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为现代化建设增添精神“动力”?
新华网郑州12月13日电(记者古文洪)红旗渠精神展一个星期前在广州结束。上个世纪60年代,河南农民使用最简单的工具,苦干十个春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长1500多公里人工水渠的壮举,被浓缩成了一块块展板和沙盘,40年后再次在广州人民心中引起震撼。
此前,这个展览先后在北京和上海举行。在上海时,9天时间近200个团体、7万余人次参观,数千条留言……“一个普通的展览,几乎感动了整个上海。”申城媒体毫不吝啬地把“最吸引人”“最感动”等字眼送给了红旗渠精神巡回展。而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这一展览,历时18天,逾26万人次观看。设在展厅门口的留言台成为一个需要排队才能留言的地方,几大本留言簿已很难找出空白页。
河南社科界一位资深学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先后举办的井冈山精神展、延安精神展、西柏坡精神展都在社会各界引起轰动和强烈共鸣。他认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在本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的老百姓正在呼唤一种能够推动民族复兴的时代精神。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是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工程始建于1960年,全面竣工于1969年,正是新中国发展遭遇极大困难的时期。十年间,林县农民凭着“一锤一钎”在太行山上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152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共挖砌土石1515.82万立方米,建成一条“人工天河”。
今年适逢红旗渠通水40周年。当地一项统计显示,40年来,它的总引水量达85亿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8000万亩次,粮食增产15.9亿公斤,发电4.7亿千瓦时,直接经济效益达17亿元。
但红旗渠带给中国人的收益,显然不是这些具体数字所能包含的。
在北京举办的红旗渠精神展览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16个字,被北京161中学高二年级的郝文玲认真地记在了本子上。展览深深吸引了她和她的同学们。在此之前,对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学生们来说,红旗渠可能只是一个没有内涵的三字组合,而现在,十六字的红旗渠精神显然已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和内涵。带学生来参观的刘荣江老师说:“让孩子们来参观展览,是想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牢记历史、珍惜现在。”
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与不同阶层的人们感受各自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红旗渠精神是永存的,在新的时期,发扬红旗渠精神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红旗渠精神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世代学习发扬下去。”“一个人需要这种精神,一个民族也需要这种精神。”在各地的巡回展上,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留言。
“铁锤、提灯、小推车”,现代都市人已难得一见的物件被摆放在时尚前卫的展馆里,诞生在艰苦时代、艰苦环境下的红旗渠精神,引起了人们的认真思考:“发达地区还要不要艰苦创业?”
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说,上海的城市精神与红旗渠精神一样,都源于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传承着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当前,上海正努力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更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著名的全国劳模徐虎说:“上海的确是发达地区,但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工作,不仅靠技术和物质保证,还需要有精神的力量来保证。我们应该让红旗渠精神一代又一代、代代相传。”
在红旗渠的故乡河南,已经把红旗渠精神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强大动力。作为中国中部欠发达省份,河南为自己定下了“中原崛起”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