显特色。
第一,陵区建筑的整体性特别突出。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区域的设置,早在战国中期随着陵墓的建造就已出现。其制导源于我国古代以宗族为单位,按贵族的等级和宗法礼制关系布葬的"公墓"制度。各个时代陵区规模的大小及建筑的设置各不相同,给其他时代帝陵留条后路,不加褒贬,只说不同之处。
在唐代和北宋,每座陵园都有各自的门阙、神道和石刻群,均自成体系。它们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但在建筑的设置上彼此不讲究统属和整体联系。
明十三陵则不同,各陵虽各有自己的享殿、明楼、宝城,自成独立单位,但陵区之内,长陵神道作为各陵共用的"总神道"出现,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区的建筑紧密相联,各陵总合形成了一个整体。
第二,陵寝建筑制度独具风貌。中国古代的帝陵从秦汉到唐宋,其地上陵寝建筑大以覆斗形的陵台(陵冢)为中心,前设寝殿,周以方垣并四面设门,前开神道,构成大体均衡对称的方陵体制。至明太祖朱元璋建孝陵始变更古制,创新为前方(方形院落)后圆(圆形宝城)。宝顶、明楼、享殿沿中轴线纵向排列的崭新的陵园布局方式,陵前的神道采用多次转折的曲路形制。
明十三陵的陵寝建筑布局基本继承了孝陵制度,但又有所改变。如:十三陵台陵明楼内圣号碑的设置,更突出了该建筑的标示作用,棂星、宝城马道之设较之孝陵更便于陵园的巡守,方城前石供案及棂星门的设置,则增加了陵寝的纪念气氛,也为空旷的方城前院补充了点缀物。
在明长陵幽深曲折的神道上,排列的陵寝兆域门(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等墓仪设施,源自孝陵制度。但兆域门前石牌坊的设置,石望柱改置石像生前,石像生中增加功臣像等,则为新创。明十三陵的墓室形制也很有特色,它既不同于秦汉时期黄肠题凑的木椁室制度,也与唐代凿山为穴的做法有别,而是深埋地下的有琉璃构件的真正的宫殿式建筑。
第三,自然环境幽雅壮观。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选址,大多受堪舆风水术的影响。由于明朝时皇家陵地卜选采用的是盛行于当时的江西之法,亦即形势宗风水术,注重龙、穴、砂、水的相配关系,而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吉地又是永乐年间江西著名的风水术士廖均卿等人所选,因而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具有四面青山环抱,中间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这一陵址位置的经营方式与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观显得更为赏心悦目,丰富多彩,更能显示皇帝陵寝肃穆庄严和恢宏的气势。
各陵主体建筑仍保存至今
明朝共十六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建都南京,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死后葬于南京钟山(紫金山)的明孝陵。第二代惠帝朱允Χ在“靖难之役”中下落不明,没有陵墓。第三代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正式迁都北京,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区的天寿山下。从成祖朱棣到思宗朱由检,共十四帝。只代宗朱祁钰死后因英宗朱祁镇复辟,将朱祁钰以亲王礼葬于北京金山口;后其子宪宗朱见深为父复帝号,在原地扩建景泰陵。除此之外其余十三帝全葬于京郊天寿山下,总称十三陵。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明皇家陵寝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它作为一项独特的文化遗产,带着中国人民的骄傲与自豪,走进《世界遗产名录》。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迄今已近700年的历史,洪武十四年(1381年)开始营建,次年葬入马皇后。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名“孝陵”。洪武十六年(1383年)主体工程建成,朱元璋死后葬入。整个陵园建设持续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方告结束,前后历时32年。