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围棋谁发明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对于每一位围棋爱好者来说,吴清源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意义已经远远不是“传奇”可以包纳的了,而是一种近乎“神”的存在。

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是围棋迷,曾自称古今中外最佩服的,“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他为吴清源的另一本回忆录《天外有天》所撰的序言中提到:

“围棋是中国发明的,近数百年来盛于日本。但在两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与吴清源先生并肩。这不但由于他的天才,更由于他将这项以争胜负为唯一目标的艺术,提高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

原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则赞曰:“相传苏子瞻为韩文公庙立碑,彷徨思索,不能落笔,忽得‘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两句,乃一气呵成。此传神一联,稍改数字:‘匹夫而为异国师,一着而为天下法’,正足为吴清源先写照。”

对于不谙围棋的人来说,这种评价或许迹近“吹捧”,但只要是在围棋世界里略有一番浸润,便会深感此评不只不过,甚至还没有完全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崇敬——只有像“围棋之神”、“昭和棋圣”、“介乎人神之间”这样的赞语似乎才能与先生的风姿相当,尽管吴清源自己从未追求过这种种的荣耀。

然而,这位“一着而为天下法”的“围棋之神”,一生却颠沛流离、艰难曲折。身为吴清源师兄的桥本宇太郎曾分析道:“然而,有目共睹,与他那威震天下的棋士名声相比,吴先生的人生道路却是颠沛流离、艰难曲折的。形成这种复杂经历的原因,我想也许是吴先生并不满足于单纯弈棋的生活,他热忱地走过一条宗教信仰的修行之路。其实,吴先生是这样一种人,与他那文静的外表迥然不同,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一团永不熄灭的热情之火。更有趣的是,对吴先生在信仰中养成的清廉洁白的人品,无论是谁,都可能将他误认为禅房里修行多年的高僧!”

在这本最新的传记中,吴清源回顾了自己一生在“棋道”和宗教两条路径上的“求道之旅”,把自己起伏颠沛的一生写得很淡,重点在说棋论道,“其气度和从容确非常人能及”(王军序)。

在此之前,吴清源曾于70岁那年,也就是1984年出版了回忆录《以文会友》,著名文学理论家陈平原在《中的精神》序中仔细比较了两本回忆录的差异后写道:“仔细比勘《中的精神》和早年的《天外有天》,你会发现,除了增补部分,事情大体上还是那些事情,只是叙述的语调及心态变了,变得更加通达、恬淡、晓畅。早年的很多不愉快,渐渐远去,转而怀念起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师友……”

其实,这种心态的转变,除了对世事的通达之外,更多地还在于吴清源自己在“棋”与“道”上的感悟又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这两种境界的差异可以从前后两本回忆录中的两段话体现出来。

在《天外有天》中,吴清源在“镰仓十番棋”一章的结尾时写道:

“总之,围棋是两人共同创造的一种艺术。同时应当毫不含糊地指出,围棋完全是为了取胜才引起相互残杀。围棋是不折不扣的胜负世界,除了要求常胜不败之外别无他求。说到底,不获胜就无人承认它的巨大价值。”

而在《中的精神》里,吴先生在回忆录的最后一章中写道:

“围棋和易以及天文有着很深的关联。我从没有把围棋当成胜负去看待。当然,围棋是争胜负的竞技项目,但我觉得不能忘记围棋最开始是来自于阴阳思想的。

“阴阳思想的最高境界是阴和阳的中和,所以围棋的目标也应该是中和。只能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的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那就是中和的意思。每一手必须是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这就是‘六合之棋’。”

从《天外有天》时期的“文武双全”到《中的精神》阶段的“中和之道”,不能不说是吴清源在晚年所达到的另一思想境界。

吴清源的女弟子芮乃伟在本书的序中提到很喜欢作家阿城对吴清源人生修养的一段描述:

“小时候的教育如同一颗智慧的种子,深埋在吴老师的心灵的土壤里,经过这么多年的灌溉培育,那一粒种子已悄然地长成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

