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壮族???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广西壮族占全区总人口的33.8%,占全国口的90%以上。主要分布在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还有一部分散居于区内的66个县市,壮族分布地区约占广西总面积的60%。

壮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历史上,曾仿汉字创造了方块壮字,称“土俗字”。解放后,创制了拉丁字母的壮文,并逐步推行。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从壮族聚居的柳江、来宾等地发现大量原始文化遗址,证明远在旧石器时代的后期,这一带就有人类居住。据古籍记载,最早居住在今广西境内的有“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骆越”等部落,今天的是壮族就是由这些部落发展而来的。壮族的自称有二十多种。解放后,统一称为“僮”,后改为“壮”。

铜鼓是壮族的艺术珍品。目前收藏在广西博物馆内的共有五百多面。大者达1.65米,重约300公斤,小者面径40厘米,重仅几十斤。

壮锦是壮族传统的工艺美术织品,质地精美,花纹图案鲜艳夺目,名闻全国。其他如桂布、斑布、吉贝布等,在历史上,也是颇负盛名的手工艺品。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壮族先民西瓯、骆越人处于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农业和手工业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岭南,并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从此,岭南地区正式纳入中央封建王朝的版图,壮族先民也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员。自秦汉开始,壮族先民进入奴隶社会。唐时期,奴隶制解体,桂东地区壮族进入以地主经济为主导的封建制社会,桂西的壮族则进入以领主经济为主导的封建农奴制度。在政治制度上,桂东地区自秦汉以后实行与中原地区一样的郡、州、县制度,而桂西地区直至唐代才设立“羁縻”州,宋、元、明、清实行土司制度,由壮族首领直接统治。清末民初改土归流完成,结束了土司统治制度。

壮族人民富于斗争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革命,就是由汉、壮族人民共同发动的。壮族出身的韦昌辉、李开芳、林凤祥等曾对太平天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辛亥革命时期的钦防起义和镇南关起义,是由壮族黄明堂、王和顺等人在孙中山领导下发动和指挥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韦拔群等同志在邓小平、张云逸的领导下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了红七军和红八军以及工农革命政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壮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反对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的斗争中,壮族人民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宋代有侬智高领导的反搞交趾李朝入侵,保卫邕州的战斗中,与官军配合,把侵略者赶回交趾保卫了祖国的南疆;明代,田州女土官瓦氏夫人带领六千多(亻良)兵开赴江浙一带抗倭,取得重大胜利,她的英勇事迹至今仍在壮族人民和江浙人民中广为传颂;1885年,在冯子材率领下,壮族人民配合官军,在镇南关大败法国侵略者,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

壮族的文化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左江崖壁画是两千年前壮族先民创造的艺术瑰宝。这些壁画多数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岩的石山峭壁上,少数分布在天等县及右江两岸的石山峭壁上。其中以明江岸上的岜来崖画最具代表性,画幅长135多米,高44米。

壮族的文学伤口丰富多彩。民间文学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山歌等。壮族人民素以能歌著称,善于以歌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斗争,抒发思想感情。青年男女恋爱有情歌;婚嫁有哭嫁歌、送嫁歌;丧葬有哭丧歌;互相盘考、比赛智力的盘歌;宴请宾客有劝酒歌和节令歌;祈神求雨有祈祷歌;教育儿童有儿歌和音谣,等等。每年春秋两季,男女青年盛装打扮汇集到特定的场所进行对歌,这种歌会形式称为“歌圩”。壮族的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如“春堂舞”、“绣球舞”、“扁担舞”等。戏剧有壮剧、师公戏等。

壮族称屋为“干栏”。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栏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和存放农具是传统的住房形式;半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放牛羊、农具等,另一间为平房;平房多为三开间。这是当今壮族住房的主要形式。

壮族的服饰,在两百多年以前,男子下穿宽腿裤,上身着对襟无领短衣,头缠长巾,女子下空百褶裙,上身着无领、左衽、乡花滚边短衣,头扎绣花巾。近百年来,男女均改穿有领短上衣,布料均为自纺自织自染的深青色。现在青年人多着时装。在一些边远山区,老人仍穿宽腿裤和有领对襟的上衣。

壮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烟,历史上曾盛行“不落夫家”的婚姻飞俗。女子结婚后仍定居娘家,只是在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回夫家居住一段时间。二、三年后或怀孕后才回夫家居住。至近现代,“不落老人家 ”习俗已逐渐改革,但仍然盛行“入赘”的婚俗,即丈夫到妻子家居住,过去丈夫改从妻姓,现在可以不改。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歌,赶圩等活动进行,同意后,即经过媒人进行说合。解放前,一般是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解放后,男女婚姻自由。

壮族的重大节日有“三月三”、“中元节”、“牛魂节”。

壮族信奉多神,主要是鬼神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历史上,巫教和道教相当盛行。

壮族人死后,鸣炮报丧,取水浴尸。葬式有停棺、土葬和捡骨葬。

广西解放后,壮族地区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壮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巨大的发展。

[壮族]他们是百越人的直系后裔,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700多万),壮侗语族里的一个典型代表;形象地说,壮族是粤人(广府人)的表亲,泰族人、老族人、傣族人、掸族人的堂兄弟。

[壮族舞蹈]

壮族民间其它舞蹈,多模仿劳动动作。据统计,表现劳动和爱情生活的舞蹈多达几十种。著名的有舂堂舞、扁担舞、蜂鼓舞、采茶舞、戽斗舞、绣球舞、捞虾舞、桃叶舞、斑鸠舞等。下面就两个舞蹈作介绍:

扁担舞,其名又称打扁担,流行于广西都安、马山、东兰、南丹等县。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举行表演,场地是在村前的晒谷场上。表演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均取双数,多是妇女。出场表演时,舞者手持扁担,相向而立,围着一条长一丈多、宽一尺的木槽或板凳,大家口喊呼,于是上下左右相互打击,边打边唱边舞,模拟农事活动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势动作。舞者时而双人对打,时而四人交叉对打,时而多人连打;有站、蹲、弓步、转身打等,轻重、强弱、快慢错落有致,动作优美自然,整个舞蹈优美清新。1955年,此舞被选参加全国群众业余歌舞观摩大会表演,获优秀奖。扁担舞,至今仍为壮族人民喜爱,表演娱乐。

捞虾舞,其舞流行于广西德保县一带。它形象地描绘了壮族女青年在明媚的春光下,到小河去捞虾,遇上几个男青年在河边钓鱼的情景。表演的动作是捞、扒;演出的方式是:两个男青年手拿钓鱼竿,背着鱼篓,在河边钓鱼。不多时,来了四个女青年,她们手拿捞绞,腰系鱼篮,下河捞鱼虾。男的向女的打招呼,唱山歌;女的亦唱山歌回答。在男女一问一答的嘹亮的歌声中,男女双方翩翩起舞,队形变化三次,对唱三次,场面悠然热烈。唱的歌,其词多是谈情说爱,喜获鱼虾丰收。此舞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