陵园位于南京市钟山(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素有“钟阜龙盘,石城虎踞”之说,是朱元璋自选“寿宅之地”。当初占地广大,北起钟山,南至孝陵卫,东起灵谷寺,西至城墙,陵垣周长达45里。孝陵建筑颇具特色,陵垣内遍植松柏十万株,放养驯鹿数千头。其总体布局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孝陵引导部分,即随山就势弯曲成“S”形的神道,从下马坊起,包括神烈山碑、大金门、红门和西红门(此两门已毁)、西方城(即“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到石刻为止。石刻由十二对石兽、一对石柱、四对石人和一座棂星门组成。随着山峦的起伏排列成一条长约800米的神道石刻,均为整块石料雕凿而成,线条粗犷,生动奔放,是明皇陵寝石刻中最成功之作。第二部分是陵的主体建筑,从石桥起,包括正门、碑亭、享殿、大石桥、方城、宝城。原中门和门内左右有廊庑30间,门内外有御厨,左有宰牲亭,右有具服殿(都已毁坏)。享殿仅存须弥座台基和清同治时建的一座殿堂。方城是宝城前面的一座建筑,它是用条石砌成的坚固建筑物,就是地下宫城象征性的城门,中央有隧道,自下而上54级台阶,方城的上部建有明楼,楼顶早已坍毁,现仅存大门四壁,还可以看出当年的气势。宝城又叫“宝顶”,为一约400米直径的圆形土丘,上植松柏,下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墓穴。
明孝陵的神道、祭享区和内宫区三殿式的布置方式成为北京十三陵的样板。只是十三陵的神道合而为一,由十三座皇帝陵共用,但每陵分设另两区则与明孝陵大同小异,所以明孝陵开创了明清500年间皇家陵寝形制的先河。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南麓三面环山的小盆地内。北为天寿山龙脉,东莽山、西虎峪分列两侧,群山耸立,南面长龙山与卧虎山相峙而立,中部明堂广大,一带平原,并有曲水环抱,山清水秀,是一块地地道道的风水胜境。陵区从永乐七年(1409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前后营建230多年。整个陵区南北约9公里,东西约6公里,占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结合自然地形,形成一个环抱内收的完整环境,其布局与明北京城布局非常相似。十三陵面向主体陵寝———长陵,形成十分强烈的中轴线,其他十二陵呈弧形排列。东北为景陵、永陵、德陵;西北为献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庆陵;西南为昭陵、定陵、思陵。彼此相距四五百米至千米不等,组成一个巨大的陵园。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被利用起来,作为纪念已逝的皇帝。建筑具有宏伟壮观的唐宋代特色,承袭明孝陵的格局,陵域外围是12公里城堞坚厚的陵垣,内部各陵与大环境密切融合,各居一山之下,中有神路沟通,形成主次分明的气势宏大的整体,既讲统一协调,又追求各陵自成一体。这样集中的陵墓群,是史无前例的。陵区统一入口处是一座5门6柱通阔28.6米、高14米大型汉白玉石牌坊,然后进入共用的神道,经大红门、碑亭、石像(共18对——马、狮、骆驼、象、文臣、武将等),至龙凤门共长2.6公里,由龙凤门至十三陵的中心即长陵有4公里。十三座陵是逐渐建成的,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有异外,其建筑布局、规制等基本一样,均呈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建筑自石桥起,依次是陵门、碑亭、棂恩门、棂恩殿、明楼和宝城。
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是十三陵的主陵,是十三陵的典型代表,占有显著的地位。长陵营建了18年,是十三陵建筑体系中最大的一座,在十三陵中保存较为完整。它以宏伟的地面建筑著称,建筑体系非常完备,地面建筑基本仿照并超过南京太祖的朱元璋的明孝陵,建筑风格凝重而深沉,雄伟肃穆,气度非凡。长陵有三个院落,第二进院中的棂恩殿是十三陵所有建筑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我国唯一一座本色楠木巨殿,几乎可与故宫太和殿相媲美,长66.75米,比太和殿长3米,进深29.3米,三层石阶台基高3米,面积达1956平方米。殿内32根金丝楠木明柱,中间最大的4根直径达1.17米,高14.3米。用料之精,构筑之巧,举世无双。其宝宫直径达300米,为明十三陵之冠。
