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有蛮夷之地之称?
中华大地广袤无垠,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发源是多中心的,发展是多层次的。几千年来,远古民族的交往关系极其错综复杂,要准确地寻找某一民族(种族)的发展源头,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尤其象台湾这样长期孤悬海外,缺乏史籍记载的区域,更是如此。
我国南方地区(包括沿海岛屿)由于山林阻绝、河海限隔,种族的发展和繁衍受到自然制约,因而产生部族群体之间的差异,形成各自的经济文化特征。上古时代,中原人民统称南方人为蛮或闽。先秦的许多典籍中,不乏对南蛮族的记述。如《尚书族獒》曰:“唯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国语》引孔子之言称:“昔武王克商,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厥职。”学者一般认为,“九夷”主要指东方各部族夷人,而蛮则指东南方和南方的土著居民。《大戴记千乘》曰:“南辟之民曰蛮。”《说文》云:“南方蛮、闽,从虫。”《史记吴太伯世家》索隐曰:“蛮者闽也,南夷之名。”
先秦时期,蛮、闽族属甚多,故上述引文有“八蛮”、“百蛮”之称。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历史(神话)地理书《山海经》,载有东南沿海许多蛮族,如三苗国、鹳头国、贯胸国、交胫国、不死民、焦侥国、雕题国、枭阳国等。这诸多国名、族名,有的表明是古老族种的遗传(如三苗国、鹳头国),有的反映其生理特征(如贯胸、交胫、不死、焦侥、枭阳等),有的体现其文化特征(雕题)。《逸周书》的“王会”篇,也载有南方黑齿、白民(这些反映人体特征)、东越(即闽)、瓯人、且区、共人、海阳(这些反映地理特征);“伊尹朝献”篇也载有伊虑、沤深、十蛮、越沤、瓯、邓、百濮等国,这里记述的是南方蛮人的另一部分族属。《管子小匡》篇叙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历史功绩时,称其势力“南至吴、越、巴、牂牁、、不庾、雕题、黑齿、荆之国”。这些南蛮国(族)名,尚只是列举载籍中的一部分,仅此可见南蛮族属之繁多。
各种史籍记载看,我国古代南方种族有蛮、夷、越、濮等,这些自远古以来就生活于南方的先民们,依其生活的区域和经历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此,我们不仅可以根据族称区别种族,而且可以从中探寻种族渊源与发展、迁移情况。
在迈进文明门槛以后,我国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突飞猛进。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奴隶制文明的全面繁荣,于是出现了夏、商、周三代文明鼎盛的局面。相比之下,南方各族(南蛮各支族)的发展就显得滞缓而落后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和社会政治因素制约所致,但也不能忽视这些地区多数地理条件差(有高山密林和江河湖海阻隔)、矿产资源少(如福建缺少铜,锡、铁矿)或开发利用晚的因素。中原地区先进、发达的文明、对周边民族甚至域外民族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强大的影响力。三代时中原王朝歧视周边蛮、夷、戎、狄民(种)族的鄙野朴拙,对他们或则实行羁縻政策,或则推行朝贡制度。所以,古籍中常见这样的记载:越裳氏献白雉、越人献舟船、岛夷贡织贝桔柚、东鳀岁时献见,等等。《逸周书王会》篇详细记载四方入贡的国族及其贡品,其中单是南方蛮人就有:东越海蛤、欧人蝉蛇、于越鱼纳、姑妹(蔑)珍、具区文蜃、共人玄贝、海阳大蟹、自深桂、会稽以,等等。同书《伊尹朝献》篇载,东方(东南方)之国族有符娄、仇洲、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等,所献之物有坚甲、利剑等。另载南方国族还有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等,所献之物除珍禽异兽外,还有珠玑、玳瑁、象齿等。此中所列国族,应包括南海、东南海岛(含台湾)以及越南地区在内。同书《职方》与《周礼职方氏》均载称,邦国都鄙之外的南方部族有四夷、八蛮、七闽等,可见其族类之多。
南方蛮族在远古时代,也曾同华夏民族一样,有过辉煌的发展历史。他们的落后,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后,由于自然条件的艰苦,制约了他们向文明社会迅速发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