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叫“买单”还是叫“埋单”?这个词汇是怎么来的?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当然是“买单”

厉国轩

埋单≠买单

罗炽勋

珠江三角洲一带的茶楼、食肆都有“先食后付”的传统习惯。顾客用完餐后,招呼伙计:“埋单!”这个“埋单”原来是“执埋”和“开单”的缩略语。

过去的茶楼、食肆,往往根据餐具的大小或外形来规定食品的价格,伙计一看碗碟就知道所盛食品的价钱。伙计“执埋”了(分类清点)餐具,通过心算就能很快“开单”(把消费总额写在小单据上),让顾客到柜台交款。

“执埋”“开单”合称为“埋单”后,“埋单”就笼统地指“结账付款”了,并引申出“承担责任”的意思,如:“劣质产品,由谁埋单?”

至于“买单”在广州方言中则是“交钱取提货单”。上世纪70年代前后,为免入境人士随身携带粮、油、彩电、洗衣机等的不便,港澳和国外一些商号开办了交钱拿提货单,在境内指定地点提货的服务,如“香港买单,广州提货”等。而到了上世纪末,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则出现了像“深圳买单,香港提货”之类的服务。

可见,“埋单”和“买单”是两个不同的词语两者不应混淆。

演化的轨迹

王莉陈明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网络时代的到来,汉语普通话包含的文化信息越来越丰富,大量新词新语的出现反映了这种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在全国“先行一步”,粤方言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日益频繁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在普通话中频繁出现。比如“生猛”“搞掂”“无厘头”等,当然还有“埋单”。

普通话吸收方言词语奉行的是“拿来主义”。如果“望文”能“生义”则不妨完整引用,如“生猛”;如果感到不太舒服又有改造的余地,则大胆地改造,如“搞掂”进入普通话后常被写作“搞定”,因为用“掂”表示“妥善”是粤方言的用法,普通话则以“定”表示“确定”;如果理解困难又难以改造,对不起,只好委屈一下,暂时不吸收了,像“无厘头”虽然随周星驰的电影也火过一阵,但受欢迎程度绝比不上“生猛”“搞定”之类,《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新词新义”部分收了“生猛”“搞定”未收“无厘头”就是证明。

与“搞掂”在普通话中多被写成“搞定”类似,“埋单”进入普通话后多写作“买单”。比如:

人们开始厌倦许多免费的信息大餐,开始为自己急需的知识和能力在网上“买单”。(《北京晚报》2002.1.6)

风流债后,“绑架”自己,亲哥逼妹为其风流债买单。(《天府早报》2003.7.19)

不仅如此,普通话中的“买单”很快就和粤语中的“埋单”一样,引申出了“承担责任”的意思。如:

谁为人身意外买单?(《西部商报》2002.7.24)

医生乱开处方,自己买单。(《南国都市报》2003.11.27)

这种“改头换面”其实很好理解。从全国范围看,清楚“埋”在粤语中的丰富含义的人只是一小部分。若不是对粤语有一定的研究,又有谁能探根溯源,说明“埋单”原本是“执埋”与“开单”的缩略语呢?

而“买”则不同,所有说汉语的人都熟悉,“买单”一目了然就是“结账”。吃完饭不叫“结账”,而叫一声:“小姐,买单!”既可显示自己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又能避免小姐听不懂的尴尬。“买单”既有异域色彩,又便于理解,自然很快就“深入人心”了。

从“埋单”到“买单”,生动地说明了汉语各方言的相互影响与交融,说明了普通话对方言词语的吸收与创新。

“买单”“埋单”皆相宜

曹国军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收了这两个词。在“埋单”词条下说:“〈方〉在饭馆用餐后结账付款,现也用于其他娱乐性消费。原为粤语,传入北方话地区后也说买单。”而“买单”则有两个,“买单”1意思为:“金融市场作为买进凭证的单据。”而“买单”2的解释为:见埋单。因此,可以说“埋单”与“买单”是一对异形词。可能是从词源的角度考虑,《现汉》把“埋单”作为正条,把“买单”列为副条。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既收“埋单”又收“买单”。“埋单”的义项有二:(一)在饭馆用餐后结账付款,泛指付钱;(二)比喻承担责任。而“买单”也有两个义项:(一)同“埋单(一)”;(二)指金融市场买进的凭证、单据。这里以“埋单”为正条,和《现汉》一样,而义项则比《现汉》多一个,更全面;但说“买单(一)”同“埋单(一)”,不够准确,“买单(一)”应是包含了“埋单”的两个义项的。

还有一些辞书也已经肯定了“买单”和“埋单”。钱乃荣主编《酷语2000》(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收“买单”一词,解释是:“结账、付款”,也写作“埋单”,源自粤语。《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收“买单”,解释是:(粤语)指“付账”,也作“埋单”。《现代汉语大词典》(2000年版)则同时收录了“埋单”和“买单”,释“埋单”为“结账、会账”,“也作买单”,释“买单”则是“埋单”,意思完全一样。

