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否曾是中国的附属国?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1-3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没有去查资料,个人观点谈一下。

日本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是关键,比如现在的琉球,那个时候其实独立于日本现在本土范围以外的一个小国,它是对中国称城的。

而日本历史上似乎对中国没有很明确的从属关系。

好像隋朝就有日本使者给中国皇帝的国书里面说自己是东方日出之国,说中国是西方日落之国的事情吧?

应该说中国在历史上合日本的关系不如中国和朝鲜那么的明确。

参考资料:||

应该是吧

日本曾是中国的附属国

如下:我们一般把中国周边的,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范围称为中国文化圈。中国文化圈中的国家在文化上一般具有下列特征:学习、吸收中国汉字,接受中国的儒学思想和由中国传入的佛教思想,吸收、借鉴中国的法律、典章制度。由此看来,日本可称得上吸收汉文化首屈一指的国家了。

最早有史料记载的可以推为中日交流的事件是“徐福东渡”。徐福本是秦始皇派去仙岛蓬莱求取仙丹的,但是他竟率领三千童男女一去不返。《史记》、《汉书》都曾记载徐福出海的事情,唐代李白、白居易的始终也曾提到此事。但是都没有确切肯定徐福到达了日本。直到五代时期,僧人义楚才在《六帖》一书中明确肯定徐福到达了日本。但是此时,佛教已经有东土传到了日本,究竟“徐福东渡”事件是否是先随着佛教传入日本,后经过加工,又随佛教交流传回中国,就不可而知了。

如果我们把“徐福东渡”仅仅看作一个传说,那么中日交流史上最早的实证就应该算作1784年在日本发现的汉代金印。《后汉书》曾载汉光武帝与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赐倭奴国王金印。经日本计量所测量,在日本发现的金印印面为2.34厘米见方,正好符合汉代赐诸侯王的金印大不逾寸的制度。印面所书“汉委奴国王”,也恰好符合汉代对日本的称呼。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从上古时代起,中日之间就有了交往与联系。由于上古时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而这种综合实力的强势地位使得汉文化始终处于向外辐射的状态。正是在这样的辐射下,日本逐渐由蒙面走向了文明。如果我们把“徐福东渡”看作是生产工具、生产方式、思想意识的最初输出,那么“汉代金印”已经表明在那一时期日本成为了中国的附属国。在中国文化的帮助下,日本建立了自己的文字和语言。直到今天,日本文字中依然有相当数量的汉字(1981年日本政府公布常用汉字表共收入日本社会生活常用汉字1945个)。尽管其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依然能够由此看出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至于语言,虽然我们并不把日语归入汉藏语系,但是我们依然能够从部分日语单词的发音中找到汉语的痕迹。例如“编”在日语中发音为[bi:m],在汉语中发音为.而我们知道,现代语音中的,正是由古代语音中的和[i:m]分化而来。

如果说上古时代是中国文化向日本的初步传入,那么唐代就是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全面吸收时期。隋唐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顶峰,中国也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举世闻名的盛唐帝国。其文化辐射力也随之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的日本尚处于氏族社会时期,故而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不仅是全面的,而且是极其深刻的。首先,日本仿照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官制。变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为“仁义德智信”,作为衡量官品的依据。同时,吸收中国的“三省六部”改为“二官八省”。在土地与赋税制度方面则大量借鉴唐代均田制,施行班田制。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日本还不断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在唐玄宗时期在中国长期居住并历任数职的阿倍仲麻吕(一称阿倍仲麿,因中国古代为竖版书写格式,麻吕二字易与麿字相混)。由中国传入的佛教,此时则以国教的身份在日本长盛不衰。中国各个佛教流派纷纷传入日本,中日间的佛教交流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场面。鉴真东渡传经、圆仁入唐求法巡礼、空海留唐问学,为密切中日佛教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宋元之后,日本在中国的影响下已经建立了相当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于是逐渐转而吸收当时在中国盛极一时的程朱理学。作为融和了禅宗、道教的儒学新派,程朱理学在日本迅速传播,成为日本武士阶层的基本精神支柱。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应数明室遗后朱舜水。他本欲借日本势力光复明室,在屡屡受挫后转而在日本传播儒学,并成为一代宗师。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文化和其所依托的华夏文明已经逐步深入到日本的方方面面,和社会中下层当中,逐步走出了由上而下、由表及里的基层路线。

琉球是今天日本的冲绳。自明初以来,琉球与中国的关系就很密切。清朝建立以后,琉球使节于1646年来华,受到顺治帝的接见。从此,琉球使节与清廷往来不断。1662年,清廷派遣兵科副礼官张学礼为正使出使琉球。此后,每逢琉球新王继位,都有清朝使节前往册封与庆贺、1663年(康熙二年)和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清帝两次赐印给琉球国王,乾隆所赐之印写有“琉球国王之印”字样。直至19世纪60年代,琉球始终承认自己是清朝的藩属。1872年,日本明治天皇登极,讽示流球朝贺。琉球国王遣其子赴东京贡献方物。日本天皇下诏,以琉球为藩属,1873年又列琉球为府县。1875年5月.日本强令琉球国王停止对中国的“朝贡”,并派军队驻扎琉球;为了消失中流之间“宗藩关系”的痕迹,6月又强令琉球改用日本年号。1876年,日本在琉球设立司法机构,事实上将琉球置于其统治之下。琉球国王不堪日本的侵*略压*迫,于1877年4月密遣紫巾官向德宏等人来华,呈递国正密信,恳求阻止日本的吞并行径。清廷派何如璋到日本进行交涉,但未取得成果。1879年3月,日本政府派兵占领琉球,3月30日正式宣布琉球为冲绳县。1879年7月3日和23日,琉球国王又密令紫巾官向德宏两次赴天津拜谒李鸿章,请求清政府问罪于日本。10月24日,琉球耳目官毛精长等人到北京总理衙门“长跪哀号,泣*血吁*请”,希望清政府能在“俯怜二百年效顺属藩”的份上援救琉球。虽然清政府与日本再次进行交涉,但由于日本的蛮横和清政府的软弱,琉球终为日本所吞并。清朝与疏球的宗藩关系也就遂告结束。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