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眼脑协调与儿童智力发展有何作用?
和动物小仔比起来,婴儿是带着最不成熟的大脑降临人世的。据瑞士动物学家普尔特曼的计算,人脑要成熟到能支配生下来的婴儿立刻会走,必须在母体内发育21个月。令人遗憾的是,母体的生理机制并不能允许婴儿过久地居于其中。在脑未成熟的状态下,婴儿呱呱坠地。但是,经过一年多的人世间生活,他动作的发展,特别是手的动作发展,其速度之快,是动物小仔望尘莫及的。
生下来3个月的幼儿,如果你把手指放入他的手中,他会紧紧地握住。5个月时,他会主动地抓握。半岁以后,幼儿能坐着,眼睛和手开始一致起来。由于视觉的参加,幼儿在用手摆弄物体时,就能比较全面地把握物体的各种特性。当幼儿长到1岁左右,不仅学会了用一只手抓握,而且学会了用两只手同时抓握和摆弄物体。在动手玩弄的过程中,幼儿会更多地发现两个物体间的关系。通过手的活动和视觉通道的作用,幼儿从认识单一的物体过渡到认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及其之间的关系,这可以说是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
当然,儿童的双手动作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这一发展过程是由无目的的乱抓乱拿发展到有目的的拿取,由整个手掌抓取发展到拇指和食指合作,动作逐步趋于精细化。幼儿最初看到物体用手取拿时,往往连续扑打都不能触到,这是双手和双眼不协调的缘故。大约8、9个月时,幼儿大脑中感觉器官和运动之间的联系慢慢建立,手、眼、脑才趋于协调。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手的动作越来越复杂多样,越来越敏捷协调,带有随意性。这对儿童扩大自己的认识范围,挖掘智能潜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儿童是在触摸、抓握和摆弄物体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所以儿童的双手不仅是运动的器官,同时也是事物的认识器官。有人把手比作第二心脏,这比喻也是在强调儿童头脑中的许多愿望都是通过手来实现的。俗语说,“十指连心”,也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大脑与手的重要关系。当然,也不能丢开视觉器官。视觉在人类感觉世界占主要支配地位,它向儿童提供环境中的大部分信息。如果儿童的眼和手不能做到一致,眼睛看到的,手摸不到,那么就只能了解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长短、粗细,而不知物体的轻重、冷热软硬、光滑或粗糙。同理,只靠手摸,没有视觉的注视那就更不行。靠单感觉器官认识事物特性,是极其片面的。只有既看又摸,手、眼、脑协调一致,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全面印象。
总之,手、眼、脑协调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这是人们从无数事实中概括出来的科学道理。为此,家长在早期教育中切切不可忽视儿童手的动作练习,要把它看作是智能活动的基本功。这样才能尽快地使儿童手、眼、脑协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