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儒和
《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期,是秦相吕不韦招集其门下宾客所著,《史记吕不韦列传》 记载:“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士,如荀卿 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史记秦始皇本纪》也说:“吕不 韦为相,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其书系统庞大,内容繁杂,是一部综合百家之言, 博采众家之长的书籍,班固将其归入杂家,指出其特征是“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 , 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1]从《吕氏春秋》一书的内容来看 ,主要采取的是儒家 、法家、兵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农家的部分学说,加以综合而取其所长,形成它的一套完整的政治主张,以“准备用来作为完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并作为新建立的统一王朝的施政纲要的”[2]。全书分八览、六论、十二纪三个部分。其中有关军事理论部分集中在十二 纪中的孟秋、仲秋、季秋纪中。十二纪中的首篇和《礼记月令》篇相同,“它是战国晚期 阴阳五行家为即将出现的统一王朝制定的行政月历。它按照天人感应学说,主张统治者必须 按照每个月自然界的变化,从人事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对生产的管理和政治、军事、宗教上的活动。”[3]其中秋季是专门讲军事的。秋季是万物萧瑟的季节,有肃杀之气,所以 《吕氏春秋》“十二纪”于秋季主张“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杰俊,专任有功,以 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巡彼远方。”
以下,我们主要根据十二纪中的秋季诸篇即《荡兵》《振乱》《禁塞》《怀宠》《论威》《简选》《决胜》《爱士》《顺民》《知士》来分析探讨《吕氏春秋》一书中的军事思想。
一、“义兵”思想
“义兵”也即正义之兵、正义之师。其中“义”的概念主要是汲取儒家思想中的“仁义”而 来,另外也吸取了墨家的一些“义兵”思想。
鼓吹“义兵”,主张由“义兵”来统一天下,是《吕氏春秋》“十二纪”秋季诸篇反复论述 的主题。虽然作者是站在秦国统治者的立场上为秦的攻伐战争张目,但其反映的战争观念是 进步的,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愿望的。
战国以来,长期的兼并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所到之处,人民流离失所 ,暴骨草莽;田园荒芜,无以为生。《吕氏春秋》的作者说:“当今之世,浊甚矣,黔首之 苦不可以加矣,天子即绝,贤者废伏,世主恣行,与民相离,黔首无所告诉”[4]。战争给 社会造成的损失和破坏更是惊人,著名策士苏秦说一场战争的损失“十年之田不偿矣”[5]。 另外,长期的分裂兼并战争给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严重的影响。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使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商业和交通事业的发 展,使各个地区在经济上的联系和互相依赖性进一步加强。但在分裂割据的形势下,诸侯各自为政、以邻为敌。凡事总是以本国利益为重而不惜以邻为壑,如对于水利的管理就往往是 “壅防百川,各以为利”。对于商业,各国也都各自在边境设立卡,征收苛税,严重阻碍了 商品流通。所以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统一,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中饱受战争蹂躏的广大人民群众也迫切要求统一。统一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方向,历史发展的主流。
但统一只能由当时社会政治比较进步的国家来完成。战国晚期的秦同山东六国相比,政治最 清明、经济最发达、军事力量最强大,所以由秦来完成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为了促进统一事业早日完成,《吕氏春秋》的作者也即在秦活动的兵家学派大力鼓吹“义兵”学说,以为 秦统一战争的实践提供思想理论指导。事实上,秦从吕不韦当政以来,一直在实践着《吕氏春秋》的“义兵”思想。据杨宽先生《战国史》的考证,战国晚期以后,秦在进行兼并战争 中不再以大量杀戮士兵及人民群众的生命为目的,这同昭襄王时期秦每战动辄斩首数十万是有明显区别的。[6]
战国初期以来,有两种互相对立的战争观念最为鲜明,一种是“偃兵止武论”,一种是以兵 攻 兵的“义兵”学说。两个有名的主张“偃兵”学说的士人,一个是公孙龙,一个是惠施。《吕 氏春秋审应》篇云:赵惠王谓公孙龙曰,“寡人事偃兵十余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 ,公孙龙对曰,“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应言》亦云,“公孙龙说燕昭王以偃兵 ”。《韩非子内储说》上云,“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 兵”。另外,以老子、孟子、墨子等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也主张停止战争,如老子反对大国兼 并小 国的战争,他说:“取天下者常以无事(指无为),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7]他主张 以无为来争取天下的归向。孟子主张通过实行“王道”和“仁政”来完成统一,反对兼并战 争,他说,“善战者服上刑”[8]。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9],平心而论,战国诸子从战争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生活带来灾难这一点来立论反对兼并战争,主张以“王道”“ 仁政”来统一天下是有其进步意义的,但他们脱离当时社会的实际尤其是提倡偃兵学说,看不到分裂割剧形势下战争产生的根源和必然性,一味地侈谈停止战争就是一些迂腐之见了,因而他们的学说一般也不为当世统治者所采用,这也正是《吕氏春秋》的作者所说的 ,其游说虽然有力,言谈虽然雄辩,引用的文献虽然广博,然“尤不见听” [10]。相反 ,当世的一些法家和兵家正是看到了当时历史的现实和趋势,即周天子王权失坠,天下乱而无统。诸侯之间出于对土地、人民、财产和权力的强烈欲望,相互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战争, 这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并且越来越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在这样一个严酷的现实面前,诸子的非战言论显得十分苍白,也根本无力拯救社会。相比之下,法家、兵家之说由于顺 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也为当世统治者所采用。《吕氏春秋》的作者正是在继承前代兵家进步战争观念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义兵”思想,认为只有正义之师才能结束分裂割剧 局面,使社会重新回到统而有序的正常轨道。
在《荡兵》篇里,作者首先以社会进化论的观点指出战争是由来已久的事情,曰“古圣王有 义兵而无偃兵,兵之所由来者上矣,与始有民俱”。又曰,“兵所自来者久矣 ,黄炎故用 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废胜者用事。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长 者则不足 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 之立也,出于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有义兵而无偃兵。” 作者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社会进化过程中存在的内在矛盾与斗争关系出发,认为在人类以往的历史上,战争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它的发生发展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的。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具有历史唯物论成分的进步观点。但作者把战争视为与生俱来的事物就不足可取了,也明显带有历史的局限性。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 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的斗争形式。”[11]所以战争不是从来就有 的,也不是永恒的,战争只是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生产资料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和国家形成以后,才出现阶级压迫和反压迫反侵略以及推进历史进步等各式各样的战争。理所当然,只有当生产 资料的私有制以及阶级和国家消亡以后人类之间的战争才会消亡,这时人类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