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铅污染主要有哪三大来源?
近期国内关于儿童血铅水平调查的报道显示,除个别重工业城市和工业污染区外,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儿童的平均血铅水平在70—90毫克/每升,其中高于国际公认的儿童铅中毒诊断标准(全血铅水平高于或等于100毫克/每升)的比例在20%—40%,需要用药物进行驱铅治疗的比例则更低。这与20世纪90年代初的调查结果相比,有了明显的降低。
事实上,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城乡环境铅污染十分严重,且有日益加重趋势。为避免重蹈美国等发达国家覆辙,国内一些医疗科研单位在环境铅污染、铅对儿童生长发育危害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揭示出我国当时环境铅污染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控制环境铅污染的高度重视,促使其在控制环境铅污染、保护儿童健康成长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早在数千年前,人类就开始对铅情有独钟。目前,铅更是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
铅是一种毒性物质,在人体内没有任何生理功能。它对儿童的危害表现在多个方面,可影响神经、造血、消化、泌尿生殖、心血管、内分泌、免疫和骨骼等系统。
铅具有极强的神经毒性,而儿童的神经系统正处于快速发育完善过程中,此时其神经系统对外界毒性物质的抵抗能力最为脆弱,即使是极低水平的铅暴露也足以损害到儿童的大脑,损伤其认知能力、神经行为和学习记忆力等。
环境铅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含铅汽油的使用,铅作业工厂的污染物排放、煤炭燃烧过程、化工、塑料、造船等工业污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污染。我国政府在“九五”和“十五”规划中均加大了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规。特别是国务院于1998年9月2日下发了《关于限期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车用含铅汽油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停止生产、销售、使用含铅汽油,为儿童铅中毒的防治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全国所有机动车于2000年7月1日前停止使用含铅汽油,全国范围内实行了汽油无铅化。这样,全国每年可减少环境中铅排放量1500吨以上,城市环境空气中的铅浓度已经大幅度降低。
我国政府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取缔、关停了8.4万多家污染严重又无治理前景的工矿企业,其中多数位于市区的铅污染工厂已被关闭。同时,逐年增加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如上海市污水中铅的年排放量由1996年的4.26吨,逐年降低到1999年的0.73吨,3年中下降幅度高达83%。
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也非常重视儿童铅中毒的防治工作。国家卫生部先后多次组织专家讨论儿童铅中毒防治策略,并对开展相关临床和科研工作给予了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1996年,国内有关专家成立了全国儿童铅中毒防治协作网,并先后在上海、北京、济南、广州等地多次召开了有关儿童铅中毒防治学术研讨会。
许多企业在控制环境铅污染、保护儿童健康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蓄电池制造业进行了技术革新,采用全密封、免维护的铅酸蓄电池取代了传统的开口式蓄电池,减少了铅污染;一些儿童玩具生产厂家严格控制玩具表层油漆中铅的含量,降低了铅暴露对儿童的危害。
尽管经过全社会的多年努力,环境铅污染的蔓延势头得到遏制,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以往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所排放的大量的铅,仍将长期存在于我们的生存环境中。
今后还会有一些新的铅污染源出现,如个人电脑在我国的使用已有10余年历史,由于其更新换代迅速,一些被淘汰下来的旧电脑如果回收处理不当,很可能造成铅污染,因为每台电脑里约有3公斤铅,其中2公斤存在于显示屏,1公斤存在于电脑芯片和其他部位;电视机也开始面临废弃,其显示屏同样含有大量的铅;还有迅猛发展的机动车行业(包括电瓶车),其蓄电池回收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否则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铅污染是重金属污染中毒性较大的一种。城市大气中铅污染主要来自汽车尾
气中的烷基铅。铅对人体的污染途径呼吸道和饮食,通过呼吸道摄入吸收效率高,
速度也快。
铅对人体全身各器官系统均有作用,但以神经系统、血液和心血管系统为主。
最常见的是贫血、铅绞痛和铅中毒性肝炎。在神经系统的症状为植物神经衰弱(如
头痛、头错、乏力、烦燥、睡眠不好、记忆力衰退等)和多发性神经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