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校园歌曲出现在哪国?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校園民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校園民歌是台灣的一種音樂風格。特色是結他、鋼琴伴唱。

「校園民歌」運動起源於1970年代台灣大學校園,於1990年代完全結束。此運動初期以貼近「民眾」生活以及思考「民族」(包括台澎金馬與中國的人群)意識自詡為「『民』歌」。但是後來受到人質疑其既非台灣『民』歌,也不是中國『民』歌,因而應稱為「校園民歌」。

發展歷史

在1970年代之前,台灣年青人喜愛的音樂主流為西洋音樂,聆聽和演唱以國語(北京話、北平官話、「普通話」)作詞的歌曲,被認為跟不上流行。

1972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活動,觸發了年青人面對自我文化,開始萌發「用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歌曲」的想法,並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號。

1970年代,今是有限公司與歌林股份有限公司音樂出版部合作製播《金曲獎》節目,由中國電視公司播出,主旨是鼓勵優良歌曲創作;1972年至1976年,天鼎傳播公司製播歌詞歌曲創作比賽節目《大學城》,由台灣電視公司播出;這兩個節目帶動了台灣的校園民歌風潮。

1975年,楊弦和胡德夫在臺北中山堂演唱以余光中的〈鄉愁四韻〉等現代詩譜曲的作品,被視為是台灣現代民歌發展的開始。當時著名的民歌手尚有王海玲、王夢麟、蘇來、胡德夫、楊祖珺等人。王海玲以民歌手身份在各大學校園演唱並灌錄唱片時,僅是一個北一女的高中生。

龍的傳人是台灣校園民歌的代表性作品,作者為侯德建,首唱者為李建復。此曲是在1978年美國宣佈將於次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正常化的背景所寫下。這首歌的唱片尚未上市時,就在青年們間傳唱不已,後來也成為六四天安門事件的歌曲之一。歌手王力宏和「糯米糰」樂團也曾改編這首歌曲和歌詞。

除了校園演唱之外,廣播人陶曉清也是台灣民歌發展的重要推手。她開放自己的節目,讓年青的音樂創作者有一個發表的平臺。1977年,陶女士邀請楊弦、吳楚楚、韓正皓、胡德夫四位民歌手灌錄了唱片《我們的歌》,大大帶動了校園民歌風潮。之後,新格唱片公司推出金韻獎,海山唱片公司創辦民謠風;這兩項民歌創作比賽,將民歌帶入了商業化。這些在民歌獎項中脫穎而出的創作者,為以後的台灣唱片市場打下基礎。

参考资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0%A1%E5%9C%92%E6%B0%91%E6%AD%8C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