规模中等的永陵虽不及长陵,但构造精美细致,三进院落的享殿七间,两庑配殿各九间;明楼保存较为完整,在十三陵中称冠;墙垛用花斑石玉砌筑,斗拱、飞檐、檐椽、额坊都为石刻。昭陵也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平面布局严谨,施工精细,依山势建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地面建筑最为完整。定陵地下墓室建筑,修在地下27米深处,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采用全石拱结构,自建成迄今500多年,无一石块沉陷塌落,周围排水良好,地宫内无积水,足以证明建筑与施工技艺之高超。十三座陵中最小、最简陋的是思陵,崇祯帝死后,起义军将其同周后和田妃简单埋葬,清顺治时在十三陵替他修建了碑亭、享殿和配殿。
陵墓作为皇帝死后的宫殿,地宫内随葬品极其丰富多彩,弥足珍贵。仅以定陵在1956年的发掘中,出土文物就有3000件,有金银器皿、玉器、瓷器、纺织品等。其中万历帝朱翊钧的金冠和皇后的凤冠极为精致与绝妙。金冠用金丝编织而成,重一斤三两三钱,其顶盘上有一对金龙戏珠,凤冠有两顶,都是金丝缠制的龙凤,冠上有100多块宝石和5000多颗珍珠,此外还有百子衣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明代手工艺的高超技艺。其他尚未发掘的地宫,相信也还会是珍宝繁多、文物荟萃。
新中国成立后,明孝陵和十三陵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继对长陵、献陵、景陵、永陵、昭陵等陵墓建筑进行了整修,陵寝四周浓郁的林木和院内精心培植的花卉,把陵园装点得分外漂亮。1956年考古发掘了定陵宝宫,建成定陵博物馆,于1959年9月26日同长陵等正式对外开放。1981年为了集中统一领导,成立了十三陵特区办公室。1982年11月8日,国务院又将十三陵审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十三陵被列为世界之最。清乾隆年间,昭陵(穆宗朱载垕)有过拆大改小的修缮,原有建筑已残损不整。1985年特区办依明代遗存地基,按照明代建筑风格进行了全面复原性的修建,并于1990年9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近年来,特区办以自筹资金为主,国家投资为辅,对残损陵寝进行抢救性修旧如旧工程。德陵(熹宗朱由校)始建于1627年9月,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曾进行过一次修建,历经200余年风雨侵蚀,已变得残破不堪。2002年3月起,斥资3800万元,分两期工程修复。一期为方城、明楼、哑叭院、宝城墙和排水系统;二期为石桥、三座门、殿宇台基和陵墙。现已完成,暂不对外开放。此外,拟从2003年至2008年,用六年的时间,将再投巨资,对景、裕、茂、泰、康、永等残损严重的陵寝进行复原性抢修。
特区办注重对陵区的环境治理。现已建成日处理能力达700吨,应用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的定陵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六道工序处理后,排入河道,可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它既改变了陵区内的水环境,也改变了陵外周边的水环境。
为了保护十三陵这一人类之宝,避免超载运转所造成的人为破坏,经主管部门审批,今年又实施了门票价格调控办法,分淡旺两季,适当提高门票价格。
明孝陵和十三陵,本应在2000年11月份,在澳大利亚凯悬斯举行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审议通过的《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项目一并列入“名录”。但是由于十三陵陵区周边环境零乱,商业网点过多,陵区周边非自然景观及民居所占面积过大,明显与陵寝区域整体氛围不甚协调等原因而被推迟。本想在2002年力争列入,但又赶上世界遗产委员会更改审定程序,故明孝陵和十三陵的“申报”一再拖延。为此,十三陵特区办在进行了多年的加固和保护的基础上,申报遗产前投入1.7亿元,本着保护工作要基本符合真实性和完整性方面的要求,坚决地执行“在世界遗产地必须设立保护范围和缓冲区的决定”。在2002年8月中旬圆满地完成了下述9项工作:①拆除陵区内石碑坊至十三陵公路中心线两侧30米以内所有建筑物;②拆除十三陵多陵寝周围50米内的民房及其他建筑物(①②两项合计拆迁面积达8万平方米);③十三陵公路两侧统一安装总长度3万米的铁制围栏;④拆除一切违章和不规范的广告牌68块,将25块广告牌按国际标准统一规格进行更改颜色;⑤新修筑万娘坟至思陵的公路3340米;⑥拆除已开放的陵园神路等景区内的商业摊亭等42处,计4000平方米;⑦定陵广场地面改铺设青砖及汉白玉石礓磋;⑧新建十三陵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将露天外卖和不规范的摊点全部移入中心内经营;⑨大力绿化、美化陵区环境。