芮乃伟感叹道:“可惜在现在的中国棋界,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人了。”

不知为什么,芮乃伟的这段话突然让我想起川端康成在小说《名人》里的一段描述,川端小说里所描述的那场“名人退隐之战”也曾被吴清源多次提及,是在当时与他并称“双雄”的木谷实和最后位世袭本因坊秀哉名人之间举行的,被视为日本围棋界走出“世袭”时代的一件大事。

川端的小说里写道,当弈局进行到98手时,一位在旁观战的棋手走过来:

“这时,安永四段走进对局室,跪坐在门槛前,双手着地,诚心诚意地施了个礼。这是虔诚的礼拜。两位棋手没有察觉。名人和七段每次朝向这边,安永总恭恭敬敬地垂下头。简直是除了如此顶礼膜拜之外,别无他事了……”

短短的一段描述,却让人深深感受到一位棋士对于棋道的敬慕与虔诚。没有人能够知道,在吴清源曲折的一生中,他是凭着多么深刻的“慕道之心”,多么坚韧的“信道之行”,才最终达至今天的境界。这也是芮乃伟为什么会写道:

“跟吴老师学棋后才明白,即便是天才,也还是要靠后天的勤奋努力才能够获得如吴老师这样辉煌的成绩;或者说,除了棋上的绝世之才外,还有其它很多素质,如对围棋不带功利心的单纯的热爱、常年来静心踏踏实实做研究的习惯、对世俗功名的不动心以及对清贫简朴生活安之若素的人生态度等等,都是吴老师作为大天才的一部分。”

这是个有争议的史学问题!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围棋的故乡是中国。

我国最早关于围棋起源的传说是"尧舜以棋教子"的故事。

晋朝人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还提到,舜,觉得儿子商均不甚聪慧,也曾制作围棋教子。

《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朱,儿子行为不好,尧很难过,特地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

按照这种说法,制造围棋,是为了开发智慧,纯洁性情的。

不过也有另一种看法,认为"夏人乌曹作赌博围棋。"

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书中则说,围棋始于战国,是纵横家们的创造。他的根据是,围棋"有害诈争伪之道。"

这样一来,围棋又成了寻欢作乐,耍弄权术的工具了。

其实,这些说法都不过是推测而已,尧、舜之说只是编织的美妙传说。乌曹在《古史考》中被认为是造砖的先祖。在造围棋方面找不到更多的佐证。至于皮日休提出的围棋源于战国。更不足为信。早在春秋时,孔子就已经提到围棋了。

也是一种推测,在甘肃水昌县鸳鸯池出上的原始社会末期的陶罐,不少绘有黑色、红色甚至彩色的条纹图案,线条均匀。纵横交错,格子齐整,形状很象现在的围棋盘,但纵横线条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现在是十九道。考古学家讽称之为棋盘纹图案。

湖南省湘阴县挖掘出一座唐代古墓,随葬品里有围棋盘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纵横各十五道。

在内蒙发掘的一座辽代古墓里,挖出围棋方桌,高十厘米,边长四十厘米,桌上画有长宽各三十厘米的围棋盘。棋盘纵横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着。想必墓主生前好弈,舍不下一盘残局,带到九泉之下琢磨去了。

这些只是众多考古新发现中的几件古物,但足以说明几点:首先,不容置疑的是,围棋在原始社会时,已具雏形。纵横交错的棋盘图形已经基本形成。

其次,从出土棋盘的十、十三、十五……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线的发展过程看,围棋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某一天里突然创造出的奇迹,而是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变化过程,时间跨越数千年,集聚了无数围棋爱好者的智慧和经验,逐渐被改进,被丰富,最后形成今天这种规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围棋的创造者,是我国广大的劳动群众。

由于战事频繁,军事学知识渐渐积累起来。下围棋和军事上的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有几分相似。战争的需要势必加速围棋的发展。两汉时己有人把围棋当作兵法,《隋书经籍志》还有棋谱收入兵书。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