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是人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它对人的生活具有重大意义。在这个存在着无限多的对象和发生落数不尽的事件的世界上人一生能记住多少事情,是永远说不清的。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能够记住的事情非常多。因为人脑具有巨大的储存能量,人只要活着,就可以不断地接受新信息,把它们储存起来。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报告说:“假若你始终好学不倦,那么,你的脑子,一生中储藏的各种知识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五十倍,即五亿本书的知识。”人脑的这种储存能量,成为人正常生活的必备条件之一,也为记忆的发展创造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良好的记忆能力,也是保证小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的必备条件之一。小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并掌握前人积累的大量文化科学知识,离开了良好的记忆是不行的。如果象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那就什么知识也学不到。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教师必须研究学生记忆发展的情况。小学生的记忆发展与学前儿童相比,有如下一些特点:
1、从记忆目的说,有性增强。学前儿童的学习,目的性很差,兴趣在学习中起着主要作用,有兴趣的就注意,容易记住,兴趣的就不注意,不容易记住。进入小学后,学习必须使自己的记忆服从于学习任务,而不能只凭借兴趣。但是,不是每一个概念,每一段教材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他必须有意地去学习它们,记住它们。学习任务的要求,锻炼了他们记忆的有意性。尽管如此,小学生的无意记忆也在发展中,教学如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就会使他们产生无意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2、从记忆的内容来说,词的、抽象的记忆迅速发展。学前儿童的具体形象记忆优于词的抽象记忆。进入小学后,由于知识经验的增加,语言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提高,加以教学的培养和训练,词的、抽象的记忆迅速发展,但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所以,在小学教学中,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充分的具体形象材料,另一方面又必须引导学生抽象出理性的认识,进行词的抽象记忆。
3、从记忆的方法来说,意义的、理解的记忆逐渐占有主导地位。学前儿童在自己经验的范围内,也能进行意义的、理解的记忆,但是,经常受用机械背诵的办法来记忆。而背诵必须加理解,才能成为更有意义的记忆方法。一般说来,理解的越透的概念,就越容易记住。从这种意义上此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论提高记忆能力和效果,教师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学生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只有那些他们认为重要的、有兴趣的教材,他们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它、记住它。因此,必须使学生认识所学教材的重要性,培养其兴趣,启发其求知的欲望,促成他们高度的学习自觉性。
②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在学习中,仅有自觉性是不够比还必须有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措施密切相关。例如,在一个实验里,使成绩大致相等的两组学生阅读相同的一段教材,要求一组学生阅读时编写提纲,另一组学生阅读时不编写提纲,结果发现,记忆效果大不相同,前者效果比后者好。阅读后,要求迫忆的时间拖得越久,两者的差别越大。
⑧引导学生把看、听、说、练结合起来。为了提高记忆效果,还要调动学生感官活动的积极性。研究材料表明,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可以提高学习的记忆效果。例如,把儿童分为三个小组,拿10张画片,让儿童感知它们。第一组儿童只听,第二组儿童只看,第三组儿童不仅听、看、而且还让他们说出物体的名称。等10张画片都感知过后,让儿童背述都是些什么物体。结果,第一组只能说出大约60%,第二组只能说出大约70%,第三组却能说出86%左右。
④把概念讲深讲透。经验告诉我们,记住的东西不一定都理解了,而理解了的东西,则较容易记住。加深理解的过程,同时伴随着加深记忆的过程。所以,教师对概念的讲授,越深透、越明白,学生越容易记住。反之,学生就容易产生表面化的理解和死记便背。例如,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底×高÷2,记住它并不难,但在运算过程中,却有些同学容易在底×高以后忘了除以2。为什么?是粗心吗?不!对于多数犯这种运算错误的同学来说,主要是对概念的理解不论对公式构成的来龙去脉不清楚。 。
⑤重视课堂练习的作用。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概念的灵活性,提高记忆实效。例如,单独讲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时候,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是,当给学生一些综合练习时,就发现有的学生不会利用这些运算规律。如果多进行一些算法练习,学生就会大大提高运算的灵活性。他们对上述规律的记忆才是真正有效的记忆。
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巩固所学的知识,就要帮助学生和遗忘现象做斗争。而要和遗忘做斗争,就应加强复习。复习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会理的安排,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里,谈谈复习的方式与方法
①认知和重现相结合,比单纯地重复认知效果好。所谓认知,即再度直接感知已经感知过的对象。所谓重现,即追忆已经感知过的对象。复习—个材料,可以用反复认知并结合重现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用单纯的重复认知的方式进行。研究表明,前一种效果更好。因为,人们对任何材料的记忆,都表现出不平行性。其中,某些部分可能得牢些,另一些部分则记得差些。在复习中,重现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搞清楚,哪些部分仍然记忆犹新,不必再花时间复习;哪些部分不太巩固,需要花一点时间复习;哪些部分已经被遗忘了,需要集中精力,多花时间复习。单纯重复认知的方式,则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平均地使用时间和精力,会造成极大浪费。
②综合认知比整体认知和部分认知效果好。所谓整体认知,即每次认知的范围包括整个教材;所谓部分认知,即将教材分成几个部分,每次认知一个部分,复习巩固后,再认知另一个部分;所谓综合认知,即将整体认知和部分认知结合起来。整体认知的优点是能加强记忆的理解性(因为整个材料被完整地感知),缺点是一次复习的材料较多,影响记忆效果。部分认知的优点是一次复习的材料较少,便于记忆,缺点是把有意义联系的教材分割成几部分,会降低认知的理解性。综合认知能够把两者的优点集中起来,避免两者的缺点,所以效果最好。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教材简短,则可用整体认知;如果教材可以分成几个有意义联系的独立部分,则可用部分认知。
③穿插复习比单一复习效果好。在较长时向内,单一地复习一门或一类教材,容易引起大脑的疲劳,降低记忆效果。所以,最好把语文、算术或其它科目,穿插起来复习。在较短时间内 (如一节课)的复习,也不要过于单调,而要多种方式穿插进行。例如,字词的复习,可以认读或默写,也可以填词或造句;课文的复习,可以默读、朗读或分角色读,也可以复述、概述或加标题。
④培养学生学会编拟提纲、列表等方法。编拟提纲是将知识条理化的重要方法之一。一篇小论文字较长,内容不易记住。如果将其分成有机联系的几个逻辑段落,加上标题,拟出简要的提纲便很容易记住。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涉及不少定理、公式和运算法则,如能仔细分析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并拟出一个提纸则便于记忆。