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心去和孩子沟通?
由于上班的缘故,片片从六个月开始就由外婆带,一星期五天吃住都在外婆家,只是星期六日两天回我们的家。 以前他小还比较容易带,我也从不感到吃力,主要是片片确实听话,吃睡玩都是很正常的,也很少闹彰脾气,邻居都说从不听见片片的哭闹。 但最近这两次接他回家,我的感觉就不一样。我觉得很累,不单指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背景是这样的:在五月末,我出外旅游半个月,当然没带片片同去,回来后就忙着搬新家,直到10号才忙完,但新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收拾。这两次的周末接片片回来后,发现他的服兵脾气长了不少,而且在家里只跟我,整天要我陪,要我抱,我到那里跟到那里,吃饭不好好吃,每当吃饭之时就是我跟他搏斗之时,他非得抢汤匙自己吃,给他汤匙他并非吃而是玩米饭!不给吧,他就闭着嘴巴把身子扭来扭去,还发出讨厌的吭吭声,(每当我听到这种声音就烦燥)。吃一 顿饭要花两小时,最后我吃不饱他也吃不好,(到我吃的时候他又来捣乱,让我吃得不得安生)。 最惨那天晚上我上厕所,外婆把他抱开(外婆听说他不听话特意来我家,但片片的脾气还是照样),他哭得震天响,悲伤异常,象是与我生离死别似的。那几天我有简直快发疯的感觉。 昨天外婆把片片带回去了,我顿时觉得压力减轻。而且也怪,外婆打电话来说片片的脾气又好了,象是两个人。 本来搬新家后我打算把片片接回来与我同住,但我担心我受不了那种压力,张教授你能给我好建议吗?我实在是矛盾极了。 其实我也明白,这种压力主要是由于我太着紧片片所造成的,我知道那是不好的,但不知如何解决。张教授,请你帮帮我!谢谢!
婴儿专家回答:
回复片片妈:父母亲要学会和孩子交流
片片妈你好,我们为什么不赞成老人带孩子,老人本身的问题不谈,即便是老人在各方面带的都无可挑剔,但孩子最终还是要和父母在一块。当孩子突然来到你的身边,你能和孩子很好交往吗?你和孩子之间会有很好的感情交流吗?你能适应孩子吗?孩子能适应你吗?特别是五、六岁以后再和父母在一块的儿童,可能与父母终身存在隔阂。孩子对妈妈的依恋是必需的,为什么你的孩子和你在一块时对你表现出强烈的依恋,他太需要你,可是你和他在一块的时间很少,但是你又不知道如何和他沟通和适应,他把你的生活秩序打乱了,怎么和他相处?怎么尽一个母亲的职责?还有十几年、二十年的漫长时间,你担心受不了这种压力!
孩子出生后,妈妈爸爸一直和孩子在一块,孩子和父母心心相连,我半天没看到我的孩子,我很想他,一天没看到我的孩子,我心理很难受。我的孩子现在十五岁,一天没看到,我心理就不是滋味。晚上回来孩子已经睡觉了,也一定要进房间看看他,不然,我肯定睡的不安稳。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互依恋、感情、责任是完全融合在一块,这是做妈妈和爸爸最起码的要求。
我很希望能帮助你。为了你和你孩子一生的幸福,你必须要去找到我说的那种感受。只有找到这种感受,你才可能把你的爱献给你的孩子。
我建议你不着急把孩子接回家,可以先到外婆家去住一段时间,先和孩子熟悉,先和孩子建立起感情,建立起一种互相交往的模式。再把孩子接回家和你们一块住。
我希望不仅是你要去找到这种感受,也非常希望孩子的爸爸也能努力的去找到这种感受。
第一,要注意言传身教。母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高大与否,跟教育效果是成正比的。因为我非常爱看书,我4岁的儿子潜移默化,非常喜欢我买给他的书,见到字就问、就读,目前已经认识不少的字。现在我在电脑里打这篇文章,他就在旁边读,不懂就问,这种感觉真好。
第二,最好自己也“长不大”。孩子喜欢活泼幽默的母亲。在孩子面前,我们做母亲的,也应该是“孩子”。也玩也闹,孩子就把你当成无话不说的朋友了。为什么不少孩子喜欢一些外教,就是因为他们从里到外都像“孩子”,孩子能不喜欢“孩子”吗?特别是充满幽默感的“大孩子”。
第三,懂得情趣,懂得换花样跟孩子沟通。正面的谈话方式是可以的,但是,据我的经验,这样的沟通往往被家长演化为“说教”,结果只会让孩子觉得你嗦,觉得你烦,所以,多给他们讲故事,谈看法,论时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思想,这很重要。沟通,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跟孩子共同读一本书,各拿一张纸,把看书的感觉和认识写下来,这种互相学习的感觉非常好,有心的母亲最好把这些读书笔记订起来,就是一份最珍贵的沟通痕迹。请记住给孩子写信。在这个快餐式、信息化的社会,写信已经被淡忘了,但我觉得这种传统的方式最能保存真情。短信息、邮件,终有一天会被删掉,只有书信是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反复随时体味。自从我的孩子诞生后,我就开始给他写信,把他的生活片断记录下来,把对他的期望写下来,当他能读书的时候,看到妈妈给他的这些信,他一定会觉得很珍贵。物质上的给予比不上一份真诚的心。
关键是用心,只有真正用心了,沟通的方法实在是太多了。首选的一条是用心倾听。只有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兴趣所在,知已知彼才能正确引导稳操胜券。才能有的放矢地和孩子交流拉近距离成为朋友。只有家庭氛围民主融洽了,一切沟通才有可能。
尊重孩子的意见,多听他说话,不要打断他讲话,把他当朋友一样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