2001年12月30日迎来了世界遗产中心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的第一阶段的评估、考察;2002年2月1日经世界遗产中心的评定审议,同意将明孝陵、十三陵申报立项;2002年8月底,世界遗产中心的专家又进行第二阶段的评估考察;2003年明孝陵和十三陵,终于迈进了世界遗产门槛。
1955年10月由吴晗、郭沫若、范文澜、邓拓、沈雁冰等人联名上书国务院,建议发掘明陵墓。批准后,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由29岁的赵其昌任发掘队长,郑振铎指导工作,1956年5月开始先试掘定陵。从定陵宝城内侧开了宽3.5米、长20米的第一条探沟。3个月后,发现了隧道的一端。这是由两道大墙夹着的露天大道,梓宫过后又用黄土回填。在明楼西面又开了宽10米、长30米的第二条探沟。1956年9月3日,当挖到7.5米深时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字样。对此碑的看法意见不一,但根据石碑所指,在1957年5月于隧道尽头,发现了一堵大墙,当是金刚墙。墙上有凹痕,显然是门的痕迹。拆开缺口,顺绳下去,除地面上散落的料珠及铺地的木料外,无他物,此处肯定不是地宫。发掘者称其为隧道券。隧道券为砖顶拱券,一端有两扇大石门,九排门钉,兽首衔环,洁白光润,里面顶着“自来石”。工人仅用铁丝和木条,不到5分钟就巧妙地把沉睡了337年的地宫打开了。
通过发掘定陵,证明定陵地宫中没有传说的伤人机关。定陵地宫中,没有传说中的把营建皇陵者埋在墓穴中的事情。明十三陵中,只有长、献、景三陵墓有人殉葬,殉葬者不入地宫而入“井”。陵区之东西二井葬朱棣妃16人,朱高炽妃5人、朱瞻基妃10人。其他陵墓虽然也有殉葬者,但为掩人耳目,而不载入史册。
目前只试掘了定陵。定陵的发掘报告,经过33年后,于1989年才整理出来。当时联名报告者均已作古,发掘负责人只剩队长赵其昌一人健在,且已退休。
明朝共十六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建都南京,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死后葬于南京钟山(紫金山)的明孝陵。第二代惠帝朱允Χ在“靖难之役”中下落不明,没有陵墓。第三代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正式迁都北京,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区的天寿山下。从成祖朱棣到思宗朱由检,共十四帝。只代宗朱祁钰死后因英宗朱祁镇复辟,将朱祁钰以亲王礼葬于北京金山口;后其子宪宗朱见深为父复帝号,在原地扩建景泰陵。除此之外其余十三帝全葬于京郊天寿山下,总称十三陵。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明皇家陵寝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它作为一项独特的文化遗产,带着中国人民的骄傲与自豪,走进《世界遗产名录》。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迄今已近700年的历史,洪武十四年(1381年)开始营建,次年葬入马皇后。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名“孝陵”。洪武十六年(1383年)主体工程建成,朱元璋死后葬入。整个陵园建设持续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方告结束,前后历时32年。陵园位于南京市钟山(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素有“钟阜龙盘,石城虎踞”之说,是朱元璋自选“寿宅之地”。当初占地广大,北起钟山,南至孝陵卫,东起灵谷寺,西至城墙,陵垣周长达45里。孝陵建筑颇具特色,陵垣内遍植松柏十万株,放养驯鹿数千头。其总体布局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孝陵引导部分,即随山就势弯曲成“S”形的神道,从下马坊起,包括神烈山碑、大金门、红门和西红门(此两门已毁)、西方城(即“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到石刻为止。石刻由十二对石兽、一对石柱、四对石人和一座棂星门组成。随着山峦的起伏排列成一条长约800米的神道石刻,均为整块石料雕凿而成,线条粗犷,生动奔放,是明皇陵寝石刻中最成功之作。第二部分是陵的主体建筑,从石桥起,包括正门、碑亭、享殿、大石桥、方城、宝城。原中门和门内左右有廊庑30间,门内外有御厨,左有宰牲亭,右有具服殿(都已毁坏)。享殿仅存须弥座台基和清同治时建的一座殿堂。方城是宝城前面的一座建筑,它是用条石砌成的坚固建筑物,就是地下宫城象征性的城门,中央有隧道,自下而上54级台阶,方城的上部建有明楼,楼顶早已坍毁,现仅存大门四壁,还可以看出当年的气势。宝城又叫“宝顶”,为一约400米直径的圆形土丘,上植松柏,下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墓穴。
