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对人体能发生作用吗?
所谓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我们发出某种信息,而我们又无意中接受了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这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它们。暗示既可产生积极作用,也能产生消极作用。
暗示的积极作用,表现为它可以治疗某些心理上的疾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前线战场上流行着一种因受炸弹爆炸的震惊而得的心理恐惧症——“弹症病”。严重者甚至四肢瘫痪。使英国当局头痛的是此病无药可治。这时,心理学家参加了战时诊疗,发现这是一种“心病”,于是对患者进行暗示心理疗法:用铅笔在下肢失去知觉的士兵膝盖以下若干寸的地方画了一个圈,然后以肯定的口气告诉患者,明天线圈以下部位一定恢复如常。第二天士兵这个部位果然恢复了知觉。这样日复一日地提高画圈的位置,直到士兵痊愈。这就是著名的“麦独孤暗示疗术”。现在在医学界已经广泛应用。
暗示还能发掘心理潜力。人的心理潜力是很大的,以记忆为例,如果一个人的记忆充分发挥,能记忆的内容相当于五亿册书的知识总量。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朗读同一首诗。第一组在朗读前,老师告诉他们这是著名诗人的诗(这本身是一种暗示);对另一组,老师不告诉他们诗是谁写的。朗读后,便叫学生立刻默写,结果每一组的记忆率为56.6%,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1%。这充分说明了暗示的力量。
暗示也有消极作用。有一个人偶然被关进了冷藏间,开始他并未介意,也未感到寒冷,后来当他抬头看见“冷冻”二字时,顿时心理紧张起来,越想越怕,越想越冷,最后在惊慌之中死去。其实当时冷冻机并未开动,这是自我暗示起作用的可悲结果。医务人员不慎的语言和行为也会给病人造成消极暗示。一位年轻的妇女是个独生女,自幼娇生惯养,两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她悲痛欲绝,并发现自觉心跳。于是她去求医,医生要她把心放宽些,否则会急出“精神病”。她的工作单位附近正好有一所精神病院。当她每天上下班看到精神病院时就想到医生的话:“急出精神病来”,后来果然患上了精神病。这在医学上是常见的现象,称作“医源性疾病”。
掌握暗示规律,并充分利用它,这对发掘人们的心理潜力,保持尽量健康,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人类社会)
对敏感人群效果明显。特别敏感的有时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