由此可见,“埋单”和“买单”可并行不悖,不必分出高下来。

买“买单”的账

王国锋

“埋单”与“买单”既然为异形词,就迟早有规范的一天,那该选谁呢?商务印书馆的《新华新词语词典》委婉地表了个态:作为粤方言词,原写作“埋单”,进入普通话,则写为“买单”。接受这个态度的人不少,从现在两者的使用次数看,“买单”明显高于“埋单”。在“百度”上搜索,可找到“买单”的相关网页约550000处,而“埋单”的则是160000处。

用“买单”已是大势所趋,也是势所必然,因为“买单”好懂。说得理论一点,就是它符合中国人使用文字“望文生义”的习惯,体现了汉语思维“具象性”特点(参见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知识出版社);说得实际一点,它为方言词怎样获得进入普通话的准入证又作了一次示范。汉语中类似的情况不少,如方言词“笔山”“骨董”“瞥扭”,进入普通话分别写成“瘪三”“古董”“别扭”。合理的改动,遵循的是词汇规范化“必要性、普遍性、明确性”的原则。

也许有人会说:只有“埋单”才能保留其口语色彩和地方特色。对此,请大家不妨去读读周质平先生的《台湾语文发展的歧路》(《读书》2004.2)。周先生认为:用汉字写方言,口语色彩是保留了,但当这口语只有某一有限地区的人才能了解的时候,它也就成了“死文字”;方言汉字化的代价,是孤立自己,是自绝于多数。这从反面说明,方言词汇如果不以大众能接受的形式汇入普通话语海之中,命运是凶多吉少。

有趣的是,如今“买单”已经打入“埋单”的“老家”——广州,看来也不是所有的广东人都拒绝“买单”的。试看两例:

《为背景音乐买单广州尚无企业付费》(《广州日报》2004.7.6)

《水货名车售后服务无人买单问题多多》(《广州日报》2004.8.29)

总之,吸收“埋单”却改写为“买单”,套用流行的说法就是:普通话吸收方言词,但不机械、盲目地引进。

该“埋单”时莫“买单”

孙仲

在普通话里,“埋单”和“买单”都是新词,《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都未收录。在两者产生时间还不算长的情况下,只要不致造成误解,让其通用,未尝不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认识上的趋同,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个“优胜者”。但要选择的话,我认为在餐馆吃完饭“结账”,说成“埋单”更确切。

筛选异形词,通用性是一方面,理据性也是重要的一方面。从语源上看,很清楚,“埋单”是原形,而“买单”是变形。“埋单”的理据性在粤语中是非常清楚的,而“买单”不要说在粤语中不存在,就是在普通话中,“拿钱买账单”也是没道理的说法。

刚走出粤语圈,“埋单”确实不容易理解,于是,“买单”出现了。作为一种权宜之计,“买单”只是“埋单”的先导与桥梁。随着南北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粤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人们一旦明白了“买单”的源头是“埋单”,了解了“埋单”的真正内涵,就会很自然地放弃“买单”而选择“埋单”。

其实,近几年,“埋单”在非粤语区的使用,是有越来越普遍的趋势的。让我们看看下面的统计:《人民日报》1995年1月1日到1999年12月31日,出现“埋单”2次,“买单”14次;2000年1月1日到2004年4月1日,出现“埋单”27次,“买单”48次。虽然“买单”的总数仍居上风,但2000年之后,“买单”的出现次数不过才翻了不到3.5倍,而“埋单”的出现次数翻了13.5倍!

此外,从系统性上看,“买单”还是一个专用术语,指金融市场作为买进凭证的单据,与之对应的是“卖单”,是指金融市场作为卖出凭证的单据。既然“买单”和“卖单”已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有其特殊的语义,为什么还不让“买单”和“埋单”划清界限、各司基职呢?而分工的结果,自然是让“埋单”“结账”,而让“买单”成为“单据”了。

可见,无论是从理据性、通用性,还是系统性上说,“埋单”都有理由超过“买单”成为首选。或许,也正是从多方面通盘考虑之后,《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词典才会作出以“埋单”为正条的选择吧。

编者附言

此次“会诊”,参与者多过平常,其中来自粤语区的比以往多得多,正是他们,说清了“埋单”的来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讨论,基本上可得出一个结论:来自粤语的“埋单”和经过变化的“买单”是一对异形词。“买单”的出现,满足了交际的需要,从“埋单”到“买单”的过程,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在运用中,是“买单”的流行让更多人认识了“埋单”;而有了“埋单”的存在,才让人能更准确地理解“买单”。

要在两者中选出一个正条,并不容易,但编者必须表态。可以肯定,“埋单”是源,“买单”是流,目前“买单”的流行,还不足以动摇“埋单”存在的基础。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埋单”,“埋单”有可能会取“买单”而代之;但也可能“买单”人气日长,形成一峰独秀。总之,谁胜谁负,尚难逆料。在这种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本刊认为首先要尊重方言区的选择。这个词语既然是以方言的身份进入普通话领域,那么,方言区怎么写,我们也应怎么写,否则,势必会导致混乱。如果有朝一日方言区也接受了“买单”,那我们自然也会改变立场。

(选自《咬文嚼字》2004年11期)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