明孝陵的神道、祭享区和内宫区三殿式的布置方式成为北京十三陵的样板。只是十三陵的神道合而为一,由十三座皇帝陵共用,但每陵分设另两区则与明孝陵大同小异,所以明孝陵开创了明清500年间皇家陵寝形制的先河。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南麓三面环山的小盆地内。北为天寿山龙脉,东莽山、西虎峪分列两侧,群山耸立,南面长龙山与卧虎山相峙而立,中部明堂广大,一带平原,并有曲水环抱,山清水秀,是一块地地道道的风水胜境。陵区从永乐七年(1409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前后营建230多年。整个陵区南北约9公里,东西约6公里,占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结合自然地形,形成一个环抱内收的完整环境,其布局与明北京城布局非常相似。十三陵面向主体陵寝———长陵,形成十分强烈的中轴线,其他十二陵呈弧形排列。东北为景陵、永陵、德陵;西北为献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庆陵;西南为昭陵、定陵、思陵。彼此相距四五百米至千米不等,组成一个巨大的陵园。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被利用起来,作为纪念已逝的皇帝。建筑具有宏伟壮观的唐宋代特色,承袭明孝陵的格局,陵域外围是12公里城堞坚厚的陵垣,内部各陵与大环境密切融合,各居一山之下,中有神路沟通,形成主次分明的气势宏大的整体,既讲统一协调,又追求各陵自成一体。这样集中的陵墓群,是史无前例的。陵区统一入口处是一座5门6柱通阔28.6米、高14米大型汉白玉石牌坊,然后进入共用的神道,经大红门、碑亭、石像(共18对——马、狮、骆驼、象、文臣、武将等),至龙凤门共长2.6公里,由龙凤门至十三陵的中心即长陵有4公里。十三座陵是逐渐建成的,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有异外,其建筑布局、规制等基本一样,均呈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建筑自石桥起,依次是陵门、碑亭、棂恩门、棂恩殿、明楼和宝城。
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是十三陵的主陵,是十三陵的典型代表,占有显著的地位。长陵营建了18年,是十三陵建筑体系中最大的一座,在十三陵中保存较为完整。它以宏伟的地面建筑著称,建筑体系非常完备,地面建筑基本仿照并超过南京太祖的朱元璋的明孝陵,建筑风格凝重而深沉,雄伟肃穆,气度非凡。长陵有三个院落,第二进院中的棂恩殿是十三陵所有建筑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我国唯一一座本色楠木巨殿,几乎可与故宫太和殿相媲美,长66.75米,比太和殿长3米,进深29.3米,三层石阶台基高3米,面积达1956平方米。殿内32根金丝楠木明柱,中间最大的4根直径达1.17米,高14.3米。用料之精,构筑之巧,举世无双。其宝宫直径达300米,为明十三陵之冠。
规模中等的永陵虽不及长陵,但构造精美细致,三进院落的享殿七间,两庑配殿各九间;明楼保存较为完整,在十三陵中称冠;墙垛用花斑石玉砌筑,斗拱、飞檐、檐椽、额坊都为石刻。昭陵也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平面布局严谨,施工精细,依山势建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地面建筑最为完整。定陵地下墓室建筑,修在地下27米深处,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采用全石拱结构,自建成迄今500多年,无一石块沉陷塌落,周围排水良好,地宫内无积水,足以证明建筑与施工技艺之高超。十三座陵中最小、最简陋的是思陵,崇祯帝死后,起义军将其同周后和田妃简单埋葬,清顺治时在十三陵替他修建了碑亭、享殿和配殿。
