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萧何?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萧何,是汉朝初年丞相。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首。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

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萧何病危时,举荐曹参接替自己,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

参考资料:http://www.mingrenxiaoxiang.com.cn/html/mrdt/gd-gn/xiaohe.htm

姓名字号:萧何

生 卒 年: ?~公元前193年

出 生 地:沛县(今江苏沛县)

职 务:相国

特 长:用人

历史评价

辅佐刘邦开创汉朝400年江山,完成重新统一天下的大业,为西汉第一功臣。

一生成就

汉高祖刘邦年轻时常被乡里人认为是不守本分的人,他游手好闲,贪酒好色,又时常欠债不还,口出大话,甚至违犯法纪。可是,萧何却看出刘邦是个气宇不凡的豪杰,有意地和他结交。萧何总是想方设法维护刘邦,不让他吃官司。后来,刘邦当上了泗水亭长的小官,萧何又经常指点他,庇护他。后来,刘邦押送一批刑徒到骊山去服苦役,朋友们照例送点钱,帮他置办行装。大家都送300钱,惟独萧何送来了500钱。

沛县起兵之后,萧何成了刘邦军队的后勤主管,经常坐镇后方,坚守根据地,为前线的队伍供应粮草,补充兵力。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队伍进入咸阳,秦朝灭亡。刘邦军队进了咸阳之后,诸将领都急于抢掠金帛财宝,而萧何却直接进入秦朝的丞相御史府中,抢先把秦朝的律令、户籍等文书档案收集了起来,这对日后建立全国政权都是必不可少的。

公元前206年,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迅速攻占了关中。当时,关中几经兵燹,残破不堪。萧何又开始协助刘邦收拾残局,稳定关中。他一方面申明法令,设置县邑,推选三老,教化民众,重新建立统治秩序;另一方面开放秦朝的皇家园林苑囿,交给百姓耕种,还下令减免租税,恢复发展生产。在萧何的努力治理下,关中地区很快稳定下来,生产也迅速发展起来,和汉中一起,成了刘邦争夺天下的大后方。

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一役全军覆没,退回荥阳。多亏萧何迅速征发老弱以及不到服役年龄的少年,及时前来增援,刘邦才能够重整旗鼓,与项羽在荥阳、成皋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夺战。此后,在楚汉长达两年之久的相持中,刘邦几次败北,狼狈逃窜。每次都是萧何从关中征发士卒,运送粮草,才使汉军重新振作起来,逼使楚军始终不能越过荥阳一线,并最终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

西汉建立之后,萧何还为巩固汉朝的统治立过一件大功,那就是计诛韩信。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居功至伟,但是在汉朝建立之后,却成为刘邦的心腹大患。刘邦一直想找机会除掉他。公元前197年,刘邦亲自去征讨叛乱的陈豨,韩信称病,没有跟随刘邦出征,却暗地里和陈豨联络,想起兵谋反。吕后得到消息后,就找萧何商量。萧何为她献计,假称刘邦从前线派回使节,报告胜利的消息,让群臣都进宫朝贺,好借机杀掉韩信。吕后依计而行,萧何生怕韩信又称病不来致贺,就亲自去找他说:“你虽然有病,可是这样的大事,你就是强打精神,也应该去祝贺。”韩信听了萧何的话,就进宫去了,结果被吕后命武士斩于长乐宫,韩信三族也被夷灭。

生活速写

公元前206年的一天深夜,汉王刘邦国都南郑的军营。一名军士偷偷溜出营地,看看四下无人,翻身跨上战马,飞驰而去。过了不一会儿,又有一骑战马,风驰电掣般尾追而去。两匹战马一前一后,跑出几百里去,一直到了寒溪边上。这时正值暴雨过后,寒溪河水暴涨,无法涉水而过,河边又找不到船只。前面的马匹只得停了下来,后面的人终于追了上来。两人一番长谈之后,逃跑的军士终于被说服,两人一起踏上了返回南郑的道路。那个逃跑的军士就是后来威震天下的名将韩信,去追他的这人就是西汉开国第一功臣萧何。而这个故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中,韩信是最关键的人物,刘项的存亡几乎系于韩信一身。留住了韩信,简直可以说是留住了一半的江山。唐人有诗曰:“不是寒溪一夜涨,那得刘朝四百年。”似乎留住韩信的功劳应该归给陡涨的寒溪水,可是实际上,留住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首功的,正是慧眼识英雄的萧何。