陵墓作为皇帝死后的宫殿,地宫内随葬品极其丰富多彩,弥足珍贵。仅以定陵在1956年的发掘中,出土文物就有3000件,有金银器皿、玉器、瓷器、纺织品等。其中万历帝朱翊钧的金冠和皇后的凤冠极为精致与绝妙。金冠用金丝编织而成,重一斤三两三钱,其顶盘上有一对金龙戏珠,凤冠有两顶,都是金丝缠制的龙凤,冠上有100多块宝石和5000多颗珍珠,此外还有百子衣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明代手工艺的高超技艺。其他尚未发掘的地宫,相信也还会是珍宝繁多、文物荟萃。
新中国成立后,明孝陵和十三陵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继对长陵、献陵、景陵、永陵、昭陵等陵墓建筑进行了整修,陵寝四周浓郁的林木和院内精心培植的花卉,把陵园装点得分外漂亮。1956年考古发掘了定陵宝宫,建成定陵博物馆,于1959年9月26日同长陵等正式对外开放。1981年为了集中统一领导,成立了十三陵特区办公室。1982年11月8日,国务院又将十三陵审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十三陵被列为世界之最。清乾隆年间,昭陵(穆宗朱载垕)有过拆大改小的修缮,原有建筑已残损不整。1985年特区办依明代遗存地基,按照明代建筑风格进行了全面复原性的修建,并于1990年9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近年来,特区办以自筹资金为主,国家投资为辅,对残损陵寝进行抢救性修旧如旧工程。德陵(熹宗朱由校)始建于1627年9月,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曾进行过一次修建,历经200余年风雨侵蚀,已变得残破不堪。2002年3月起,斥资3800万元,分两期工程修复。一期为方城、明楼、哑叭院、宝城墙和排水系统;二期为石桥、三座门、殿宇台基和陵墙。现已完成,暂不对外开放。此外,拟从2003年至2008年,用六年的时间,将再投巨资,对景、裕、茂、泰、康、永等残损严重的陵寝进行复原性抢修。
特区办注重对陵区的环境治理。现已建成日处理能力达700吨,应用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的定陵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六道工序处理后,排入河道,可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它既改变了陵区内的水环境,也改变了陵外周边的水环境。
为了保护十三陵这一人类之宝,避免超载运转所造成的人为破坏,经主管部门审批,今年又实施了门票价格调控办法,分淡旺两季,适当提高门票价格。
明孝陵和十三陵,本应在2000年11月份,在澳大利亚凯悬斯举行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审议通过的《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项目一并列入“名录”。但是由于十三陵陵区周边环境零乱,商业网点过多,陵区周边非自然景观及民居所占面积过大,明显与陵寝区域整体氛围不甚协调等原因而被推迟。本想在2002年力争列入,但又赶上世界遗产委员会更改审定程序,故明孝陵和十三陵的“申报”一再拖延。为此,十三陵特区办在进行了多年的加固和保护的基础上,申报遗产前投入1.7亿元,本着保护工作要基本符合真实性和完整性方面的要求,坚决地执行“在世界遗产地必须设立保护范围和缓冲区的决定”。在2002年8月中旬圆满地完成了下述9项工作:①拆除陵区内石碑坊至十三陵公路中心线两侧30米以内所有建筑物;②拆除十三陵多陵寝周围50米内的民房及其他建筑物(①②两项合计拆迁面积达8万平方米);③十三陵公路两侧统一安装总长度3万米的铁制围栏;④拆除一切违章和不规范的广告牌68块,将25块广告牌按国际标准统一规格进行更改颜色;⑤新修筑万娘坟至思陵的公路3340米;⑥拆除已开放的陵园神路等景区内的商业摊亭等42处,计4000平方米;⑦定陵广场地面改铺设青砖及汉白玉石礓磋;⑧新建十三陵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将露天外卖和不规范的摊点全部移入中心内经营;⑨大力绿化、美化陵区环境。
2001年12月30日迎来了世界遗产中心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的第一阶段的评估、考察;2002年2月1日经世界遗产中心的评定审议,同意将明孝陵、十三陵申报立项;2002年8月底,世界遗产中心的专家又进行第二阶段的评估考察;2003年明孝陵和十三陵,终于迈进了世界遗产门槛。
1955年10月由吴晗、郭沫若、范文澜、邓拓、沈雁冰等人联名上书国务院,建议发掘明陵墓。批准后,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由29岁的赵其昌任发掘队长,郑振铎指导工作,1956年5月开始先试掘定陵。从定陵宝城内侧开了宽3.5米、长20米的第一条探沟。3个月后,发现了隧道的一端。这是由两道大墙夹着的露天大道,梓宫过后又用黄土回填。在明楼西面又开了宽10米、长30米的第二条探沟。1956年9月3日,当挖到7.5米深时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字样。对此碑的看法意见不一,但根据石碑所指,在1957年5月于隧道尽头,发现了一堵大墙,当是金刚墙。墙上有凹痕,显然是门的痕迹。拆开缺口,顺绳下去,除地面上散落的料珠及铺地的木料外,无他物,此处肯定不是地宫。发掘者称其为隧道券。隧道券为砖顶拱券,一端有两扇大石门,九排门钉,兽首衔环,洁白光润,里面顶着“自来石”。工人仅用铁丝和木条,不到5分钟就巧妙地把沉睡了337年的地宫打开了。
通过发掘定陵,证明定陵地宫中没有传说的伤人机关。定陵地宫中,没有传说中的把营建皇陵者埋在墓穴中的事情。明十三陵中,只有长、献、景三陵墓有人殉葬,殉葬者不入地宫而入“井”。陵区之东西二井葬朱棣妃16人,朱高炽妃5人、朱瞻基妃10人。其他陵墓虽然也有殉葬者,但为掩人耳目,而不载入史册。
目前只试掘了定陵。定陵的发掘报告,经过33年后,于1989年才整理出来。当时联名报告者均已作古,发掘负责人只剩队长赵其昌一人健在,且已退休。
北京十三陵埋葬了明朝十六个皇帝中的十三个,{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明孝陵在南京。建文皇帝朱允汶被叔叔靖难之乱废掉,不知所终。还有明代宗,被明英宗复辟,死后不以皇帝安葬}最早的是永乐皇帝的长陵,最晚的是明末代皇帝崇祯的思陵。泛称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从1409年营建长陵到清顺至初年营建思陵,长达200多年间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这十三陵就是明朝的十三个皇帝陵墓。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代皇帝及皇后之陵墓的简称。包括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共13处,统称十三陵。
举世闻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封建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境内的燕山山麓 。据京城约五十公里,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有人要问,明朝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明末清出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①;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见图 )。这种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如英国著名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他评价十三陵是“最大的杰作”。他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 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他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从而高度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十三陵从建成到现在已有四、五百年了,是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而且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 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十三陵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与陵区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一处风景优美文化内涵深刻的旅游胜地。
那个不就是玳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