公元前193年,萧何去世。他病危之时,汉惠帝亲自前来探望,问他:“相国百年之后,有谁可以替代?”萧何答道:“陛下是了解臣下的。”惠帝明白,就问:“曹参如何?”萧何欣慰地说:“陛下要是选他,臣就死而无憾了。”曹参本是萧何在沛县一起共事起兵的老朋友,后来两人产生矛盾,互不往来。可是萧何却能不计前嫌,推荐曹参接替自己的相国之职,其心胸气量之宽广,令人叹服。曹参继任之后,完全遵照萧何在任时的部署,一仍其旧,不做更改。惠帝责怪他,他却说:“陛下比不上高皇帝,我也赶不上萧何,他们开创天下,法令已明,我们只要遵循照办,不就行了吗?”于是,百姓编了歌谣来称赞萧何、曹参,说:“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传世佳句

“功冠群臣,声施后世。”

——司马迁《史记》评价萧何

名人年谱

公元前202年,刘邦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侯。

公元前197年,计诛韩信。

公元前196年,刘邦拜萧何为相国。

参考资料:||

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萧何病危时,举荐曹参接替自己,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这原是一条民间俚语,见于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韩信年轻时带剑投奔项梁,默默无闻;后隶属项羽,也只做个郎中,他多次献策以求重用,项羽都未采纳。刘邦入蜀时,韩信弃楚而投汉,依然默默无闻。只任迎宾小吏,却因犯法被处斩刑,刀口下出狂言,惊动滕公夏侯婴,荐为治粟都尉;是萧何发现了韩信这奇才,但仍未获重用。军至南郑,韩信自觉出头无日,便随众将逃亡。萧何未及请示,便月下追韩信。有人向刘邦报告丞相也逃亡了,刘邦惊怒。过了两天,萧何回来,刘邦且喜且怒,骂道:“你为什么也逃跑了?”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得知他去追韩信,又骂道:“将领们跑了数十人,你没去追,去追韩信,是假的。”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大王若只想称王汉中,就用不着韩信;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第二个人可同您共谋大事的了!”于是劝刘邦选择吉日良辰,斋戒设坛,隆重拜韩信为大将。一夜之间,韩信从一无名小卒而位冠三军,这就是成也萧何。

后来,韩信运筹帷幄,逐鹿中原,为刘汉王朝打下半壁江山,封王列侯。有人告他谋反。刘邦削了他的兵权。汉十年,刘邦亲征陈�。韩信称病未出,却暗中派人与陈联络,家臣告密,坐镇京城的吕后想召见韩信,又怕他拥兵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计策。解铃还须系铃人,毕竟萧何老谋深算,他派人传旨韩信,声称陈�已经被捉拿斩杀了,列侯、群臣都要进宫朝贺。萧何欺骗韩信道:“你尽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强进宫朝贺,以免皇上生疑。”

可怜韩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一踏进宫门,即被吕后预伏的刀斧手劫持捆绑,架至长乐宫悬钟室,身首异处了。这是第二次临刑了,他喟叹道:“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被妇人小子所欺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一家三族。这就是败也萧何。

作为“生死一知己”的萧何,对起兵反叛的英布尚且能从容对待,在刘邦面前为他网开一面,却为何如此对待韩信呢?洪迈在《容斋续笔》中是这样解释的:因为汉高祖刘邦带兵在外,吕后在朝中把持政权,突然发生了紧急变故,萧何身为京城留守之任,所以不得不立即杀掉韩信,不像英布的事还处在似是而非的境地,可以从容谋划的。可见快刀斩乱麻,萧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